郯城县地处沂、沭河中下游冲积平原,素有“沂蒙山区洪水走廊”之称。历史上,沂、沭、武河每到汛期洪水泛滥,漫溢决口,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由于县内降水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汛期,而蒸发量又过分集中于3~6月份,占全年的46.7%,致使旱涝交错发生。据历史记载,1481~1760年,县内发生较大的水旱灾害42次;1803~1949年,较大的水旱灾害44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郯城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大力兴办水利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大大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郯城县水利事业的发展可分四个阶段:一、1949~1959年,以治理洪涝为主。1949年2月,鲁中南区成立导沭委员会,4月,导沭工程开工,至1953年竣工,先后开挖了新沭河、分沂入沭水道,将沂、沭河洪水汇于临洪口入海,大大减轻了沂、沭河洪水对郯境以至苏北的威胁。1954~1956年,郯城县先后开挖了郯新河、新白马河、颜庄排水沟、陈十排水沟等排水河道。1957~1959年大搞台条田、沟洫畦田及河网化,洪涝灾害大大减轻。二、1960~1969年,以治理内涝、发展灌溉、推行稻改为主。1957年起,在马头区采莲湖试种水稻,1958年冬至1963年,先后兴建了马头、李庄、窑上三大灌区枢纽工程。此后,又进行了灌区配套工程建设,建成10万亩以上灌区3处,万亩以上灌区7处,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35.7万亩。三、1970年~1989年,以基本消除洪涝灾害,进一步改善灌溉条件,提高农业产值为目标。先后对排涝河道有计划地进行疏浚,对沂、沭、武河进行部分培堤,新建和改建了各灌区引水工程,同时广开地下水,形成机井建设高潮。四、1990~1999年,坚持防洪除涝与抗旱相结合,工程建设与加强管理相结合的方针,本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发展,突出重点,注重效益,因地制宜,巩固提高”的原则,大搞农田水利建设。10年间共完成2124项水利工程,完成投资2.77亿元,完成总工程量873万立方米,逐步形成河道畅通,水系有序,蓄排工程配套,旱能浇,涝能排的水利化格局。建国50年,全县共建成万亩以上灌区10处,有效灌溉面积达59.61万亩;治理河道58条,总长640公里;建成机电扬水站183处,装机224台0.809万千瓦;机电井7401眼,配套装机4285台3.45万千瓦。全县水利工程总投资3.38亿元,完成总工程量24021.45万立方米,完成总工日19913万个。全县灌溉面积达62.8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3.5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8.4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7.3%,治理涝洼地54.83万亩,占涝洼地的99.6%,建成稳产高产田62.50万亩,占总耕地的63.13%。水利建设的巨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善了自然条件,增强了防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促进了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一章 机构
清代,由县丞或县主簿分管河务。民国初,由县公署工房主管水利,民国八年,改由劝业所主持,民国二十二年,县政府第四科主管水利。1940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置建设科主管水利。1945年,县政府设实业科,下设农业、合作、水利三股。1953年设建设科,仍由水利股主管水利。1956年2月,设水利科。8月改称水利局。1969年成立水利局革命委员会。1973年恢复水利局。随着水利事业发展,内部机构逐渐增加。1956年水利局办公室设秘书主管日常工作。1958年临沂地区下放大官庄、窑上、木柞三个水文站归县水利局管理。1960年水利局设办公室(秘书股)负责日常事务工作;另设马头、李庄、龙门水库等施工所,负责三大灌区施工管理。1965年,水利局设财务、工程管理、工程设计、井灌、电灌各股以及水利队、安装队、机械管理站,负责各项业务,并在各公社分设水利站。1973年成立水利局打井队,1975年成立水利机修厂。1984年8月机构改革,调整了局属单位,设有办公室、人事股、计财股、水土保持办公室、水利勘察设计室、工程管理站、机电服务站、物资供应站、建筑公司等9个局属机关单位,以及机修厂、打井队、马头所、清泉寺所、李庄所、三捷庄所、土山所、安子桥所、陈庄站、许庄站、窑上站和22个乡镇水利站共33个直属单位,总计417人。1985年后,乡镇水利站移交乡镇管理。1999年,县水利局下设办公室、人事科、工会、行政科技科、财务科、集资站、审计站、物资供应站、工程技术站、工程管理站、农水股、水政科、水政监察大队、保卫科、计生办、水资源办、防汛办、东调办、水保办、总工办、机修厂、打井队、水利建筑公司、清泉寺灌区管理所、李庄灌区管理所、马头灌区管理所、土山闸管理所、三捷庄灌区管理所、安子桥闸管理所等29个中层单位,共343人,其中局机关114人,队、所、厂229人。县水利局及局属单位共有在职专业技术人员149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23人,初级职称123人。
第二章 河道治理
第一节 沂河水系河道治理
沂河 沂河上游,河床陡峻,源短流急,汛期流量大,来水快,中下游成灾严重。县境内沂河,历史上洪灾频繁发生。清乾隆二十八年修《郯城县志》载:“今按沂河……两岸虽俱有旧堤,而历有冲决,多在西岸,兼有江风口横出之水,由沂武二河之间普漫而来,致蒲坦、重高等保内,田庐十岁九灾。”“乾隆十三年(1748年)沂州府知府卢宪观据兰郯二县转禀巡抚都院阿里衮具奏,先后奉旨命大学士高斌、总河完颜伟勘估奏准以工代赈,将兰郯二邑沂河两岸分别帮创,大加兴筑。郯境土工计银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五两有奇;又石工马头、出口、琵琶沟、秦家村等四处,计银五千六百二十六两有奇。分修者知县王植、教谕谢怡、县丞张士英、典史余宗火享。外有原册未估之西岸坊绍庄二百丈、东岸龙汪崖二百丈、樊家口一百余丈,王植自行捐筑。自本年四月兴工迄九月始告竣。”沂河经乾隆年间修堤后,水患稍息,但因堤防不固,河道淤塞,仍是洪灾不断。据统计,1904~1949年间,县境内沂河决口19次。
1946年2月,郯城县人民政府成立“沂河修堤委员会”,县长傅伯达任主任,下设木工、运输、铁工、泥水工四组,调集牛车150辆,采运层山石,对沂河左岸马头北门外石拦杆西至磨盘坝412米进行石护及修补,2月底开工,4月底完成,计用银元两万块。
1947年,在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山东的困难情况下,山东省人民政府实业厅组成省水利工作队,对沂沭河进行查勘,并拟定了工程治理初步方案。
1949年春导沭工程开工,在华东水利部领导下,设立了沂沭汶泗流域规划委员会,一方面进行全流域治理规划,另方面研究沂沭河上下游统一治理问题,并制定了山东导沭整沂治理方案。
1951年春,山东省导沭工程委员会改名为山东省导沭整沂工程委员会,4月6日至7月18日进行了第五期导沭、第一期整沂工程。至1953年7月历经三期整沂。
1953年2月据华东水利部审核,山东省导沭整沂委员会完成了沂河的李园村东裁弯,大新庄、华沂切滩,花园、重坊、铺里退堤,鲍庄包淤及武河口临时溢洪道加填土方,马头拦水坝修建,开挖颜庄排水沟,兴修白马河口子圆涵洞,分沂入沭大哨、大墩涵洞,后河口、南庄子等陶管4座和醋庄木桥。共完成土方149万立方米,砌石2.51万立方米,混凝土726立方米,共用水泥335吨,工日105.5万个,经费146.3万元。
1954年2月,山东省治淮指挥部确定郯城县如下工程项目:沂河李庄、马湾(苍山县)、倪楼、吴家道口、于村五处护岸工程;沂河左岸李庄防洪闸;沂河支流白马河左岸北起广亮集南至秦庄4.45公里筑堤;开挖石站至埝上寺、停庙至三捷庄排水沟2条32.5公里(前者6.4公里);建交通桥14座及分沂入沭水道附属工程。
为确保沂河自李庄以下行洪安全,有效控制分沂入武流量,使邳苍80万亩土地减灾,1954年7月由治淮委员会设计,水电部批准,兴建江风口分洪闸。该闸7孔,孔净高6.5米,净宽12米,总长96米,为弧形钢闸门,门重26.5吨。工程自11月开工,次年6月竣工,由临沂地区治淮指挥部武河施工指挥部施工。共完成土方124.52万立方米,石方2.13万立方米,混凝土9859立方米,钢筋156吨,工日111.1万个,投资311.09万元,1955年9月通过治淮委员会验收。
江风口闸设计分洪2000立方米/秒,上游水位57.02米,下游水位55.74米;校核分洪2400立方米/秒,上游水位57.60米,下游水位56.24米。1957年实际自由分洪3380立方米/秒,上游水位58.56米。到1985年,共9次分洪,均能安全泄洪。
1957年7月19日,沂河流域普降暴雨。20日郯城县沂河左岸高大寺及右岸倪楼相继决口。倪楼决口底宽188米,上宽220米,高大寺漫溢决口,底宽70米,上宽80米。25日组织2400人堵复倪楼决口,于30日完成,处理方法是:决口处筑围堤400米;堵复决口200米;干砌石护岸500米,护内堤角270米。计完成土方6.5万立方米,石方3558立方米,工日15.4万个,投资10万元。10月堵复高大寺沂河决口段,由县水利局施工,完成土方0.45万立方米,工日0.36万个,投资0.3万元。11月沂河培堤时,两处险工再次加固。
1957年10月成立郯城县沂沭河施工指挥部,下设8处施工所,其中沂河5处,统一对沂沭河培堤加固。11月5日开工,12月28日竣工,完成土方54.9万立方米;完成石护岸长2397米,其中土方7.1万立方米,石子1410立方米,块石9926立方米。总工日47.6万个,其中技普工日2.2万个。
次年培堤工程于3月17日动工,5月底完工。完成培堤85公里(含沭河),土方94万立方米,工日40.4万个。
自1957年冬始,沂河上游先后建成岸堤、跋山等5座大型水库;红旗、寨子山等22座中型水库,共控制5147平方公里面积,总库容22.45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1.67亿立方米,既控制了沂河洪水,又开辟了灌溉水源。
自1958年始,郯城县于沂河修建了李庄、马头,土山三处拦河闸坝,开辟了李庄、马头两灌区,设计灌溉面积35万亩(马头15万亩),控制灌溉面积28万亩(马头13万亩)。配套有效灌溉面积18.5万亩(马头10.5万亩)。
1963年冬,再次对沂河培堤加固。右岸自木柞村至省界,左岸自颜口村至省界重点段,总长70.76公里(右岸32.36公里)。11月下旬动工,春节前完成。完成土方64.9万立方米,工日56.26万个。投资53.41万元。
1964~1973年,河道一直是安全行洪,未有漫溢和决口之灾。
1974年8月,暴雨,沂河流量达10600立方米/秒,河水暴涨,江风口闸分洪1500立方米/秒,分沂入沭分洪3130立方米/秒。沂河洪水未漫溢决口,但亦险情迭出。郯城县政府号召全县人民立足于防,冬备土方,1976年汛前,由各公社自力更生对沂河进行了全面的培堤加固,加高子埝1米左右。
1983年国家投资对沂河险工段进行培堤。郯城县政府组建施工指挥部,水利局负责具体施工。第一期于11月20日开工,12月6日告竣,由庙山公社完成新城至大店3122米培堤段,完成土方14万立方米,工日9.3万个,投资29.3万元;第二期于1984年4月5日开工,25日告竣,由小埠公社完成马港口至南堰4915米培堤段,完成土方23.5万立方米,工日18.9万个,投资37.0万元。
1988~1994年,在临沂市东调工程指挥部领导下,由淮委投资,郯城县具体实施,分期分批开展了大规模的沂河培堤工程,计完成 沂河培堤总长104.09公里,其中左岸长57.14公里,右岸长46.95公里。新堤顶宽6米,内坡1:3,外坡1:25。该工程获省水利厅优质施工工程奖。
白马河 为县境中部主要排水河道,因中下游地区地势低洼,河道淤塞,历史上洪涝灾害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消除内涝,曾多次对白马河进行治理。
1953年开挖了截流工程——新白马河,把属于白马河上游116平方公里的山丘集水面积截入沭河,同时开挖了颜庄排水沟、停三排水沟,但多偏于支流治理。70年代初,又对白马河干流进行了重点治理。
1971年9月,郯城县水利局编报了“白马河流域治理扩大初步设计”,其设计标准:干流按五年一遇排涝开挖,二十年一遇防洪筑堤,建筑物按十年一遇兴建。1971年12月开工,至1975年6月竣工,分四期治理。河道开挖自赵庄闸至停三排水沟口全长33.81公里,其中自颜庄排水沟口至停三排水沟口两岸筑提10公里。同时扩建十里铺桥,改建三捷庄、安子桥闸,新建凌高册、涝沟交通桥及于庄、刘湖、涝沟电力排灌站。以上工程完成土石方534.5万立方米,砌石3.4万立方米,完成工日446.0万个,投资292.6万元。1990年冬,为进一步解除白马河上游5乡镇内涝,县政府决定对安子桥闸至赵庄闸10.3公里白马河干流进行疏浚和培堤。县政府投资5万元,并动员9个乡镇10万人上阵,以农民义务工的形式安排施工。共完成土方88.8万立方米,完成工日150万个。使该段干流达到十年一遇防洪除涝标准。
1992年11月9日,成立县白马河治理工程指挥部,根据省水利厅、淮委安排对白马河下游停三排水沟至省界5.1公里河道进行疏浚和培堤。花园、港上、新村、归昌、杨集5乡镇参加施工,完成开挖疏浚5.1公里,县自行安排清淤2公里,培堤14.2公里,堤顶宽6米,完成岸堤涵洞16座。共完成投资310万元,其中淮委投资80万元。1993年6月被评为山东省优质水利工程。
陈十排水沟 1955年,为排除陈家湖以南内涝,由沂沭汶泗治淮指挥部白马河上游治理工程总队设计开挖陈十排水沟。此沟北起沙墩乡子房东,南行过万亩湖,至岭北头向东,南至十里铺汇入白马河,全长15.4公里。北墩至白马河长0.5公里,大埠北至陈家湖东长3.4公里,均系平地开挖;北墩至大埠北长11.5公里,依旧公路西侧老沟整修。
1956年6月15日至7月中旬,阴雨连绵,6月29日至30日两天降雨100.9毫米。陈十沟上游沟堤冲决,马家屯、颜家屯受淹,大埠街水深0.6米,倒房159间,倒栏圈58个,大埠供销社、粮管所水灾严重,官路东、米庄普遍上水,麦烂于场。
1957年国家投资2.35万元,对陈十沟进行加深加宽,并修建交通桥,上游沟底宽12米,下游沟底宽15米,挖深3至3.5米。1958年4月18日又组织大埠区民工进行整修,至5月18日结束,共开挖土方10万立方米。
1978年治理围带河时,将农场东场围沟改作陈十沟,把陈十沟上游5.6公里改入围带河。。陈十沟现有流域面积49平方公里,沟长9.8公里。
围带河 围带河发源于沙墩乡尚庄村东,南行过一片低洼地,于徐大墙穿过郯马公路,在河庄村东汇入白马河。中经庙山、小埠两乡,全长22.6公里,流域面积76.95平方公里。
为了减轻围带河下游泄洪负担,1955年拦截围带河上游约45平方公里之集水入陈十排水沟。1964年李庄灌区配套时,益新公路以西,陈十排水沟以北的围带河上游7公里长,按灌区排水要求进行了疏浚。
1978年县水利局报临沂地区核准,在白马河治理经费中安排了9万元,地区又投资10万元治理了围带河。同时将陈十排水沟长5.6公里改道入围带河。由沙墩、庙山、小埠、马头四个公社出工。1978年11月开工,1979年4月完成,共开挖土石方34.5万立方米,其中石方5.0万立方米,建交通桥20座。
幸福河 1957年春,开挖马头引水干渠 4.5公里,直达采莲湖,后经扩大,于小埝村西入白马河,过水11.5立方米/秒,同时开挖了东西南北灌排沟。1958年后,马头灌区总干渠成为幸福河源头。幸福河工程为采莲湖稻改创造了条件,粮食产量大幅度上升。
颜庄排水沟 1953年春,由山东省沂沭汶泗治淮指挥部开挖颜庄排水沟,将白马河左岸、郯城县城以南坡水于颜庄截入白马河。
由于此次开挖标准偏低,下游水面高出地面,白马河倒漾成灾,1953年淹地达8000亩,1956年倒房130间。为此,山东省治淮指挥部在“1956年度白马河中上游治理工程初步设计”中,议对颜庄排水沟进行整治。
1956年,颜庄排水沟主沟开挖扩大7.7公里并筑堤,黄墩支沟开挖6.5公里,曹滂支沟3.2公里,主沟底宽最大14.5米,支沟7.1米。修建桥梁3座。
停三排水沟 停三排水沟是白马河下游一条支流。1954年由山东省沂沭汶泗治淮指挥部设计开挖。主流自港上镇停庙西北起,至花园乡三捷庄南入白马河,全长17.2公里。其支流有两条,分别源于新村乡的孙埠村和芦庄,南行于田哨西汇入停三主沟。1954年春开挖成停三排水沟后,控制白马河西的港上、新村、花园三乡镇的79.0平方公里排水面积,为此区排涝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因入白马河处,水位高于地面,形成回水达6.0公里,加之年久失修,致使花园乡的部分农田经常受灾。
浪清河 浪清河流域建国前洪涝灾害频繁,有1.5万余亩土地受灾。1954年挖颜庄排水沟时,截其流域面积35平方公里,涝灾减轻。大埠支堤以北来水受白马河水位顶托,其坡水改由浪清河南排。浪清河河道窄浅,排涝标准尚不到二年一遇,涝灾威胁仍然很大。
1972年8月郯城县水利局编报了《山东省郯城县苏鲁边界排水工程浪清河流域治理工程设计书》,1975年10月淮委以(75)淮办(规字)第38号文批复。同年11月,花园公社成立施工指挥部,调民工5000人,于月底开工,至12月底完成土石方开挖;建筑物工程,春节前备料,次年3月开建,5月底完成,建成公路桥1座,生产桥3座,倒虹吸1座及两岸排水涵洞等。共完成土方12.5万立方米、砌石1539立方米、工日13万个。
1978年治理郯新河,又截去浪清河流域面积11.59平方公里。经过以上治理,涝灾减轻。
1978年春,江苏邳县于省界下3.5公里小房庄村东,建三沟两堰拦河闸1座,西通姚庄闸上游白马河,蓄水时形成渍涝,汛期闸门启闭不及,蓄洪相遇,回水顶托郯境,坡水受阻,形成涝灾。1979年4月北京协议决定废闸存桥,但未付诸实施。
小山排水沟 为人工开挖排水沟。此地原有孔圩子东、西排水沟、鸿雁沟、藕河沟和浪清支沟等五条跨省支沟。50年代末新沂县开挖瓦窑截水沟并筑沟南阻水坝,邳县于郯邳边界修筑界堤,将以上五沟堵闭,造成水流改道。
1962年苏鲁两省、临(沂)徐(州)两地及郯城、新沂、邳县三县,在徐州协议,议定新沂县新开挖一条南排口门,此沟于十三甲村东南、江苏任家村西南行,省界下2公里至陇海铁路西行,至大新庄西南过134号铁路桥汇入浪清河,流域面积21.02平方公里,这是小山排水沟形成初期。
由于上述水系打乱、堵塞及朱庄闸长期蓄水,回水渍涝,汛时启闭不当,则沟水顶托,水涌郯地,3万余亩土地受灾,10余村庄受害,因而每到汛期上扒下堵,形成水利纠纷。淮委曾多次组织商谈解决,但未获圆满结果。1978年治理郯新河时,将郯新河官集桥下1.55公里河道治理经费4万元,借用于小山排水沟,进行疏浚,上游从大埠子杨(集)涝(沟)公路南始,经王海子、孔圩、小徐庄西部,加宽取直,至十三甲村东南入江苏境穿瓦窑截水沟,汇入江苏省所留南排口门,最后汇入浪清河。郯境长8.4公里,建桥10座,闸1座。由杨集公社成立施工指挥部,调集民工3000人,于1978年10月开工,至12月底基本完成土方开挖。次年3月动工兴建桥闸,于10月竣工。共完成土方20万立方米,砌石3029立方米,工日25万个。
工程完成后,涝灾有所减轻。但因朱庄闸,渍涝依旧。1982年山东省水利厅投资10万元,于十三甲村东南、小山排水沟西侧,建机排站1处,对十三甲2000亩土地筑堤圈排。1982年3月由郯城县水利局设立施工指挥部,16日开工,至同年10月竣工,完成土方0.27万立方米,砌石1700立方米,工日3600个,投资10万元。
1985年省水利厅又安排经费4万元,用于十三甲站机改电,安装电机3台150 瓩(55 瓩两台40瓩1台),变压器180千伏安,架设线路600米。以此圈排,减轻了小山排水沟十三甲处水患。
第二节 沭河水系河道治理
沭河 沭河于郯城县山南头村西出马陵山进入平原。右岸自埝里村东向南始有河堤,至红花埠南省界,河堤长29.9公里;左岸自店子乡长疃村北向南始有河堤,至老庄子村南省界,河堤长18.5公里。
沭河流域降水比较集中,同时上游陡峻,来水快,洪峰高,流量大,陡涨暴落;每逢山洪暴发,下游渲泄不及,易于溃决成灾。清乾隆二十八年修《郯城县志》记载:“沭水在郯城境者,其北循马陵山东,因势为山阻,大禹凿山二十丈穿峡而过,遂循山西皆南行,西岸原有石坝,名禹王台,抵御泛滥。明正德中,县令黄琮拆取坝石以甃城,嗣致沭水西决,由城北西会白马河,越沂河直入骆马湖,江南邳宿等邑受沭水之害。”“而灾之剥庐者则惟我郯邑焉”。1689年(清康熙廿八年),“总河王新命奏请准在禹王台旧址重建竹络坝”,1690年复被冲决;1712年、1719年、1722年等年屡经大水,随坏随修,“计竹络坝并南北土坝共长一千二百九十六丈三尺”。“其石坝里面鱼鳞石戗。”经1732年(雍正十年)、1736年(乾隆元年)、1743年(乾隆八年)“先后加邦接筑坝北土坝三百丈”。该坝从1689年(康熙廿八年)修建后,由“本县县丞专管,沂、郯、海、赣同知兼辖,兖、沂、曹道统辖,置坝夫二十名,由运河道岁发各厅县解拨工食银一百九十九两有奇,不时防修。每伏汛时由江南拨河兵防险”。“自雍正年间修筑竹络石坝后,河流归于故道”。西流之河身,历经1690~1743年(康熙廿九年至乾隆八年)八次汛水涨漫停淤,旋堪试种,至1807年(嘉庆十二年)“淤地九顷五十九亩二分”。
自修筑竹络石坝,河流归于故道后,郯城县县城免于洪水之苦,却加重了城南沭河的压力。据不完全统计,自1835~1942年的107年间,沭河在郯南境内即决口10次13处。
1948年9月,华东水利部批准了导沭规划方案,10月,组成三个测量队进行导沭经沙入海线路测量。1949年春,山东第一期导沭工程开工,在临沭县大官庄沭河上横截一条大坝,迫使沭河部分洪水向东经过人工开凿的引河入沙河,由赣榆县临洪口入海。一部分洪水经人民胜利堰分入沭河至口头村入新沂河。经过三年半的艰苦施工,终于在马陵山劈开了一条长14.2公里、深14米、底宽最窄处55米的人工河道。1952年,又赶修沭河大坝和坝端的溢流堰两项工程。全省各地支援了350辆汽车、700辆畜力车和50条木船,经过85个昼夜,两项工程都于汛前完成。放水典礼时,溢流堰被命名为“人民胜利堰”。其后每逢大汛,沭河大量洪水即东调新沭河直接入海,对沭河下游和苏北新沂河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安全起了一定的作用。
导沭整沂,沭河设计分水量,在大官庄流量4500立方米/秒时南分沭河1700立方米/秒,并承担分沂入沭来水。1957年沭河流量达到3450立方米/秒,因其安全泄流量仅为3000立方米/秒,且部分河段没有堤防,7月16日沭河阴村以下发生漫溢,受灾面积3.1万亩。
1957年10月中旬临沂专署召开施工会议,确定对沂、沭河进行培堤,会后郯城县成立施工指挥部,下设施工所八处。首期工程,后壮口石护岸500米,红花埠至店子北培堤8288米。护岸工程于1957年11月5日开工,12月2日竣工,完成土方7702立方米,铺石子364立方米,砌块石2112立方米,开支经费3.14万元。培堤工程11月14日开工,12月25日竣工,完成土方25.75万立方米,工日18.42万个,开支经费16.16万元。
1958年沭河培堤设阴村施工所,下辖6个大队,民工3600人,3月10日开工,5月17日竣工,两岸培堤长(龙门至红花埠)43公里,完成土方46.5万立方米,工日18.4万个,经费90万元。
沭河在窑上村以北为马陵山峡谷,两岸为低山丘岭,地面高程70至150米;窑上村以南为冲积平原,地面高程32至50米,纵坡二千分之一至三千分之一。为保行洪安全,自1953年始,对座弯顶冲处险工进行了石护坡。1953年5月始至1985年,共修筑、维修石护岸长5.7公里。
自1958年以来,沭河上游兴建大型水库4座,中型水库3座,小(一)型水库48座,小(二)型水库265座。总库容11.0亿立方米,削减了部分洪峰。郯城县在沭河上修建清泉寺、窑上拦河闸坝2座,控制灌溉面积20万亩;建成机电灌站13座,控制灌溉面积3.0万亩。
1981年东调 工程停缓后,沭河多年来未进行全面治理,现状防洪标准低,险工、险段多。1991年和1994年,先后兴建了两期护险工程。1991年完成葛庄450米护岸及埝里950米护岸,上级投资补助共42万元。1994年完成沭河护岸5处,其中林场护岸200米,完成投资13万元;窑上护岸226米,完成投资11万元;山南头护岸200米,完成投资11万元;殷村护岸400米,完成投资20万元,前小店子护岸800米,完成投资40万元。自1999年6月14日起,对沭河进行大规模治理。工程主要内容为培堤,分临沭县段、郯城县段,分别施工。本次治理工程由淮委、山东省水利厅、临沂市东调 办公室组织招标,郯城、临沂、济宁三地水利建筑公司分别施工,1999年11月20日完工。完成工程量土方105.91万立方米,砌石2.74万立方米,混凝土及钢盘混凝土0.1万立方米。工日25.87万个,总投资3100万元。郯城境内沭河自窑上坝至省界完成培堤长59.4公里,其中右岸33.528公里,左岸长25.872公里。培堤顶宽6米,内边坡1:3,外边坡1:2.5。完成石护岸12处,长6176米。工程完成后,最大行洪量为3000立方米/秒,达到二十年一遇防洪标准。
新白马河 1953年,为了减轻白马河负担,由山东省沂沭汶泗治淮指挥部设计开挖 新白马河。其位置在马陵山西麓,北起李庄镇南朱家庄,南流经后宅、郭家村、倪五湖至埝里汇入沭河,长23公里,防洪标准按二十年一遇筑堤,一百年一遇验算,排涝标准按二年一遇开挖中泓。同时在李五湖、大王庄、前后宅建围堰和涵洞4处,归义、李五湖、泉源头建桥3座;三井、前屯、鲍庄、东长埠、大王庄、西夹埠、大塘村、前、后宅建漫水桥9座。新白马河右岸筑粘土心墙防洪堤。以上工程于1955年11月开工,调临沂、费县、莒南、苍山、郯城等县民工近1.5万人参加,于次年5月底完成。共完成土石方191.6万立方米,使用水泥290吨,钢材36.1吨,木材88.3立方米,完成定额工日134万个,投资186万元。
新白马河开挖后,把原属沂河水系的116平方公里马陵山丘面积划入沭河水系,减轻了客水对郯南的压力,改善了下游排涝条件。
大哨排水沟 属东调工程附属工程华大排水沟支流,源于李庄镇连家埠村东北,向南到八里屯村东向东,至后小哨村东北流入临沭县华大排水沟,沟长6.88公里。有支沟三条,总长10公里:一是围岭河,长3.4公里,南起神泉,向北经八里屯村东汇入大哨沟;二是张村沟,长3公里,南起莫疃村北,于张庄村东北汇入大哨沟;三是小哨沟,长3.6公里,南起柳红埠村东北至后小哨村东北汇入大哨沟。
大哨沟排水面积为山丘地,西靠李庄东岭,北到分沂入沭水道,南到莫疃,地势坡度大,雨季流水急,原沟弯弯曲曲,淤塞严重,每到汛期坡水横流。1973年东调指挥部编报华大排水沟治理设计,1975年11月15日华大沟支流大哨沟治理工程开工,李庄公社动员民工5700人,至1975年12月30日完成第一期工程。第二期工程于1976年春动工,历时一月完成全部土方开挖,至秋完成交通桥39座,治理工程全部结束。计开挖大哨干沟9.96公里,其中郯境长6.86公里,临沭县境由郯城县开挖3.1公里;开挖支沟三条长10公里。计完成土石方54.0万立方米,其中石方23.2万立方米,用工日66.5万个,其中技工3.3万个,民工63.2万个,国家投资33.0万元。治理后达到十年一遇排涝标准,县界流量31.4立方米/秒,二十年一遇防洪标准,县界流量42.0立方米/秒。
老墨河 清乾隆二十八修《郯城县志》载:“墨河即皂河,在县东,旧通舟楫于宿迁,古郯子运道也。源出墨泉,在旧城东北一里许,色如墨,故名。世传有关文运。明时有谓其水杀稼,遂用铁锅压塞之,或云水无杀稼之理,其堙塞不知何故,今河形尚存。”
又云:“墨泉在城东北帅军台西,天齐庙东,泉形宽六丈,长十四丈,深丈余。由城北沙河绕至城东,经龙门、曹张、蒲寨林、归昌、唐凡、杨家集等保,南入江南宿迁县境,归港头河、晏头河入骆马湖。在县境行六十四里,虽淤者十之七八,实各保二千余顷湖田渲泄之区。自湮塞后水无可泄,历年报灾……乾隆十三年议兴水利,知县王植以‘筑之最要者莫如沂河,疏之最要者莫如墨河’,总河完颜伟亲勘定议,大学士高斌先后奏允,动帑一万四千五百八十二两有奇,沂郯同知王汝砺与王植分修,共长一万一千七百九十八丈,皆口宽六丈,底宽一丈四尺,深四、五、六、七尺不等。告竣后,王植以首段水出不畅,又挑深三、五尺不等。次段西通城河,兼通入京大路,捐筑横堤一道长三十二丈、高一丈抵御水势使南行,嗣江南亦动项接浚,水遂通流无滞。”
墨河今称老墨河,原为郯城以南,沭河与白马河之间的主要排水河道之一。自县城东杨楼村起南流至曹村北,西南行,经老归昌、杨集至大张庄南入江苏新沂县境,郯境行36.3公里。老墨河系自然故河,河道弯曲,宽窄不一,河身多处于较高地带,两岸村庄稠密,河道多年失修,排水能力很低,其标准不到二年一遇。
1955年,沂沭汶泗治淮指挥部开挖郯新河(江苏境内称新墨河),将老墨河南流线路于大张庄南用郯新河南堤封闭,把老墨河改道入新墨河,东南行,于瓦窑东南过陇海路至唐店南汇入沭河。郯境内流域面积41.26平方公里。
1976年柳沟河治理工程开工后,将老墨河于老归昌村北,三一○国道处改道入柳沟河。至此老墨河北起三一○国道,南经陈庄、小归昌、杨集至大张庄南汇入新墨河,长18.2公里,流域面积20.26平方公里。1990年10月成立老墨河流域治理工程指挥部,对老墨河陈庄至省界河段进行开挖疏浚,10月18日开工,12月10日竣工。完成河道开挖17.8公里,河底宽8米,完成土方17.3万立方米,工日13万个。1991年3月15日至6月10日,完成建筑物8座,完成工程量9758立方米,完成工日12929个。施工中对江苏省交叉段,经协商顺利完成全河道开挖,成为边界治涝史上协商治理的范例。经10年运行,老墨河两岸未出现大的洪涝灾害。
柳沟河 为郯南老墨河东、赃围河西的主要排水河道。1975年10月成立柳沟河治理指挥部,调高峰头、归昌、大院子、杨集等四个公社民工近万人,于10月23日开工。
原设计将老墨河上游,从西曹村改道入柳沟河,但由于公路桥偏小,施工中,改由老归昌北,改道入西柳沟河。至此,西柳沟河上起郯城城东至三一O国道,长16.3公里,自三一O国道至东宋窑村7公里汇入东柳沟河,总长23.3公里,流域面积48.44平方公里。柳沟河调整后的流域面积省界内为94.53平方公里。至1979年11月历时四年完成土方开挖,河宽上口33米,河深3米,总长42.4公里,其中14公里为裁弯取直,20公里为平地开挖,其余为河道迁移、加深、加宽。同时兴建建筑物37座,其中公路桥3座,倒虹吸2座,扩建梁海子节制闸1座,其它为生产桥。共完成土方169.5万立方米、砌石方1.1万立方米。使用水泥1806吨,钢材179吨,料石4626立方米,块石7873立方米,石子1481立方米。完成定额工日186.0万个,其中技工工日10.6万个,投资128万元。
工程完成后,上中游水涝灾害大减。但由于新沂县境内1.75公里河道未开挖,排水出路不畅,阻水严重,直接影响边界地区排水,每逢大雨,边界地区仍出现水利纠纷。
郯新河 位于郯城西南部的杨集、归昌、花园3乡镇境内,东与老墨河相邻,北到三一O国道,流域面积53.5平方公里。建国前是常年积水的大片茅草地、蛙子汪,有60%的土地被荒弃。
1955年由沂沭汶泗治淮指挥部勘测设计开挖,截排归昌至南沟崖以南的坡水,后成为郯境内主要排水河道之一,排涝标准三年一遇。1955年11月上旬开工,1956年5月底竣工。调杨集、红花、归昌、城关、港上、马头、新港、大埠、泉源、重坊等区3500余人施工,郯境开挖河道15公里,建生产桥5座,拖拉机桥2座,共完成土方92万立方米,使用水泥210吨,砖、石料2100立方米,钢材3.5吨,完成定额工日110万个,投资约80万元。
河道开挖后,初步治理了流域排水系统。然河道为三年一遇标准,排涝能力甚低;新沂县于郯新河入新墨河口下游1.5公里处建小房庄闸一座,于下游8.8公里建张墩闸一座,使河道通塞相间,回水顶托,水泄不畅,形成河床淤塞 。杨集乡自边界至石柱子一带,年年有3万亩土地受灾,其中绝产达万亩余。如1974年8月13日大雨,该流域郯境平地水深2米,狼湖等数村全部水淹,新沂县境同时受灾。在历次边界协议中郯、新意见一致:必须根治郯新河、新墨河主河道。
1976年10月,郯城县编报了《山东省郯城县苏鲁边界排水工程郯新河流域治理工程设计书》,其设计工程规划与布局:新墨河及郯新河自七孔桥至狼湖一段,按原线开挖。根据山东省水利厅(77)鲁水勘字第58号文件批复,将浪清河上游于狼湖村西北改道入郯新河(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郯新河从石柱子向东北,经何庄、荒介子东部,玉皇庙、高庄西部至三一O公路,承泄 原郯新河上游坡水。整个流域面积63.57平方公里,河道总长23.8公里。郯城县水利局于1978年编制了施工计划,郯城县政府调 杨集、归昌、花园三公社劳力,于当年10月28日开工,分两期施工。第一期为河道开挖,1.8万人上阵,工期56天。第二期于1979年3月开工,进行建筑物修建,有500人专业队施工,同年12月25日竣工。共完成河道开挖20公里,河宽25米,河深2.5米,建高瓦房油压闸1座,进水闸1座,桥梁17座,涵洞9座,渡槽4座,完成土石方140万立方米,砌石6580立方米,混凝土1577立方米,工日130.2万个,用水泥1980吨,块石7240立方米,石子1230立方米,钢材22吨,木材24立方米。投资110万元。1979年被评为全省水利基本建设质量安全全优工程。
省界新墨河(即郯新河)1.5公里没有开挖,其建筑物没有改建;且张墩闸阻水。因此,值汛期大雨,边界附近水害威胁仍然很大。
赃围河 1955年后,新沂县、邳县在沭河至白马河间筑起边界坝,其中赃围河一段所筑边界坝堵断了小房沟、益新公路沟及南流几条小沟,改变了自北向南的流势,迫使其沿省界西流,汇入大房沟。
赃围河原在江苏境内大王庄分为两股,后西股已堵闭。大房沟省界下290米处新沂县建交通桥1座,桥北侧渡槽阻水。1962年5月在徐州达成“山东、江苏两省苍、邳、郯、新边界地区水利问题协议”。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于1963年3月,临沂专区水利建设指挥部于1964年7月,分别编报“郯城县赃围河治理工程扩大初步设计”,1964年8月和10月临沂专区水利建设指挥部又分别编报“郯城县脏围河治理工程扩大初步设计概算书”和“郯城县赃围河治理工程施工详图说明书”,省水利厅以(65)水勘字第298号、水利电力部以(65)水电规字第274号文批复,同意治理。
1964年11月郯城县组成赃围河治理工程指挥部,调墨河、白河、红花等公社民工1500人(实到近万人)于11月10日开工,至12月底基本完成土方开挖。开挖赃围河及大房沟总长18.3公里,省界河底宽5.3米,河深2.0米。次年5月底建成13座交通桥,其中公路桥2座。共完成土方27.2万立方米,砌石及混凝土1715立方米,完成工日15.6万个,使用水泥193.4吨、钢材18.6吨、石料1627立方米、石子156立方米,投资18.6万元。
此次治理改善了赃围河排涝条件,减轻了内涝威胁。1966年后,新沂县对边界坝进行了加宽加高,并于省界处将大房沟和赃围河挖通,于大房沟省界下290米处兴建了高1.8米的砌石滚水坝,于赃围河大王庄处兴建了高1.2米的拦河漫水闸。1979年北京协议决定拆除闸坝,但其后只拆除了王庄闸 。由于以上原因,省界附近涝灾日趋严重,因雨季排水矛盾,群众纠纷时有发生。
1986~1989年,郯城县成立赃围河工程指挥部,分五期对赃围河流域进行治理。前两期为赃围河、大房沟河道开挖,后三期为建筑物工程、排灌配套工程。共完成工程量43.44万方立米,总投资13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5万元。治理面积46.66平方公里,其中达到五年一遇除涝面积3万亩,扩大改善灌溉面积1万亩。
黄墩河 黄墩河流域上游原有蒿汪沟、常汪沟、石马涧三条支沟,汇入江苏新沂市境称为黄墩河,分别穿过陇海铁路117号及118号铁路桥南行至河弯东南、唐山西侧汇入沭河。1958年后,省界处修堤筑坝,东起马陵山麓,西至沭河左堤,封闭了常汪沟南流口门,迫使常汪沟沿省界东行,汇入蒿汪沟,封闭石马涧,迫使沿省界西行汇入尖底沟,至省界流入黄墩河,入新沂境南行,穿过陇海铁路117号桥至山后村西汇入沭河。由于河道窄小弯曲,逐年淤积,排涝能力近二年一 遇标准,每年万余亩土地受淹,孙塘、老庄子、小庄子尤为严重,下游江苏也受其害。每逢汛期,上扒下堵,群众纠纷不断,甚至殴斗致伤。
1963年水电部上海勘测设计院对黄墩河流域进行了统一排水规划,经水电部批复,1964年10月临沂地区水利建设指挥部按上海院规划编制计划,于1965年按三年一遇排水标准进行了初步疏浚治理。因标准低,水土流失严重,内涝灾害仍未解除。1971年两省、地商谈后,当年冬与次年春,江苏新 沂县开始治理黄墩河。郯城县水利局亦于1972年8月编报“郯城县苏鲁边界排水工程黄墩河流域治理工程设计书”,1973年9月山东省水利局以(73)鲁水勘字第65号文转报水利电力部,1975年4月淮委以(75)淮办规字第18号和山东省水利局以(75)鲁水勘字第30号文批复同意。
1975年10月郯城县成立黄墩河治理工程施工指挥部,11月开工,分三期施工,至1980年12月竣工。完成开挖干流河道20公里,完成桥梁28座,跌水3处,涵洞4座,渡槽2座,小水库3座,闸山沟砌石拱坝1座,石护坡2800米。共完成土石方开挖55.4万立方米,砌石1.5万立方米,混凝土647.8立方米,实用工日73万个,投资85万元。
统一治理后,洪涝减轻,但下游江苏境200米未开挖,省界下680米处新沂县修石砌滚水坝一座,高于河底1.02米,成为排水障碍。
阴村排水沟 建国前,阴村排水沟为山洪冲沟,处于马陵山和沭河间,南北狭长,漫坡横流,形成涝灾区。1952年,在导沭工程中,设计开挖了阴村排水沟,方成正规河道。由于当时治理标准偏低,加之二十余年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平,失去排水作用。
1966年、1972年、1975年,郯城县水利局曾3次设计治理方案上报,由于资金所限未批。1975年冬,曾由高峰头公社组织开挖阴村排水沟,完成土方30万立方米。其后,郯城县水利局复对该河进行规划设计,于1976年1月13日上报。1976年春,组成阴村排水沟治理指挥部,完成下余土方31万立方米,并疏浚了部分支沟。两期共完成河道开挖自长疃北至沭河长11.8公里,土方61万立方米,桥闸建筑物10座,跌水、涵洞9处。工程投资35万元,由公社自力更生,国家补助完成。
第三节 中运河水系河道治理
武河·武河行洪道·沙沟河 明清两朝为引沂济运,开江风口分 沂水入于武河,南入中运河,致使沂河西犯武河,洪涝灾害频繁。1748年(清乾隆十三年),为控制沂水入武河之泄量,于江风口建分洪坝。但因分洪量仍不能有效控制,致使邳、苍、郯、新一带屡遭洪涝灾害。几百年来,形成“开了江风口,水漫兰山走,冲了二郎庙,捎带四大哨”的郯苍地区水灾惨状。
1955年,山东省沂沭汶泗治淮指挥部兴建了江风口分洪闸,控制沂水入武泄量。大闸建成后,苏鲁两省随即修建了下游分洪道,制止了过去沂河分洪后的漫流危害。基本解除了武河沿岸50万亩土地的洪涝和武、运分洪顶托的威胁。
1976年,临沂地区水利指挥部根据水电部上海勘测设计院1965年编制 “邳、苍、郯、新地区统一排水规划报告”及1975年4月水电部治淮委员会会同苏鲁两省对小束河、武 河、沙沟河等边界水利工程协商治理意见,编制 了“小束河、武河、沙沟河治理工程扩大初步设计。”其中规定:“⒈武河在邳苍分洪道东岸进口处建一引水闸,计四孔,每孔净宽1.5米,高2.0米,闸底高程44.7米,闸身长24米,平时满足武河灌区(苍山县)灌溉用水,汛期最大下泄量不超过84立方米/秒。在节制闸上端分洪道东堤打拦河坝将武河堵闭。⒉小束河……在徐桥东沙沟崖村正北入武河。⒊在徐桥以东、武河分叉处打拦河坝做截堵工程,使多福庄闸来水84立方米/秒,改道入沙沟河。”此工程水电部治淮委员会以(77)淮委规字第8号,省水利厅(76)水勘字第37号文予以批复。郯城、苍山组织了实施。郯城县工程任务有沙沟河河道开挖9公里,石护岸长3.9公里,建筑物5座,及武河口土坝工程等。该工程从1977年投资兴办,至1979年12月12日竣工,分三期施工。共完成土方45.6万立方米,砌石1.65万立方米,混凝土65立方米,工日56.2万个,用块石1.7万立方米,水泥2000吨,钢材10.8吨,木材15.3立方米,石子58立方米,砖240方,生石灰29万公斤,投资85万元。
至此,武河行洪道源于沂河江风口闸,西南行,左岸郯地,右岸临沂,至黄墩村南全部进入郯地,经桃园、前黄山、蝎子山至西山西分为两支。一支是主流,又称邳苍分洪道,1955年建成江风口分洪闸后,由苏鲁两省开挖 ,于西山村西向西南行,经东、西永安至朱家庄西南耿墩村北进入苍山县,至泇口汇入中运河。一支为武河,于邳苍分洪道左岸进口处,建闸筑拦河坝,西南行,于李家官庄南进入苍山县,经多福庄、高尧至庄坞村西南复入郯城县北刘宅子村西,又西南行至沙沟崖村北,改道入沙沟河,至邳州沟上集西,汇入城河。原武河下游于沙沟崖村北,徐桥村东土坝以下,汇小束河来水,经徐桥、红圈、朱洪埠、姚庄至沟上集西汇入邳州城河。
新涑河 该河上游地势北高南低,河道弯曲,排水不畅。下游在郯境,坡度较缓。历年来洪水下泄,从急转缓,河道窄小,堤防不固,客水至郯境,常常漫溢决口,加之受武河行洪道洪水顶托,新涑河两岸内涝积水无法排出,涝灾尤为严重。1974年8月,3天降雨318毫米,新涑河两岸,积水深达1.2米,两岸受灾耕地3万多亩,绝产1.8万亩,仅老屯一个村倒房即200余间。类似灾害自1957~1975年发生过4次。
1974年前,临沂县对南涑河疏浚至县界,郯城县亦于1975年6月至1978年5月底对其下游新涑河进行治理。分三期施工,共开挖取直主河槽5.9公里,河底宽50~56米,河深1.8~2.0米,治理支流有小陷泥河、老涑河等5条总长21.6公里,建桥16座,其中老屯双曲拱公路桥1座,建排灌站4处,架设10千伏输电线路5公里。共完成土石方开挖41.66万立方米,砌石5599立方米,混凝土526立方米,工日40.9万个,投资48万元。
五里河 为褚墩镇主要排水河道。流域内包括24个村,2万人口,3万亩耕地,土层瘠薄,一米以下为砂礓石和岩石,保水保肥性能极差,加之地势低洼、易涝,历史上长期荒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五里湖逐步垦荒种植,1953年曾进行一次河道疏浚,但标准低,加之年久失修,河床窄小,其深度仅在1米左右,涝灾仍常发生,亩产量仅在100公斤左右。
1971年以前,临沂县对五里河上游进行了治理,客水顺入,对郯境压力更大。
1976~1978年,临沂地区于汤庄成立了临郯苍三县农田基本建设会战指挥部,治理三县边界河道,郯城境内以五里河流域为治理重点。
第一期工程开挖土石方于1976年冬春完成,完成开挖河道8.8公里,河底宽6~12米,深2~3米。第二期工程完成河道生产桥6座,其中石拱桥5座,钢筋混凝土桥1座;完成五里湖田间排灌干支沟渠配套及建筑物;完成左岸排水沟配套,开挖了自褚墩至虎山岭东支流等。
五里河流域治理后,地块成方,排水有序,效益显著,粮食亩产量上升到400公斤。
黄泥沟 原系沂河决口漫溢冲成的一条自然排水沟。贯穿胜利、重坊两乡镇中部。因年久失修,河床淤塞严重,每年汛期河道漫溢决口,平均每年成灾面积2.5万亩,占两乡镇耕地面积的30%。
1971年8月,江苏、山东两省在南京就边界排水工程进行协商,对黄泥沟治理取得一致意见,并进行了设计对口。至冬,两省三县同时开工治理。
郯城县黄泥沟治理,由重坊、房庄公社分别成立施工指挥部,根据省地的安排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开挖重坊公社境内11.8公里,1971年11月动工,至1972年4月完工,开挖土方29.6万立方米,拓浚沟底宽10~16米,沟深2.5~3.0米,建桥闸9座,用工日25.3万个,国家投资15万元。第二期工程自重坊公社的林孟场至房庄公社的贸易庄,全长19公里(含第一期工程重坊段未完2公里),1972年11月15日开工至1973年5月20日完成,开挖土方40.5万立方米,拓浚沟底宽6~10米,沟深1.8~2.5米,建桥闸19座,完成工日34.8万个,国家投资15万元。
第四节 沂沭河分洪工程
为沂沭河行洪安全,减轻骆马湖洪水压力,解决南四湖出路,国家兴办了沂沭河治导分洪工程。
导沭整沂工程 1948年10月1日,山东省沂沭河水利工程总队组成三个测量队对导沭经沙入海路线进行勘测,决定在临沭县大官庄老沭河上横截一条大坝,向东劈开马陵山,将分泄洪水改道入沙河,由赣榆县临洪口入黄海。
山东导沭整沂工程,自1949年4月21日开工至1953年11月止,分十期导沭,三期整沂施工。1951年4月,分沂入沭工程开工。自第五期起,导沭委员会改称山东省导沭整沂工程委员会。此工程先后由临沂、沂水、泰安、滕县、胶州、徐州等六个专区,三十四个县(市)的民工114万人次和技术工人4500余人参加施工。完成土石方4827.45万立方米,其中开挖石方315万立方米,实用工日4255万个,筑堤 达400余公里,挖河85公里,各种建筑物53座,并完成了沭河拦河大坝,溢流堰(人民胜利堰)及穿沭涵洞等建筑物,总计经费4500万元。分沂入沭水道自郯境刘道口村西北沂河左侧,东南行3公里入临沂县,东南行1.43公里复入郯境,行2.4公里入临沭县,经大墩、黄家庄至大官庄入老沭河,全长20.24公里。
1955年春至次年春,由淮委对分沂入沭水道进行了扩大开挖施工,本期按沂河6000立方米/秒时分洪1000立方米/秒开挖,计扩大开挖19.4公里,开挖一、二、八排水沟3条9.7公里,修建后河口、黄庄、朱村进口护岸4处,长2616米,新建或改建大墩、黄庄漫水桥等6处,投资446.3万元。
洪水东调工程 1970年6月,为了扩大沂河、沭河洪水东调水量和解决南四湖的洪水出路,决定兴办沂沭河洪水东调工程。
1971年水电部批准该工程,8月13日成立“临沂地区革命委员会东调工程指挥部”,11月16日沂沭河洪水东调工程开工,主要工程项目有分沂入沭扩大开挖,建彭道口分洪闸,新沭河扩大开挖,建大官庄新沭河泄洪闸等。
分沂入沭扩大工程共20.2公里,河道设计流量4000立方米/秒,校核流量5000立方米/秒;新沭河扩大按6000立方米/秒设计,7000立方米/秒校核。分沂入沭自沂河分流口起,循原河拓宽加深,分洪入口河底高程为53.48米,出口处为46.00米,河底宽200~336米,河底加深1至2米,挖河结合筑堤,堤顶高出校核水位1.5至2.0米,堤顶宽6.0米,内外坡度1:3。
1972年1月,郯城县成立“东调工程指挥所”,3月10日开始参加东调第二期工程施工。分沂入沭扩大工程,由临沂、郯城、苍山、费县、沂水五个县施工,郯城县参加民工1700人。
分沂入沭水道进水口彭家道口分洪闸,于1972年春季开工,先后组织了沂水、临沂两县和省水利安装队、地区水利安装队进行施工,至1974年6月竣工。该闸设计流量4000立方米/秒,校核流量5000立方米/秒。上堤式平板钢闸门,共19孔,全长227.4米。1980年5月经临沂地区行署批准,设立刘道口管理所管理此闸,隶属临沂地区沂沭河管理处。
郯城县东调工程指挥所自1972年1月参加第二期起,至1981年3月共参加十八期工程(总十九期),出工人数最多时达5890人。参加施工的项目有:(一)主体工程:分沂入沭河道扩大,大墩生产桥,韩埠生产桥,刘道口护坡;(二)附带的排灌工程:华大排水沟,刘道口南灌区,清泉寺隧洞工程,黄白排水沟。
东调工程自1971~1981年,10年中建成了彭道口、大官庄两分洪、泄洪闸;韩堡、大墩、黄庄、后湖、小于科等8座交通桥;陈塘、大兴两处公路桥;完成了引河段6.4公里石方开挖;建成了黄庄、前河口等排洪闸和穿分沂入沭的倒虹吸涵洞;治理黄白、牛腿等4条排水干沟和95条支沟;兴修小型桥、涵、闸300余座;并完成了部分分沂入沭水道的开挖及主槽切滩、扩宽、险工护岸;搬迁自然村13个。
东调工程总计完成土石方2983.08万立方米,占原计划51.65%,其中石方完成1212.34万立方米,占原计划88.6%,完成砌石46.44万立方米,占原计划37%,完成混凝土12.6万立方米,占原计划40.6%,完成定额工日3667.53万个,占原计划49.3%,完成投资10177万元,占原概算总投资的55%。
1981年2月,东调工程停建。已完成的水利工程,占预计总量的一半,能发挥一定的效益。
第三章 涝洼治理
郯城县地处平原,地势低洼。历史上,沂沭河互犯,洪水横溢、冲决,常使大片农田受淹。每逢暴雨连降,低洼地区积水难排,内涝成灾,十年九不收。历史上习称那些易于积水内涝的地片为“湖”。县内易涝地片有青山湖、马站万亩湖、五里湖、张蔡湖、林泉湖、大埠湖、采莲湖、英庄湖、徐庄湖、壮口大小龙湖、三堂湖、扬西湖、大滩湖、浪清湖、丁沟湖、大辛湖、大小泥湖、殷村湖等。建国初期,全县易涝地片面积有55万亩。至1985年有45万已初步治理,其中达五年一遇标准的30余万亩。在治理县境河道取得重大成果的基础上,郯城县即以根治内涝为重点,大力开展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第一节 稻改
实行稻改是郯城县治理涝洼地的主要措施之一,最早从治理采莲湖开始。采莲湖位于马头镇梁村南,土地2.5万亩。建国前,十年九涝,积水成片,到处是茅草荒,能耕种的地块也是“早晨凝,中午硬,下午耪不动”。好年景亩产也只有50公斤,一年只能一麦,遇到秋涝往往一麦难种。建国初曾挖沟排水,但因局部治涝,收效不大。1957年,中共梁村党支部书记、转业军人梁学勤根据他学到的江南种水稻的经验,带领群众用井水浇地种植水稻17亩,平均亩产达175公斤,是其它作物产量的2倍。为扩大水稻种植面积,1958年,由县统一规划,开挖幸福河干渠4.5公里,引沂河水直达采莲湖。马头公社13个村庄群众苦战45天,完成干、支沟排灌工程,为采莲湖稻改奠定了基础。1959年种植水稻720亩,平均亩产达270公斤,其中“黄壳早20”亩产455公斤。采莲湖稻改成功,成为全省治涝先进典型,省电影公司摄制了纪录片,《大众日报》、《临沂大众》发表了10余篇文章进行报道,中央、省、地各级领导多次前来视察、指导,河南、江苏等省多次派参观团前来考察和学习经验,最多时前来参观的每天达3000多人。至1960年,采莲湖稻改工程完成农田水利配套,计开挖渠道120条,建砖瓦窑3座,挖 养 鱼池28个。到1962年,建成大小桥闸185座。1965年,扩种水稻达2.1万亩。与此同时,全县涝洼地稻改工程也全面推开。1965年,全县种植水稻达25.31万亩,到1971年又发展到33万亩。建国前的蛤蟆汪、茅草荒变成了米粮仓,成为全县主要的产粮基地。
第二节 大埠河网化
1958年秋,中共临沂地委组织各县赴皖北参观学习大搞河网化的经验。其后,中共郯城县委即成立指挥部,决定以大埠为试点,大搞河网化建设。大埠河网化区域位于郯城北部,北至沙墩,南至大埠,东至益新公路,西至沂河,面积5万亩。1958年10月开工,5000人参加施工(其中马头、泉源两公社支援1000人)。至1959年完成开挖三级河1条,上宽35米,深1.5米、长6.4公里;开挖四级河1条,上宽25米、深1.5米,长1.4公里;开挖五级河6条,上宽18米,深1.5米,长10.45公里;修建干渠5条,长53.1公里;支渠39条,长39.6公里;斗渠138条,长65公里;农渠235条,长163.5公里,河网渠道总长389.45公里。另外打砖石井2500眼,机井56眼,建节制闸35座,进水闸45座,开挖蓄水池72个,坑塘120个,修建水力站1处,共完成土石方115.2万立方米,实用工日61.5万个。大埠河网化建成后,该区域内涝大为减轻。
第三节 沟洫畦条台田
1953年冬,县建设科以省水利局下发的关于“沟洫畦田”的小册子为教材,举办了为期10天有120多人参加的农田水利训练班。其后,郯南后塘崖村前进合作社组织100余人,率先搞起了20余亩条台田,栽种春地瓜,次年秋亩产地瓜干300公斤。县委主要领导人亲自到该社总结经验,并在全县推广,“大众日报”刊登文章《前进社在前进》,报道了郯城县治理涝洼的成功经验。1955年冬,英庄乡开挖排水沟三条,长11520米,搞围田3000亩,条台田160亩,春地瓜亩产达1500公斤,1956年比1955年增产粮食10万公斤。1956年11月,县水利局在英庄举办“低洼涝区农业社积极分子沟洫畦田训练班”,有7个区56人参加。县委把大搞沟洫畦田、条台田作为农业技术革新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提出“要想多增产,大搞条台田”的口号。1957年,全县大搞条台田治理涝洼16万亩。到1958年秋,全县粮食亩产由85公斤提高到155公斤。1962年,全县搞围田、台条田治涝达44万亩。此后,因水稻面积剧增,条台田逐年减少。1976年后,因上游水库水源不足,水稻面积缩小,条台田又再度兴起。
1976年,临沂地区行署组织临、郯、苍三县于汤庄成立农田基本建设会战指挥部,郯城县主要治理褚墩镇五里湖、黄山乡万亩湖。治理涝洼总体要求是:“千亩方,百亩块,十亩台,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其标准是:干沟上口宽5.5米,底宽2米,深1.6米;承担5平方公里面积排水;支沟上口宽2~3米,底宽1~1.5米,深1.3米,承担600亩地排水;斗沟上宽1.5米,底宽1米,深 1.1米,台面宽10~20米;台田沟上宽1~1.2米,底宽0.8~1米。这四级排水沟约占地1%左右。支沟一般采用沟路结合,既截流又便于交通。这次治理,实行大会战模式连片治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一验收,使涝洼地耕地成方,排灌沟渠级级有序,达到了高标准园田化的要求。1976年冬至1978年,又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开展治理涝洼湖片的大会战,共治理采莲湖、刘庄万亩湖、英庄湖、丰山湖、五里湖、青山湖、林泉湖、大埠湖、徐庄湖、壮口大小龙湖、三堂湖、大滩湖、浪清湖、丁沟湖、大辛湖、大小泥湖等16处涝洼湖片。通过治理,沟渠配套、农田成方,林成网,湖洼地变成了良田。
1994~1999年,郯城县与苍山县在省、市统一领导下,联合兴办了苏鲁边界地区60万亩的治涝工程。郯城县对沿省界地区30万亩涝洼地进行了统一治理。这次大规模的治涝工程的目标是:针对郯南省界地区水系紊乱、除涝标准偏低、原有工程老化、河道淤积等实际情况,实行统一规划,全面治理,以达到进一步提高防洪除涝能力的目的。治理标准按五年一遇除涝,二十年一遇防洪治理河沟。郯南治涝工程内容为开挖疏浚21条支沟,建闸12座,新建和改建排灌站4座及部分桥涵、管理单位建设。工程分四期完成。第一期工程完成白马河至沂河区间治涝工程,其范围包括花园、新村、港上三个乡镇。1994年11月开工,1995年5月竣工。共开挖疏浚河沟11条,总长53.8公里,建通讯楼1座(三捷庄所),其它建筑物54座,完成土方62万立方米,完成投资250万元。第二期工程为白马河至沭河区间治涝工程,范围包括杨集、归昌、红花三乡镇。1995年10月开工,年底完成土方工程,1996年春完成建筑物工程。共疏浚河沟7条,总长45公里,完成土方67万立方米,建筑物43座,完成投资557万元。第三期工程自1996年冬至1997年,完成沭河至马陵山区间工程,治理河沟5条,长33.9公里,完成土石方41.3万立方米,投资313万元。郯南治涝工程为涝洼地区扩种水稻创造了必要条件,郯南8个乡镇水稻种植面积由治理前的13.75万亩增加到17.80万亩,粮食亩产由732公斤增加到871公斤。
第四章 排灌工程
第一节 自流灌区
李庄灌区 李庄灌区是郯城三大自流灌区之一,以沂河为引用水源。灌区位于沂 河左岸、李庄以南、郯马公路 以北,西起沂河、东至新白马河。灌区包括沙墩、庙山、十里、泉源、归义、郯城6个乡镇的170个村,农业人口15.8万人,劳力7.2万个。设计灌溉面积20万亩,配套有效灌溉面积8万亩。
灌区渠首枢纽工程有沂河拦河潜堰、总干渠进水闸,位于李庄镇李庄村西。总干3孔进水闸,为廊道式砌石涵洞,上提式平面木闸门、手摇螺杆式5吨启闭机,闸室洞长20米,高宽各2米,底板高程50.86米,设计引水流量20立方米/秒,正常实引12立方米/秒。拦河潜堰泄洪闸为浆砌料石闸墩、140号铪桥面;滚水坝为砂心砌石坝。堰闸总长410米,西端潜堰221米,堰顶宽6米,高2.8米,每10米砂心一道砌石隔墙,宽1.5米。东端泄洪闸57孔,跨2米、高2.5米。其中冲沙闸3孔,为上提式平板木闸门、手摇螺杆式5吨启闭机;泄洪闸54孔,为翻板木闸门,闸底高程50.86米,闸门顶高程53.21米,设计蓄水位53.20米。原设计泄洪能力8000立方米/秒,堤防加高 1.5米(二十年一遇洪水位)。
渠首工程于1958年2月下旬开工,次年11月停工。1960年续建至1962年5月全部竣工。计完成土沙方8.1万立方米,砌石 1.0万立方米,混凝土631立方米。耗用钢材40吨,水泥983吨,木材120立方米,国家投资137万元。
灌区配套工程于1963年春开工,至1965年12月竣工。计开挖各级渠道2362条,长2318公里,其中总干渠1条沿益新公路西侧,长17公里,干渠4条,长32公里。开挖各级排水沟746条,长555公里,其中总干排水沟1条,长30公里,干沟13条,长92公里。修建桥闸倒虹吸等建筑物2892座,其中干支渠沟建筑物514座。共完成土石方865.0万立方米,砌石5.3万立方米,混凝土2390立方米,用工日895万个,累计国家投资408.7万元,其中基建投资394.2万元(包括土山拦河闸)。水利局设管理所,主管灌区水利事宜,所址在马站南1公里处,管理人员41名,其中技术人员6人。
1968年末到1972年,为蓄调沂河水、扩大李庄灌区灌溉面积,又兴建了沂河土山拦河闸。由于沂河水源不足,仅能拦蓄调水给马头灌区。
80年代末,李庄拦河闸有221米拦河坝造成河床淤积高于坝顶,河堤又常年失修,行洪能力降低,干支渠淤积、冲刷也很严重,加之水源不足,致使有效灌溉面积降到8万亩,干支渠控制面积仅达11万亩。因此,李庄灌区退化、老化严重。
1995年,国家投资126.89万元,地方自筹107.96万元,对李庄灌区进行维修配套建设。总计完成总干、三干、四干、五干清淤33.3公里,完成土方29.29立方米,完成建筑物21座,完成总工程量1.04万立方米。
马头灌区 马头灌区位于沂河左岸,北起郯马公路,南至苏鲁边界,包括马头、港上、新村、高册、花园、归昌、杨集7个乡镇的153个村庄,农业人口11.0万人,劳力3.6万个。设计灌溉面积15万亩,配套有效灌溉面积10.5万亩。渠首枢纽工程有拦河潜堰、总干进水闸,位于马头镇马头西北角上,以沂河为引用水源。
总干进水闸5孔,为廊道式砌石涵洞,闸室洞长36米,闸孔宽1.8米1孔、1.45米4孔,闸底高程34.40米,孔高2.6米,用上提式平面木闸门、手摇螺杆式5吨启闭机。设计引水流量25立方米/秒,正常实引12立方米/秒。1957年2月开工,7月建成。
拦河潜堰系浆砌石护砂心石坝。总长472.5米,其中船闸1孔,后改为两孔,孔宽2米,底高程36.83米;冲沙闸1孔,孔宽3米,底高程35.60米,为迭梁木闸门;泄洪闸7孔,孔宽2米,底高程36.80米,为翻板钢闸门,闸门顶高程38.52米;滚水坝长340米,其中顶高程38.50米段长195米,顶高程37.50米段长145米,坝上设高1米迭梁闸门63孔。拦河潜堰工程于1959年9月26日开工,1960年1月完成,当年汛期,三合土漫水坝冲毁100余米,经批准进行续建。续建工程于1962年11月10日开工,次年5月完成,共完成土沙方9.4万立方米,砌石1.9万立方米,混凝土160立方米,耗用钢材10吨,水泥1210吨,木材88立方米,国家投资133万元。
灌区配套工程于1963年11月开工,至1965年3月竣工。共开挖各级渠道2385条,长2114.1公里,其中穿马头镇里总干渠1条长1.05公里,干渠3条长47.4公里。开挖各级排水沟593条长408.5公里,其中总干排水沟3条长57.8公里,干沟15条长77公里。修建桥闸倒虹吸等建筑物3284座。计完成土石方827.0万立方米,砌石4.9万立方米,混凝土2608立方米,用工日810万个,国家投资391.5万元。
1980年6月6日临沂地区水利局批复拨款10万元,对泄洪闸下游护堤进行抢修,因沂河水暴涨未完停工。
马头灌区属郯城三大自流灌区之一,灌区内采莲湖是郯城治涝稻改的发源地。灌区南干渠(又称幸福河)在稻改中发挥了直接效益。1959年,省电影公司摄制了《幸福河》纪录片。马头灌区是发展郯南涝洼地农业经济的重要水利设施,但二十多年来闸坝前淤积严重,由蓄水200万立方米降到90万立方米,并抬高水位0.9米;灌溉渠系退化稍轻;同时,马头潜堰处于交通干线,高程偏低,每逢汛期漫水,交通中断,人员伤亡或车辆事故不断。
自1971年以来,县水利局、县交通局曾多次计划改建马头拦河潜堰。1985年底,县人民政府上报要求重建马头拦河闸,并解决交通问题。
马头灌区自施工始,成立马头施工所,竣工后,改成灌区管理所,设在马头镇马头西北角沂河左岸。1985年,所配备职工57人,含技术人员7人,并辖7个乡镇水利站及陈庄中心管理站。
马头潜堰上游,系土山拦河闸调水。马头灌区效益一直在10万亩以上,是郯南发展水稻区的支柱。
马头拦河潜堰经三十多年运行,老化、退化严重,拦蓄水能力大大衰减。1991年8月,临沂地区水利勘察设计院完成马头拦河闸改建工程设计,报省水利厅批准,列为水利基本建设项目。1993年2月,马头拦河闸改建工程开工。第一期工程为:冲砂闸、泄水闸水下部分。包括底板、铺盖、消力池、海漫、防冲槽,全长387.69米,其中冲砂闸46.83米,泄水闸340.86米。工程由县水利建筑安装公司承包,1994年5月竣工。共完成工程量20.79万立方米,其中土砂方18.2万立方米,砌石方 1.39万立方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方1.2万立方米,工日27万个,完成投资750万元。第二期施工于1997年2月开工,工程 内容有:冲砂闸闸室、桥头堡左岸导流墙、泄水闸墩墙、闸门、溢流堰、工作桥及原拦河闸拆除,当年7月基本完工。共完成土方4.8万立方米,砌石0.7万立方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0.25万立方米,工日8.5万个,完成投资568万元。1997年8月22日,沂河马头段出现十年一遇洪峰流量,将马头闸右岸滩土冲开,危及大堤。全县紧急动员防洪抢险保住大堤,但右岸却留下50多亩3.5万平方米冲坑,新改建的90米潜堰也在抢险中被迫爆破拆除。1998年春节后水利局调集民工回填砌石护坡,修复潜堰,完成回填土方18万立方米,恢复河滩地52亩,共投资248万元。1998年5月,因群众违章启闸,冲砂闸消力池被冲毁,市、县水利局组织人员汛前抢修,砌石800立方米,钢筋混凝土600立方米,投资40万元。1998年8月大汛行洪期间,泄水闸翻板闸门大幅度颤动,击起水柱高达20多米,左侧上下游导流墙全部倾倒,泄水闸海漫大部分被冲毁,翻板闸门损坏严重。1999年3月,水利局组织人员抢修,投资26.3万元。马头拦河闸改建工程提高了蓄水能力,由原来的60万立方米提高到680万立方米,扩大改善灌溉面积15.5万亩,使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30.5万亩。
清泉寺灌区(窑上灌区) 清泉寺灌区原为窑上灌区控制范围,位于沭河右岸,以沭河为引用水源。1985年6月,灌区由窑上灌区改称清泉寺灌区。
窑上灌区位于郯城东南部,北起归义乡榆林村,南至苏鲁边界,东到沭河,西邻马头灌区,包括归义、郯城、高峰头、红花、归昌、杨集6个乡镇的141个村,农业人口12.2万人,劳力5.1万个。设计灌溉面积20万亩,配套有效灌溉面积11.5万亩。
窑上渠首枢纽工程位于归义乡窑上村东沭河西出马陵山折弯处,由拦河潜堰和总干进水闸组成。进水闸3孔,为开敞式闸,上提式平面木闸门,手摇螺杆式5吨启闭机。闸室洞长6米,宽2米,高3米,闸底高程39.36米,设计引水流量13立方米/秒,正常实引9立方米/秒。拦河潜堰总长433米,堰顶宽4米。冲沙闸4孔,孔宽2米、高3米,上提式木闸门,手摇螺杆式5吨启闭机。泄洪闸10孔,孔宽2米,高3米,采用翻转式铁木混合闸门,现已堵死。堰上112孔翻转式闸,闸门为木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蓄水位41.86米。枢纽工程于1958年12月27日开工,1963年5月完成。计完成土石方6.9万立方米,砌石1.1万立方米,混凝土800立方米,用工日30万个,耗用钢材35吨,水泥1050吨,木材50立方米,国家投资116万元,其中进水闸工程30万元。
调水工程埝里闸,位于归义乡埝里村处新白马河上。当窑上干渠水输入新白马河时,用此闸拦蓄倒流,于闸上游800米处进入总干。1962年11月埝里闸开工,1963年6月完成。城关区民工300人参加施工。埝里闸为19孔,每孔净跨2米,其中上提木闸门2孔自动翻板木闸门17孔,闸身总长52.4米,底高程38.90米,最高蓄水位42.00米。桥宽4米,桥面高程42.20米。埝里闸除调水灌溉外,还兼有新白马河泄洪任务,按新白马河十年一遇行洪标准设计,行洪流量480立方米/秒,上游抬高水位0.50米,桥面漫水。
灌区配套工程于1963年春开工,至1965年12月竣工。计开挖各级渠道1509条,长1401公里,排水沟101条,长208.5公里;修建桥、闸、倒虹吸等建筑物1019座。共完成土石方770万立方米,砌石3.5万立方米,混凝土805立方米,投入工日753.5万个,累计国家投资373.5万元。
由于窑上潜堰上游河床淤积,蓄水量不足,邻省又修建大流量扬水站,造成水源紧张,灌区灌溉面积实际不到16万亩。1965年在窑上坝上游清泉寺林场东筑沙坝蓄水,1967年改建为清泉寺拦河闸,蓄水1200万立方米,此闸坝为在窑上坝上游引水创造了条件。为解决水源矛盾,保证灌区16万亩灌溉效益,并扩大泉源、归义两乡4万亩缺水耕地用水,根据清泉寺拦河闸上游有利地形条件,1977的11月开始兴建清泉寺隧洞渠首工程,开辟清泉寺灌区取代窑上灌区。
清泉寺灌区渠首工程,位于清泉寺拦河闸上游700米、沭河右岸,以沭河为引用水源,西穿马陵山过新白马河,南至归义北,接窑上总干,全长11524米。其中进水闸下接暗渠704.3米;西接穿山隧洞2209.1米,洞宽3.0米、高3.5米;自马陵山西麓为1742.6米暗渠,西接844米明渠至穿新白马河倒虹吸;顺新白马河西向南5880米干渠汇入窑上总干。隧洞进水闸1孔,宽4米,高4.7米,设计引水流量12立方米/秒,为电动卷扬机启闭钢闸门,机房有10米天桥与旋转圆梯连接。干渠桥闸建筑物12座,同时打通了被称为“阎王鼻子”、“老少喘”的险要地段,开辟了穿马陵山东西公路。
1977年11月动工开挖上游暗渠,次年3月隧洞开工,1983年3月打通隧洞,次年2月通水灌溉,1985的6月完成干渠工程。穿山隧洞是工程的关键,它横穿沂沭大断裂中的昌邑—大店深断裂和安丘—莒县大断裂带,因地质构造破碎,岩性较弱,曾发生3次严重冒顶塌方和无数次小塌方。工程前期缺地质勘探和设计方案比较,造成施工断面更改,1979年12月重新进行了地质勘探,为设计和施工提供了依据。施工采用“新奥法”技术,工程顺利进展。1985年1月17日通过工程验收鉴定,4月“新奥法”施工技术获省水利厅科技一等奖。工程总投资713.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36.3万元,县自筹76.7万元。完成工程量83.0万立方米,其中土方27.8万立方米,石方50.0万立方米,砌石3.9万立方米,混凝土1.3万立方米。用工日163万个,其中技工工日48万个,民工工日115万个。耗用钢材285吨,木材1337立方米,水泥7544吨,炸药195吨,块石4.1万立方米。
1985年6月23日,窑上管理所改称清泉寺灌区管理所,并搬迁至泉源乡杨庄东、隧洞四号井处(原施工指挥部)。管理所辖窑上、许庄2个水利管理中心站及7个乡镇水利站。清泉寺灌区工程通水使用后,成为郯城农田灌溉的主要支柱之一。
1995年,对清泉寺隧洞进行维修,完成维修拆除砌石1276立方米,清淤1748立方米,完成砌石235立方米,混凝土894立方米,完成投资62.11万元。
刘宅子灌区 刘宅子灌区位于沂武河之间,北起胜利乡刘宅子,南至花园,拦河闸坐落刘宅子村西武河上,以武河为引用水源。灌区包括胜利乡的29个村,农业人口3.6万人,劳力2.1万个。设计灌溉面积1.2万亩,配套有效灌溉面积0.7万亩。
1959年8月,建成渠首进水闸及武河土坝,次年建成圬工拦河闸。1963年1月至1972年进行灌区配套。渠首进水闸3孔,为廊道砌石涵 洞,上提式平板大闸门、手摇螺杆式5吨启闭机。闸室洞长10米,孔宽1.2米,高 1.4米,闸底高程 41.65米,设计引水流量3立方米/秒,正常实引1立方米/秒。拦河闸总长58米,泄洪闸10孔,闸孔高宽各2米,已堵闭5孔,现有5孔为上提式平板木闸门,5吨启闭机1台,3吨启闭机3台,1孔缺,闸底高程41.07米。灌区配套开挖各级沟渠596条,长311.8公里,修建桥闸、倒虹吸等建筑物429座。计完成土石方253.3万立方米,工日261.5万个,投资19.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8万元,地方自筹13.0万元。
刘宅子灌区于1965年设管理所,隶属县局,1973的改由胜利乡水利站管理。该灌区自流灌溉与井灌相互补益,为全县粮食高产区之一。
三捷庄灌区 三捷庄灌区位于白马河两岸,北起三一0国道,南、西至苏鲁边界,东抵郯新河。渠首位于花园乡三捷庄村东白马河上。灌区辖花园、杨集两乡的37个村,农业人口2.35万人,劳力1.28万个。设计灌溉面积4万亩,干支渠控制灌溉面积1.5万亩,配套有效灌面积1.5万亩。
三捷庄拦河闸建于1964年,共22孔,孔宽2.0米,高3.0米,设计为单铰翻板木闸门,西端建水电站一座,两个机组95千瓦。灌区水源为白马河径流水和马头、李庄灌区尾水,可另从马头灌区东干调水,经多年运行可灌溉、发电两用。三捷庄闸设计标准低,闸门启闭不灵,每逢汛期桥面漫溢影响行洪和交通。1971年治理白马河时,对拦河闸进行了重新规划,按白马河十年一遇行洪289立方米/秒流量设计,进行改建。
1977年11月三捷庄闸改建工程开工。原闸2孔并1孔,孔宽4.6米,计11孔,闸底高程27.50米;东端扩建4孔,孔宽4.6米,闸底高程27.00米,蓄水位30.50米。闸门为钢丝网水泥薄壳闸门,采用钢丝绳牵引,1台12.5吨×2卷扬机主机同时启闭4孔。东干进水闸2孔,孔宽、高各2米,闸底高程27.50米,最大可引4立方米/秒流量;西干进水闸1孔,孔宽高各2米,闸底高程28.00米,最大可引2立方米/秒流量。拦河闸采用钢丝绳启闭后比较灵活,并降低了造价。
改建工程于1978年10月竣工,计完成土方2.8万立方米,砌石2761立方米,混凝土493立方米,总工日4.9万个。耗用钢材20吨,水泥450吨,木材15立方米。
1965年设三捷庄灌区管理所,在编人员10名,隶属县水利局。三捷庄闸发挥着灌溉和发电两种效能,但由于其水源受到县造纸厂、化肥厂、化工厂、纸板厂等工业废水污染,直接影响了农业灌溉的效益,据化验,管理所水井中已含有六价铬,不能饮用。
第二节 扬水站
扬水站建设经过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机动到电动的发展过程。
1956年10月,开始用锅驼机带动水泵抽水灌溉,至次年底全县共有锅驼机8台68马力。1958年修建4处小型柴油机灌溉站,装机6台310马力,同时使用煤气机。
1960年洪福寺站建成。随着柴油机的广泛使用,锅驼机被淘汰,煤气机改为汽油机。1966年机改电,马圩子、问庄、红花埠、黄泥崖4处电灌站相继建成。1978年扬水站建设发展较快,1980年固定式扬水站大量兴建。
1985年,全县已建成机电扬水站112处,总装机158台,达10338马力。其中国营站5处(包括二站共9处),有洪福寺、刘道口(二站:李庄一级站)、韩楼(二站:郁顶)、林孟场(二站:倪楼)、涝沟(二站:刘湖);乡镇站7处,村营站96处,总提水能力47.75立方米/秒,设计排灌面积40.63万亩,配套面积16.48万亩,一般年份实浇面积达10万余亩,1981年最大实浇面积12.4万亩。
机电扬水站以李庄、杨集等乡镇最多,其次是黄山、褚墩、归义、重坊、高峰头。沿主要河流呈带状分布:沂河两岸11处,沭河两岸18处,武河两岸12处,白马河两岸10处;郯新河、柳沟河、老墨河、五里河、新涑河、沙沟河、黄泥沟等两岸建站29处;李庄、马头、窑上三大灌区干渠建站17处;其他水源建站15处。
由于扬水站建设装机偏大,扬程较低,虽提水能力较强,但配套较差,加之维修不及时,管理不好,水源不足,达不到设计效益。1985年排灌面积仅占设计面积的30.5%。倪楼站、于庄站等则长期没有发挥效益。1982年后县水利局搞了改环节油试验,于1984年获省机械工业厅改环节油技术奖。
洪福寺站 洪福寺站,站首设在小埠乡南埝村西南沂河左岸,以沂河为引用水源。该站安装2台机组,180马力,设计流量2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2万亩。灌区辖18个自然村,1.74万人口,2.4万亩土地。
洪福寺灌区为平原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自西北向东南逐步低洼,自然比降在1/2000左右。有排水干沟围带河、黄泥沟及跃进河纵贯南北(跃进河为排灌两用);3条灌溉干渠长7.5公里,即渠首至防汛路总干1公里为石渠,总干向东至铁矿路为二干渠长3公里,沿防汛路东侧向南至吕港口二级路为一干渠,长3.5公里。一干设支渠6条,二干设支渠2条,总长25.5公里。
站首引水闸1孔,断面2×2米,闸底高程41.00米,闸前石渠20米,闸后为廊道式空堤涵洞,净宽2米,长15米,引水闸为钢筋混凝土闸门,配3吨启闭机1台。
洪福寺站为郯城第一座国营扬水站,于1958年7月兴建,1960年12月竣工。装机5台405马力,设计流量 1.2立方米/秒,投资20万元,完成土石方7.3万立方米,用工日3.0万个,设计灌溉面积1.5万亩,曾发挥了一定效益。后因打沙坝改为自流灌溉,多年不用,至1964年报废。
1975年冬,县水利局作改建设计,次年小埠公社水利站组织施工,至1981年完成。投资11.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4万元,完成土石方7.7万立方米,用工日3.1万个,装机2台、180马力,净扬程3.0米,提水流量2立方米/秒,控制灌溉面积2万亩。
该站改建后,粮食增产20%~35%,1981年干旱严重,灌区仍比上年增产粮食91.5万公斤。
刘道口站与李庄一级站 刘道口站与李庄一级站所辖灌区统称李庄提水灌区。位于郯境北部李庄镇,辖自然村35个,人口5.3万,总面积51平方公里,属于地下贫水区。
刘道口站建于1968年,次年建成。站首位于李庄提水灌区北部沂河左岸、刘道口村南。该站用穿堤涵洞引水,洞长25米,断面1.5×2米,洞前2孔防洪闸,为平板闸门,配5吨启闭机2台,并有21米明渠引水,闸底高程52.00米。电站机房为圩墙式6间,干渠1条,自站首向东1.9公里(距分沂入沭堤脚150米)折向南行1.7公里拐向东至西连埠岭,穿岭向南至八里屯东,至张庄村北长 8.9公里;支渠9条,全长25公里。建筑物95座。设计装机4台220千瓦,设计流量1.5立方米/秒,投资25.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万元、社队投资15.1万元)。完成土石方19.3万立方米,砌石方0.2万立方米,用工日22.8 万个。为扩大工程效益,由东调工程指挥部投资,1978~1980年对站首进行了扩建,扩建工程增设80千瓦电机组1台,完成总干渠2.0公里及5条支渠13.5公里衬砌(其中二支“胜天渠”3公里),建筑物197座。完成土石方33.4万立方米,砌石及砼等0.7 万立方米,用工日9.0万个,投资2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0万元,社队投资5万元)。扩建后,装机达5台300千瓦,净扬6.2米,可提水2.2立方米/秒,保浇面积2.0万亩,已基本配套,工程设计和施工质量较好。该站由临沂电网东调刘道口变电所10千伏高压送电,线路0.2公里,配320千伏安变压器1台。
李庄一级站1978年冬开始兴建,1980年投入使用。为了彻底解决李庄贫水区灌溉问题,利用李庄拦河闸潜堰蓄水工程,由东调指挥部核批,县水利局规划为二级提水。一级站站首位于李庄镇东南益新公路东侧与曹李公路南侧之夹角处,采用半圆形进水池,半径7.2米,池底高40.40米,池深7.86米,设计扬程10.2米,净扬程8米,机房为二层楼,装机4台640千瓦。国家投资40万元,1980年后追加投资11万元。站首前采用620米暗渠自李墨干渠渠首引水,设计引水流量4.0立方米/秒,灌溉面积4.5万亩(包括二级提水)。一级站已完成600米“U”型钢筋混凝土薄壳渡槽、沿曹李公路南侧向东至东官庄的1000米矩形砌石总干渠及干渠一、二、三条长4.3公里。该站由徐州电网八0三变电所10千伏高压送电,采用2台560千伏安变压器配电,输电线路5.5公里。
李庄提水灌区提水能力6.2立方米/秒(其中刘道口站2.2立方米/秒,李庄一级站4.0立方米/秒),由于李庄一级站支渠配套不全和二级站未建,现状只能提水 3.4立方米/秒,净灌面积3.2万亩。80年代以来,沂河水短缺,两站效益下降,年灌溉仅1.1万亩。两站为国营站,由李庄镇政府管理使用。
蒋史汪站 蒋史汪站位于黄山镇蒋史汪村北、武河右岸。灌区北邻临沂,南至蝎子山,东依武河行洪道,西抵丰山、黄山。控制黄山镇的12个村、1.29万人、1.5万亩农田。
蒋史汪站建于1976~1980年完成工程配套。共投资32.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1.0 万元,社队自筹11.0万元。共完成土石方9.1万立方米,砌石1.3万立方米,完成干渠3.9公里(防渗3.6公里),干渠建筑物8座,支渠7条15.6公里,建筑物58座,投工日12.9万个。
站首机房4间,装机3台240千瓦,水泵3台,扬程7.2米,设计流量2.0立方米/秒,站前有100米引水渠,以武河为引用水源。
蒋史汪灌区原设计为自流灌区,可灌黄山、褚墩两公社的9万亩土地。1970年,两社集资18万元,在武河上建拦河沙坝(附七孔闸)及穿新涑河许庄倒虹吸。1973年,淮办、省、地、县检查工作,提出拆坝建站,以利武河行洪。次年临沂地区拨款10万元,由于“文化大革命”影响未办,资金调回。1975年10月县水利局行文报告,议建此站。其规模计划6台机组,提水 4.8立方米/秒,可灌两公社4万亩土地。次年国家投资10万元开始兴建,实建成3台机组,控制黄山一个镇的灌溉面积。蒋史汪站自1977年开灌使用,是发挥工程效益较好的电站之一,粮食亩产由过去的150公斤当年上升到300公斤,1985年达614公斤。该站为黄山镇政府管理。
林孟场站与倪楼站 林孟场灌区分为一站、二站(倪楼站),位于重坊镇沂河以西,武河以东,两站在黄泥沟东庄桥处由渡槽连接汇流,形成一个提水灌区,控制重坊镇28个村庄,人口2万人,耕地面积2.8万亩。灌区内地面平整,系沙壤土,地下水位低,易旱怕涝。两站原缺整体规划和设计,1981年12月县水利局在国营站整顿中进行了全面设计。
林孟场站建于1975年。站首位于武河左岸,林孟场村东,1973年设计装机10台800千瓦,工程铺底后即停建。1975年改为装机5台(两电三机)328马力,设计流量2.45立方米/秒,扬程5.77米,灌溉面积1.5万亩。站首机房7间,前池宽3米,深3.5米,出水池长17米、宽3.8米。主干渠1条长1.2公里,建筑物9座;支渠3条,长2.5公里。该站配变压器2台、200千伏安,输电线路7.8公里,属临沂10千伏电网送电。工程总投资20.6万元,完成土石方3.7万立方米,用工日2.9万个。
林孟场站以武河林孟场拦河潜堰蓄水为水源,1964年建成,原为郯城县7个自流灌区之一。1968年后,苍山县于武河上游多福庄开发自流灌区,使其失去自流效能。为解决此区灌排问题,经修改设计于1975年7月25日开工,至10月底完成主体工程。次年开灌800亩,1978年正式供电。
倪楼站位于沂河右岸、重坊镇倪楼村东、沂河口子门南端。灌区东自沂河西岸,西至王场东,北与林孟场灌区连接,两站形成重坊镇提水灌区网。倪楼站为1979年沙沟河治理工程代建,1979年2月20日开工,12月4日竣工。电站机房为4间两层平楼,前池宽9.6米、深1.4米,出水池长9米、宽4米,装机3台、165千瓦,提水流量1.2立方米/秒,扬程7.65米,设计灌溉面积1.2万亩。渠首下接干渠1 360米,为960米石拱渡槽,400米石渠,建筑物21座;支渠1条长1000米。倪楼站配变压器2台,200千伏安,输电线路1.2公里。工程总投资23.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9.8万元,完成土石方4.4万立方米,用工日2.7万个。
林孟场及倪楼站建成后,划为国营站,由重坊镇政府管理。
韩楼站与郁顶站 韩楼站于1973年兴建,1978年扩建,同时建郁顶站。在1978年12月对国营站普查中,对此工程进行了全面设计。
韩楼站位于马头镇韩楼村北,郯马公路北侧马头东干渠上,以沂河马头东干为水源,郁顶站位于白马河右岸,马头镇郁顶村北,以白马河为水源。两站构成一个提灌网,东起白马河,西至马头,北自大圩沟,南至张园、何庄、吴庄,辖马头镇7个村2.3万人口,耕地2.4万亩。
1973年5月韩楼站开工,同年10月完成泵房水工,1975年续建,完成机电安装和干渠工程。装机1台80千瓦。为了扩大灌溉面积,1978年对该站进行了扩建,总装机达2台160千瓦,由徐州电网郯城变电所10千伏高压送电。设计流量1.76立方米/秒,灌溉面积1.2万亩。
韩楼站渠首为平顶机房3间;前池长9米,宽1.5米,深 4.8米;出水池分高低两池,总长8米,宽3.5米。渠系分南北2条干渠,长4.9公里,建筑物17座;支渠15条,长20.4公里,建筑物24座。完成总工程量4.1万立方米,用工日2.2万个,总投资19.7万元。韩楼站自开灌以来,管理较好,效益显著,灌区内粮食产量不断增长,1979年亩产达到 429公斤,1980年亩产451公斤,最高达到 515公斤。1982年8月被地区水利局评为先进单位。
郁顶站是国营韩楼站的二站。于1978年5月建成,控制韩楼提水灌区的东半部,西邻围带河,东至白马河。装机1台80千瓦,设计提水1.06立方米/秒,灌溉面积1.0万亩。
郁顶站于1980年进行工程配套。渠首建机房3间,引渠长30米,白马河堤内设砌石进水闸1座,并连接穿堤涵洞,引水至前池,前池宽3米,长8米,深5米;出水池长4米,宽2米。设干渠1条4.5公里,建筑物1座;支渠4条,长4.7公里,建筑物9座。完成总工程量0.7万立方米,用工日0.7万个,总投资4.4万元。
两站工程效益明显,但田间配套不全,降低了应有的作用。两站为国营站,由马头镇政府管理。
涝沟站与刘湖站 涝沟站及刘湖站(二站)为白马河治理附属工程。排灌区位于县西南部的花园乡白马河右岸,三捷庄闸下游,东起白马河,西至大拐、宋庄,北自刘湖,南至马庄。该区人口0.7万,南西两侧与江苏省邳州市相接。所辖1万余亩土地系低洼地,北高南低,历史上旱不能灌,涝不能排,是典型的黑粘土涝洼地,粮食产量低而不稳。自1975年建站以来,该区旱能灌、涝能排,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一般在350~450公斤。
涝沟、刘湖站由县水利局负责施工。1974年10月上报预算,地区核批22.5万元,地方自筹0.4万元,次年春开始兴建,1976年10月涝沟站竣工,11月刘湖站竣工。
涝沟站位于南涝沟村东南白马河右岸,设计为侧向引水、正向出水,进水池2×25×2米,底高程为26.80米;出水池5×3米,底高程31.00米,建围墙式机房3间。建有干渠1条2.5公里,底宽3.0米,建筑物6座,支渠建筑物18座。排水干渠1条2.5公里,支渠3条,建筑物4座。完成土方7.2万立方米,砌石0.3万立方米,总工日3.4万个,投资14.1万元。涝沟站由徐州电网郯城变电所10千伏高压供电,输电线路 12.0 公里,配变压器1台、180千伏安。站首装机2台135瓩,提水 1.6立方米/秒,净扬程5米,可灌面积0.6万亩,排涝面积0.4万亩。
刘湖站位于刘湖东南,白马河右岸。设计为正向进水、侧向出水。进水明渠30米,渠首设防洪闸1座,孔宽2米,底高程25.20米。建机房2间,出水池长3米,宽4米,底高程30.20米。建有干渠1条长1.8公里,建筑物3座。排水干沟1条长1.6公里,建筑物8座。完成土方2.9万立方米,砌体0.1万立方米,总工日1.5万个,投资8.8万元。刘湖站自1站引高压线路2.0公里,配变压器1台100千伏安。该站装机1台80千瓦,提水流量1.0 立方米/秒,净扬程5米,可灌面积0.4万亩,排涝面积0.3万亩。
1976年10月,上级批复农水经费1.0万元,次年又批0.5万元用于配套。两站总投资达24.4万元。两站为国营站,由花园乡政府管理。
十三甲站 十三甲扬水站位于县西南部杨集镇十三甲村东南,小山排水沟右岸。排灌区地处郯新河与浪清河之间,南、西与江苏省相邻,北至小徐庄西,东抵小苏庄,属黑土涝洼区。历年来,客水迫进,下泄不畅,边界水利纠纷时起,涝不能排,旱不能灌,水旱自然灾害威胁极大。
1982年山东省水利厅为解决苏鲁边界十三甲内涝,拨经费10万元,由县水利局施工建站。十三甲站于3月开工,至10月竣工。共安装柴油机3台达160马力,完成土方0.3万立方米,砌体0.2万立方米,用工日0.4万个,投资10万元。
该站建成后,基本解决了十三甲内涝,但机械排灌成本高,管理不便。1985年6月4日,县水利局上报《关于十三甲机改电工程需用经费的报告》,地区水利局于7月25日批复经费4.0万元,后又追加经费2.6万元用于机改电。机改电后,架设输电线路0.6公里,安装变压器1台180千伏安,装机3台150千瓦。
十三甲电力排灌站,工程 总投资16.6万元,设计提水流量1.1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0.4万亩,排涝面积0.6万亩,工程效益较好,成为郯城县边界排水的重要水利设施之一。该站由杨集镇政府管理。
第三节 机电井
机电井灌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郯城开展的一项水利建设事业。
建国前,全县仅存有土井或少数砖石井2227眼,均由人工开挖,采用吊杆、绳桶、辘轳等人力提水工具,其用途多为人畜用水或浇灌园地,并不用于农田灌溉。
1956年春,郯城县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掀起了以农田灌溉为重点的第一次打井高潮。全县建立900个青年打井突击队,打井劳力达6万人,仅女青年即达1.3万人。在打井中,创造了一些先进经验,如“单人掘井法”、陈庄乡的“立砖砌井法”、马圩子的“无盘合砖砌井法”、湖里乡的用竹筚盘井、高峰头乡用粘土乱石锤井代替石灰、陈庄乡用“壤助泥”、丁庄乡用草片土砌井等方法,既节约用料,又加快了进度。1956年4月27日的中共郯城县委扩大会议,吸收水利建设积极分子参加,有22人介绍了打井经验和找地下水方法。如“井底下盘”防底流沙,“腰中下盘”防中层流沙、木制井管,“干井下盘法”,三合土锤井壁及根据地形、地貌、地物找地下水等。当年5月底,全县打井30951眼。由于经验少,出现井位过密、质量差而填井报废等问题,能用井仅达4780眼,占总数14.4%。因此,中共郯城县委派出部分县委委员和三个水利队进行调查总结经验。
1956年11月17日,县水利局于黄庄乡举办“井下泉”学习班,6天时间用井下泉法建成第一眼水井。
1956年,由人工掘井发展到人力弓子钻打井,并于归昌农场小归昌西湖打成第一眼机井。次年6月于南皇亭南又打成一眼。此后,即由红旗机械厂加工弓子钻进行推广,掀起第二次打井高潮。全县推广弓子钻达700部,至1958年冬,打成机井3200眼,在抗旱中起到了明显作用,为全县机井建设打下了基础。由于抽水机械少(1962年全县提水机械有187部、4962马力,正常使用的仅98部2607马力),机井不配套,井壁竹笼条编霉烂等造成大量机井坍塌、报废,1963年能用机井仅43眼,配套20眼、214马力。
对机井井壁处理,1962年前采用土法处理,即用木板做成园筒,在涌水部位钻小孔,并用棕皮、铁丝捆扎后下入井中,其成本高;有的用竹笼或紫穗槐条编笼下井,井底用木底盘包棕皮,井壁四周填小石子,但竹、木易烂,使用期短。1962年开始使用水泥预制管。管模初期用木制,后改为铁模,用木塞子留透水孔,管围仍用棕皮,外填小石子。随着先进技术的推广,1966年开始制造水泥滤水管,井位含水层用滤水管,上部或非含水层用实管。此法既降低成本又增加机井涌水量,延用至今。
打井机具亦逐步更新。继弓子钻后,1965年开始使用大锅锥,由地区水利建设指挥部分配3部,在重坊区宋园村、重坊四大队西湖及马头区何圩子东湖首先使用。5月宋园村北用大锅锥打成第一眼机井,深22米。大锅锥由锅头、钻杆、三角架、天地滑轮、卡子推杆、钢丝绳等部件组成,人力推转,每部20人左右,井深20米,用7~10天完成;井深30米,用20天左右完成。
大锅锥打井中,若遇老粘土层,打至10米以上,极易损坏钻杆,使锅头掉入井中。人工潜水打捞,既危险,又难打捞。1978年研制成打捞器。
1965年7至9月,地区水利建设指挥部分配郯城4部冲击钻,使打井水平更进一步。于城关东南场村南,7月16日用冲击钻打成第一眼井,历时5天。1976的共打成机电井120眼。
1968年,县水利局成立打井组,1974年设打井办公室,次年成立打井队,迁址至城西安子桥闸西,专管机电井建设。1976年春,各公社成立打井办公室和打井专业队,由公社副书记或区长任主任,水利站长任副主任。全县动用冲击钻4部,大锅锥117部,掀起了第三次打井高潮。
为解决自流水源之不足,机电井建设逐步从非自流灌区发展到自流灌区。1980年底,全县机电井达4827眼,并形成了一些机电井网。但是,由于大部分机电井使用多年(有的近20年),管理不善,机电配套不齐,部分井未发挥应有的作用。1985年底,全县实存机电井4536眼,其中深井4235眼,大口井301眼。已配套3188眼,装机3188台,达38800马力,其中电配套井610台的7110马力,机配套井2578台,计31690马力;全县机电井控制面积30.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6.5万亩。
第四节 水利涵闸
20世纪50年代初期,地处涝洼区的郯城,涵闸多为排涝所用。60年代初期,重点开发水利灌溉事业,开始兴建大量的涵闸,其中有马头、李庄、窑上三大灌区枢纽工程,埝里闸、安子桥闸、三捷庄闸、许庄闸、碑住闸、长埠岭闸、张哨闸等,其闸门设施多为木闸门,或上提式,或叠梁式和翻板式,一般为人力启闭设备。
70年代前后到80年代初期,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兴建了土山、清泉寺两处中型拦河闸,同时改建和新建了一批小型涵闸,或为河道上的蓄水闸,或为干渠上的节制闸和进水闸。闸门有的采用较经济耐用的混凝土平板和孤形闸门,有的采用钢闸门,采用较先进的钢丝绳卷扬机启闭和油压机械启闭。如安子桥闸、高瓦房闸用油压机械启闭;三捷庄闸、梁海子闸、赵庄闸、马站闸采用钢丝绳启闭;米庄闸采用水轮机自行启闭。
在兴建水利灌溉和排涝水闸的同时,全县修建了大量的穿河、穿渠、过路倒虹吸和涵洞。
1985年,全县主要水利涵闸建筑物达2000余座,其中中型涵闸5座(马头、李庄、土山、清泉寺、窑上5处拦河闸为中型拦河闸),主要小型涵闸91座。
第五章 蓄水工程
在发展灌溉和调洪工程建设中,郯城县进行了蓄水工程建设。
60年代初建成李庄闸、土山闸、安子桥闸、梁海子闸、高瓦房闸等拦蓄 闸坝,蓄水2410万立方米;水库、塘坝蓄水1510万立方米。全县蓄水工程一次性蓄水4260万立方米,河道蓄水每年可调蓄3~4次,相当一座大型水库,为各灌区提供了当家水源。
第一节 闸坝
清泉寺拦河闸 清泉寺拦河闸为沭河拦蓄工程,位于清泉乡司家村东北200米的沭河上,西北距清泉寺故址0.7公里,故名清泉寺拦河闸。
兴建清泉寺拦河闸始于1967年3月,终于1969年秋。原规划为窑上灌区的蓄调工程,设计蓄水量1200万立方米,余水则蓄,缺水则调,相当于三、四千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自1985年清泉寺灌区渠首工程建成后,清泉寺拦河闸成为该灌区渠首枢纽工程组成部分。
清泉寺拦河闸分两期施工。第一期于1967的3月至7月,完成了东端滚水坝35米(含2孔水轮泵站)、30孔泄洪闸及20孔闸基础并连接原沙坝,当年起到了蓄调水作用。第二期于1968年冬备料,1969年春开工,至秋完成全部工程,其中有3孔上提式调水闸,20孔泄洪闸,101米滚水坝,3孔进水闸及其发电站。
1969年建成拦河闸坝总长315米。自东向西,滚水坝35米(其中2孔水轮泵站6.6米),沙心石护,坝顶宽4.7米,顶高程48.20米;泄洪闸30孔,长90米,孔宽2.0米,孔高4.7米,墩宽1.0米,底高程43.30米,桥面高程48.20米,宽3.0米, 为双层翻板木闸门;3孔上提式调 水闸,长8米,孔宽2.0米,上部胸墙式,其他同泄洪闸;西接20孔泄洪闸,长59米,孔宽2.0米,墩宽 1.0米,其中10孔单层翻板木闸门,底高44.50米,10孔双层翻板木闸门,底高程43.30米,桥面高48.20米,宽3.0米;西接101米滚水坝,沙心石护,坝顶高程48.20米,宽 4.5米;3孔上提式进水闸及两机组电站长22米,孔宽2.0米,同时两岸上下游实施石护坡。
清泉寺拦河闸,设计泄洪流量1700立方米/秒,最大蓄水位48.00米,拦蓄水1200万立方米。设计工程投资42.56万元,土沙方2.6万立方米,砌石体1.0万立方米,混凝土0.1万立方米。组织受益社队600名民工和100名技工参加施工。
经过多年运用,清泉寺闸木闸门、闸下护坦出现毁坏。1985年春,国家投资17.20万元,对该闸进行维修。一是更换56孔木闸门,二是加宽桥面1.0米达到4.0米,并加厚0.1米钢盘混凝土桥面,高程到48.30米,西101米滚水坝顶石护一层。三是闸下游护坦130米及东岸石护整修。清泉寺拦河闸经二十多年运用,严重老化,闸墩倾塌,闸门腐烂,设备残破,拦蓄能力大大衰减。1991年被列入黄淮海开发项目筹备改建。1991年12月1日,改建工程正式开工,总投资435万元(其中交通投资20万元)。施工中,因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工期拖长,至1994年5月完成尾工。共完成工程量4.88万立方分,其中砌石方1.42万立方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0.225万立方米,完成工日9.22万个。改建后的拦河闸,总宽345.8米,共25孔,每孔净宽8米,全部采用上提式钢筋混凝土闸门,其中18孔为卷扬机启闭。闸桥净宽7.5米,兼用于交通。蓄水位48.0米,蓄水量1160万立方米,每年可调蓄水7000万立方米,扩大改善灌溉面积10万亩。并可降低引洪水位,缩减洪峰,减少淹没土地2000余亩,确保引洪流量2500立方米/秒。
土山拦河闸 土山拦河闸位于沙墩乡子房村西沂河上,闸东端有一土山,故名土山闸。
土山闸为沂河拦蓄调水工程,拦蓄水1000余万立方米,每年可蓄调多次,相当于四、五千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该闸主要是为马头灌区调节水量。
土山闸于1968年冬季开工,1973年基本完成,1974年完成部分闸门安装和土山电站一座,共分六期六个年度施工完成。
土山拦河闸管理所座落在闸东土山上。土山灌区进水闸位于子房西沂河左岸。拦河闸东端为350千瓦电站一座,主闸自东向西为2.0米跨13孔上提式调水闸、3.2米跨24孔翻板闸、3.07米跨100孔翻板闸门,共计137孔542米长;西接101米沙心石护滚水坝。闸坝总长643米。沂河东西岸各有石护坡,以防洪水冲刷。泄水闸墩长7.34米,高5.1米,底高程46.80米和47.30米两种,桥面宽4.5米,桥面高程51.05米,滚水坝顶宽5.0。
土山拦河闸按沂河1957年洪水7830立方米/秒流量行洪计算,闸前水位52.63米,壅高1.01米,回水长度6.3公里。此时闸孔行洪4251立方米/秒,桥上溢洪2726立方米/秒,滩地行洪864立方米/秒。1974年对闸上不足超高的3660米沂河堤进行加高。
土山闸运行20余年,工程老化。1992年9月进行维修,投资30万元,完成消力池接长、钢闸门整修、刷漆及更换止水橡皮。1996年大汛后,大闸东部基础损坏,致使3孔闸底板仅有部分块石支撑。当年11月21日,采用混凝土块石填砌闸底板下溶洞,共完成工程量405立方米,完成投资5万元。1993年,为解决桥面板断裂、桥面狭窄问题,开始实施桥面拓宽工程。分三期施工,共完成投资244.9万元,1999年4月1日完工,拓宽后,土山闸桥面达8.6米,解决了张册公路 的交通中梗阻问题。
安子桥闸 建国初期,在现安子桥闸北500米处,有一座石拱桥,名叫安子桥。
1957年春,为引白马河水灌溉,于东圈子村北,修建了8孔以桥带闸蓄水工程,每孔净跨1.5米,高3.0米,叠梁式闸门,取名东圈子闸。1959年,郯马公路南移过闸。
1960年6月26日,东圈子闸处洪水漫溢,淹没郯城县钙镁磷化肥厂,5天时间破路行洪,该闸报废。1961年,为发展灌溉和解决交通问题,经地、县批准重修该闸,更名为安子桥闸,共8孔,孔宽2.0米,单铰翻板闸门,过水仅124立方米/秒,1964年于闸东增建钢筋混凝土涵管3孔,孔径2.0米,长度12米,可泄洪35 立方米/秒。
安子桥闸建成后,经多年运用,发挥了一定的效益。由于桥面和交通公路成“S”形,影响了交通安全,加上设计行洪标准偏低,闸门启闭不灵,影响安全管理和使用。
1972年冬开工改建安子桥闸,1974年完成闸主体,1975年夏完成全部吊装任务。新闸按白马河二十年一遇流量278立方米/秒设计,闸孔净宽5.0米,高4.7米,计10孔,总净宽50米,闸底高程33.30米,最高蓄水位38.00米,可蓄水150万立方米。桥台高程39.20米,桥面宽8米,消力池长15米、深1.7米。采用钢丝网薄壳闸门,自重12吨,由外地引进油压启闭机新技术,县水利局自行设计、制造、安装油压启闭闸。这一新技术于1978年在山东省水利厅召开的全省工作会议上进行了交流。
该工程完成土方4.2万立方米,砌石方1.0万立方米,混凝土842立方米,用工日10.0万个,投资40.0万元。耗用水泥1063吨、钢材18.2吨、木材25立方米。
安子桥闸改建后,启闭灵活,交通顺畅,除蓄水向三捷庄闸调水外,并在闸东设进水闸1孔,宽2.4 米,可引2.0立方米/秒,控制下游1.0万亩耕地。
梁海子闸 梁海子闸为柳沟河拦蓄工程,位于柳沟河下游杨集镇梁海子村正东。
梁海子闸于1978年春开工,1979年冬竣工。
拦河闸按柳沟河十年一遇行洪86.7立方米/秒设计,共4孔,每孔净宽4.6米,高3.5米,闸底高程25.00米,正常蓄水位28.50米,蓄水量30万立方米。为钢丝网薄壳拱式闸门,自重7.31吨,闸门启闭用1台12.5吨×2卷扬机主机,同时启闭2孔闸门,另配495柴油机发电设备。
梁海子闸交通桥为混凝土拱式桥。闸两侧上游设灌溉引水涵洞,下游设排水涵洞,排灌涵洞交叉布置,4座涵洞总长160米。同时两侧各建电灌站1处,装机容量40千瓦,可自流、提灌两用。总工程完成土石方1.8万立方米,砌石方0.3万立方米,混凝土160立方米,用工日3.9万个,其中技工日0.7万个,民工日3.2万个,投资21.0万元。
梁海子闸建成后,交付杨集公社管理。该闸为柳沟河上唯一灌溉拦河闸。除拦蓄自流和提灌外,可通过柳沟河两堤外排水沟向下游两处大新扬水站供水。
高瓦房闸 高瓦房闸位于郯城县西南部杨集乡高瓦房村东的郯新河上,为新开发的自流灌溉拦河闸。
1978年治理郯新河时议兴此闸。次年3月开工,12月25日竣工,由郯新河治理指挥部组织施工。同时建成进水闸1孔,孔宽2米,闸近处排水涵洞1孔,跨度2米,洞长21.5米。
高瓦房闸处,郯新河底宽25米,河道顺直,按十年一遇标准设计,泄洪流量为69.3立方米/秒。拦河闸为4孔,每孔净宽6米,孔高3.5米,闸底高程25.58米,正常蓄水位29.08米,蓄水量30万立方米。附设交通桥,桥面净宽6米,高程为31.15米。该闸采用较先进的油压启闭技术,为弧型钢丝网薄壳闸门。总工程完成土石方0.9万立方米,砌石方0.2万立方米,混凝土265立方米,投入工日2.9万个,投资18万元。
高瓦房闸配油压泵机2台(其中1台备用)、20马力柴油机1台,后又架设高压电线,为双能源设备。
拦河闸灌区可控制杨集镇的孔围子、官集两管理区1.7万亩土地,并为上游提水灌溉创造了条件。
第二节 水库
山区蓄水工程主要为水库和塘坝。在发展农田灌溉、解决山区人畜用水,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山区植被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郯城县第一座水库——黑龙潭水库于1958年建成。现共有黑龙潭、跑马岭、会师、围山河等小(一)型水库4座,由乡镇管辖;小(二)型水库13座,塘坝34座,由村委会管辖。
黑龙潭水库 黑龙潭水库灌区位于马陵山西麓,沭河以东,北起大尚乡固疃村、南至苏鲁边界。灌区包括大尚庄乡20个自然村部分土地,农业人口1.86万个、劳力0.8万个,设计灌溉面积1.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0.5万亩。
黑龙潭水库位于大尚庄乡大尚庄村东大沙河上游马陵山山涧,古称黑龙潭,古郯八景之一的“仙洞云壑”坐落此处。水库流域面积18.0平方公里。水库大坝为土石混合坝,块石护坡,坝高21米,顶宽6米,边坡1:2,主坝长205米,坝顶高程66.40米。总库容800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91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00万立方米、死库容9万立方米。相应防洪水位65.90米,兴利水位63.35米,死水位50.53米。放水洞为穿山石洞,采用压铸铁锥(塞)式上提闸门,放水口直径40厘米,采用手摇螺杆式5吨启闭机,闸底高程50.50米。引水洞长75米,宽0.8米,高1.7米,最大引水量2.0立方米/秒,正常实引0.5立方米/秒。水库溢洪道堰高程63.50米,底宽40米,边坡1:2.5,最大泄量351立方米/秒。
1957年12月23日,黑龙潭水库工程开工。次年8月19日主体工程基本完成。
灌区配套工程于1958年11月开工,断续至1965年竣工。共开挖干支渠、沟14条,长59.5公里,其中石渠3条,长5公里,修建桥闸倒虹吸等建筑物103座,共完成工程量7.2万立方米,其中土石方6.5万立方米,砌体0.7万立方米,用工日10.5万个,总投资13万元,其中社队自筹7.4万元。
黑龙潭水库为郯城县第一座小(一)型水库,在截蓄山洪、保持水土,发展农业灌溉中发挥了显著效益。由于年久失修、江苏省于水库上游建坝,造成水源不足,灌溉效益有所降低。
1965年灌区配套后,设黑龙潭水库管理所,隶属县水利局。1980年撤销黑龙潭水库管理所,由红花公社管辖,1984年行政区变动,由大尚庄乡管辖。
跑马岭水库 跑马岭水库灌区位于马陵山西麓,北起泉源乡翁屯,南至南毛,西到新白马河。灌区辖泉源乡的17个村庄,农业人口0.9万人、劳力0.4万个,设计灌溉面积1.2万亩,配套有效灌溉面积0.3万亩。
跑马岭水库位于泉源乡集东村之东南的马陵山自然峡谷,流域面积2.1平方公里。水库大坝采用粘土心墙,底宽20米,顶宽5.5米,顶高程92.50米,边坡1:3,坝长160米。总库容160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54万立方米,兴利库容72万立方米,死库容34万立方米,相应防洪水位92.50米,兴利水位89.38米,死水位82.96米。采用穿山隧洞引水,进口底高程82.96米,洞长547米,洞高1.7米,洞宽1.2米。引水口采用竖井油压闸门,手转式阀门直径30厘米2孔、直径40厘米1孔,原设计流量1.0立方米/秒,正常实引0.55立方米/秒。溢洪道堰宽10米,堰顶高程89.38米,边坡1:2.5,最大泄量387立方米/秒。
跑马岭水库无山泉长流,集水面积小,形成缺水之库。为解决水库水源不足,于马陵山东麓兴建扬水站1座,提沭河水入库。扬水站位于清泉乡裂庄南0.5公里,装机3台408马力,扬程54米,可提水0.4立方米/秒。
1972年2月开始兴建跑马岭水库,1975年10月隧洞引水工程完工。共完成土石方 24.8万立方米,其中石方1.0万立方米,浆砌石2500立方米,使用工日20.2万个,投资27.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0.3万元,社队自筹7.0万元。
1975年水库建成后,设跑马岭水库管理所,隶属县水利局。1984年8月机构改革,撤销管理所,由泉源乡水利站管辖。
跑马岭水库属于小(一)型水库,为泉源乡唯一自流灌溉水源,对当地农业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
会师水库 会师水库位于归义乡茅茨村东南,窑上拦河闸南,马陵山林场北,为马陵山自然峡谷,属沭河水系,流域面积1.93平方公里。
水库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长384米,顶宽4米,底最宽36米,坝最高8米,内边坡1:2.5,外边坡1:1.5,坝顶高程57.70米,内坡为干砌石护。水库溢洪道采用3孔桥闸式,孔宽2米,高3米,底高程54.70米,长36米,总库容11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0万立方米。
会师水库于1959年10月开工,1960年3月竣工。由于标准低报废。1979年重建,大坝下移并扩大,1980年扩建溢洪道。共完成土石方15万立方米(开石方0.3万立方米),砌石0.25万立方米,混凝土60立方米。共用经费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万元,群众自筹2万元,用工日20万个,有效灌溉面积达2000亩。由归义乡水利站管理。
围山河水库 围山河水库位于大尚庄乡固疃村东的马陵山处,连接马陵山围山河而成,流域面积8.20平方公里。
库区大坝长2500米,为均质土坝,其迎水面用粘土斜墙加固,干砌石护面,坝顶宽6米,坝最高5米,内边坡1: 2.5,外边坡1:2,坝顶高程47.50米。
水库溢洪道为开敞式(即围山河下游),底宽10米,底高程45.50米。水库设放水洞两处,一处3孔,孔宽0.3米,一处1孔,孔宽0.25米,底高程42.50米。总库容240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120万立方米,相应水位45.50 米。
水库工程于1969的开工,1970年竣工,1980年又进行加固建设。完成总工程量21.4万立方米 ,其中土沙方19.7万立方米,开石方0.9万立方米,砌石0.8万立方米,用工日18.7万个,国家投资10万元。由大尚庄乡水利站管理。
小(二)型水库·塘坝 为了发展山丘区灌溉,防止山丘区水土流失,在历次治山高潮中,由乡镇、村相继建成了小(二)型水库和塘坝。小水库与塘坝遍布马陵山南北,对山丘区的水土保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于标准低,管理不善,已有部分报废。1985年实存小(二)型水库13座,总库容201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0.97万亩。实存塘坝34座,库容20万立方米。
附:1985年郯城县小(二)型水库表
见表格文件夹-表水利志横2
第六章 抗旱防汛
第一节 组织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抗旱防汛工作。每当遇有水旱自然灾害,县委、县政府都及时地组织动员全县人民,集中一切力量抗灾、减灾。1949~1955年,抗旱防汛工作由中共郯城县委、县政府统管。每年在4~5月份组成调查组,检查指导防汛的准备工作。汛期来临前,各区成立防汛大队部,下设基干队、常备队、后备队。沂、沭河每0.5公里设一防汛房。各级指挥部备好麻袋、木桩、麦草、筐、锨、铁丝等防汛材料,汛期一到,常备队分段住守堤防,后备队为防汛抢险骨干随时待命。沂、沭河水位到达滩面一米为危险水位,基干队昼夜察看水情,若水位继续上涨,全部防汛队伍吃住在堤,携带抢险材料,严阵以待。1955年5月,成立县抗旱防汛指挥部,由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6月上旬,指挥部迁到马头办公,临沂专署抗旱防汛指挥部派人参加,共有专职干部12人。全县设6个防汛大队,52个中队,201个分队,另设报汛班28个,325人,险工段设58个抢险队,计1497人。
县内以6月1日至9月30日为汛期。自1955年起,每年汛期到来前,县抗旱防汛指挥部都要进行调整充实。指挥部由县长任指挥,县人武部、公安局、水利局、卫生局、交通局、邮电局、供电局、粮食局、民政局、财政局、气象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各乡镇村庄同时建立抗旱防汛组织和防汛队伍,形成遍布全县的抗灾组织网络。1957年秋,县抗旱防汛指挥部迁回县城水利局办公,由水利局长任办公室主任。1971年,指挥部统一领导,对主要河道进行清障。沂、沭、武等河道阻水生物9991亩,属清除范围3902亩,当年清除2234亩。1975年,实行县级领导干部分工包河、包库、包防汛清障责任制。至1985年,河道清障任务圆满完成,受到省、地表扬。1987年县抗旱防汛指挥部调整充实后,下设12个组,继续实行领导干部包河包库责任制,同时设城镇防汛指挥部。1999年,县抗旱防汛指挥部易名为防汛抗旱指挥部,下设9个大组:物资供应和灾后生产安排组、组织组、城市防汛组、工业组、医疗卫生组、交通运输组、通讯联络组、电力供应组、汛前险工险段检查综合调度参谋组。
第二节 抗旱防汛纪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郯城县曾多次遭受严重的洪、涝、旱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郯城人民依靠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依靠集体的力量,发扬了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紧密团结,顽强斗争,战胜了历次严重的自然灾害,保护了国家集体财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现将主要年份抗灾斗争记述如下:
1957年,是水旱重灾年。春、夏旱,55万亩麦茬,有30万亩不能及时夏播。5月中旬调整了郯城县抗旱防汛指挥部,全民动员投入抗旱。6月,指挥部召开会议,解决“旱不死的郯城,涝不死的蒙阴”和靠天等雨的消极侥幸思想,发动抗旱保苗和夏播运动。
6月初,在省、地派员指导下,县抗时防汛指挥部组织4个检查组12人,对主要河道进行了三次检查,进行了备土修堤,号料备料等汛前工作。
7月,连降暴雨,洪涝相遇,形成严重水灾。郯城县抗旱防汛指挥部,成立县沂河(驻马头)、沭河(驻壮口)防汛指挥所,成员26人,区防汛大队部15个54人,乡中队部113个325人,抢险队364个12267人,常备队1930个31479人。
7月中旬,沂沭河出现险情,中共郯城县委抽调180名干部分赴沭河险工段;提前结束区乡干部会议,合作干校停课,立即返乡投入防汛抢险。县党政负责人均赴堤防现场指挥,5万人日夜严守堤防与洪水搏斗,水涨堤高加筑子埝。
7月18日,沭河水涨。壮口防汛2万人上阵,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郯部队全体出动,自大院子、壮口到红花埠,军民联防。19日,沭河洪水超过保证水位,为保部队营房、陇海铁路和新沂县城,中共郯城县委和部队党委计划危急时开左堤引洪。水利局、红花区领导干部置生死于不顾,乘部队橡皮船穿沭河,到左岸动员、说服群众,安排老幼转移,劳力守堤,准备万不得已时破堤分洪。后水势渐息,未破堤,洪峰安全通过。
7月19日,沂河危急,马头镇处先后出现两处脱坡和一处涌水,镇长汪孝秋带领干部群众下水抢修,避免了决口。当李庄以下沂河达7830立方米/秒时,于7月20日2点30分沂河左岸高大寺和右岸倪楼相继决口成灾。倪楼决口原因是洪水超过堤防标准,新旧堤 接头处质量差,当水位超堤顶时(靠子埝挡水)突然出现三个20至30厘米漏洞,呈品形排列,射流1.5米,历时10分钟,抢修不及倒堤决口。高大寺处沙丘代堤,因漫溢决口。造成严重水灾。
7月20日,中共郯城县委、县政府立即组织救灾指挥部,由县委书记单永和任政委,副书记于湘任副政委,副县长李金生任指挥。公安局长李恒昌、县委秘书朱凤彩等带领抢险队赶赴倪楼。郯城、马头赶制熟食支援灾区。同时,山东省长赵健民亲临灾区,济南空军前往空投救生衣和食品,解放军某部宋政委、仲团长带领一个连队,汽船20余只,自马头顺洪而下抵重坊灾区,抢救群众及物资。
7月23日,中共临沂地委副书记张清波带人前往勘察决口口门,7月30日堵复倪楼决口,10月堵复高大寺决口。
在沂沭河抢险的同时,开展了排涝抗灾。洪涝过后,9至10月仅降雨17毫米,全县又逢严重秋旱。各排涝抗洪工作组及时转入抗旱,全民动员,利用仅有的3部12马力柴油机和2000部水车及肩挑人抬等方法投入抗旱,进行保秋和秋种。是年冬至1958年春,郯城县政府向灾民发放救济粮683万公斤,并进行了沂沭河培堤和护险。
1963年,水旱交错。4、5月阴雨连绵,6月干旱,7月大涝,草荒、虫害蔓延,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严重灾荒年。
6月,全县15万劳力投入抗旱保苗抢种。夏,暴雨成灾,沟河普遍漫溢,粮田上水面积60万亩,成灾46万亩。全县抽调1000余名干部,组成工作组深入社队包片,带领群众挖沟排水,除荒灭虫。秋,开展整平地面,大搞畦田、条田、稻田方。秋后,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参加农田建设劳力7万人,高峰时占全县劳力的50%,完成了马头潜堰及李庄、马头灌区部分配套、沂、沭、武河培堤护险、库坝及桥涵闸等水利设施。
1965年6月前,8个月内仅降雨167毫米,全县干旱。5月,调整郯城县抗旱防汛指挥部,并设李庄、马头、窑上、壮口、安子桥、十里铺、马站、陈庄、曹村等抗旱防汛指挥所,配备干部45人,设区大队部12个157人。全县抗旱劳力12万人,抽水机229台2447马力,水车1100部,其它担水工具5万件,完成夏播22.5万亩,保苗6.5万亩。
7~8月暴雨集中,全县上水面积35万亩。各抗旱组织立即转入排涝。各区、社组成93个工作组480人,冒雨分赴涝灾片,组织群众挖沟排涝,,使成灾面积减至12.5万亩,粮食总产比1963年增产4873万公斤。
1974年是旱涝重灾年。春季干热少雨,土壤表层含水率为6.5%。郯城县抗旱防汛指挥部动员全县人民抗旱保苗和夏播,劳力达10万人,利用抽水机械 1300部16000马力,水桶6万余付。7月,解除旱情。8月,普降暴雨,12日至13日全县平均降雨229毫米,杨集公社达321毫米,内涝成灾。同时沂沭河出现险情,江风口闸分洪1500立方米/秒,彭道口闸分洪3100立方米/秒;内河漫溢。中共郯城县委立即停止三级干部会议,派车送人,并连夜组织80名干部分赴7个重灾社;同时召开了有线广播大会,号召全县人民紧急动员起来,团结一致,立即投入抗洪排涝斗争。8月14日,县直机关近千人分赴沂沭河抢险。全县有1500名干部和9万名抢险队员投入抗灾斗争。解放军驻军某部团长带领两个营1000名干战开往沭河葛庄、徐庄等段。驻军某部500名指战员坚守红花一线。军民联防,在泥水里战斗了一昼夜,抢堵决口8处,打新堤3公里,制止了洪水漫溢。沭河徐庄堤段漫溢,蒲汪200名民兵跑步10公里赶到,排除了险情,县拖拉机站25名职工组成人墙,坚持10余小时,战胜了洪水漫溢;汽车五队40部汽车,白黑运送人员物资;省地支援5艘汽船抢险。对积水围困村庄及时组织群众转移,县慰问团送去药品和熟食。
水灾发生后,中共郯城县委提出“一方有灾,多方支援,一社有灾,全县支援”,一边组织排水,一边抢救作物。8月20日,县政府召开有线广播大会,表彰救灾斗争中的好人好事。冬春,全县发救济粮1226.5万公斤,救济款237万元。
1981年春大旱,河流干涸,小麦受旱52万亩。郯城县党政领导分郯南、郯北包片抗旱,县组织抗旱工作队25个,各公社组织工作组2900个,全县投入劳力15万人,利用抗旱机械1850台24000马力,机井1650眼,扬水站40处;打土井4800眼,截潜流25处。全县抗旱浇地57万亩,其中小麦抗旱37万亩,春播造墒20万亩。抗旱夺得好收成,全年平均每亩单产350公斤,比1980年每亩增产29公斤。
1991年7月25日,沂、沭河出现大的洪峰。300多名机关干部、100多名公安干警、400多名解放军官兵赶赴沿河各村,加固险工险段,同群众一起抗洪抢险。沿沂、沭河16个乡镇动员10余万民兵和群众上堤加强人防,出动各种车辆260多辆,动用麻袋、草袋7万多条,木桩1.108万根,铁丝2350公斤,芦笆250个,排除险情9处。在沂河洪峰到达6000立方米/秒的关键时刻,临沂军分区200多名官兵在黄山乡柴口村险段奋勇抢险,与1500多名干部群众一起昼夜奋战,排除险情4处,共用土石方1500方,麻袋2万条,保住了大堤。
1992年7月21日夜,沭河上游地区降大暴雨。22日凌晨3点,清泉寺闸前水位猛涨,清泉寺工地全体施工人员和民工、技工立即投入抢险第一线。不到20分钟的时间,工地上的设备、料场被抢回。水位继续上涨,工地被淹没,1孔模型板和撑木被冲走,随之又是1孔,第三孔又出险情。党、团员20人抢先下水,随之又20人下水,他们随激流直下,迎着风浪苦战一下午,90%的被冲料物被打捞出来,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1997年8月下旬,由于受11号台风的影响,全市普降大暴雨,沂河水位暴涨,最大洪峰流量达6000立方米/秒。为确保沂、沭河防洪安全,县委、县政府于8月20日晚召开了紧急防汛会议,对防汛抗洪工作做了周密安排,各包河包库负责人带队分头到各乡镇、河堤进一步落实防汛措施,坚持昼夜值班。8月21日晚洪峰过后,马头闸改建工程指挥部观察水情的人员和当地群众发现马头拦河坝北头被洪水冲开一个缺口。马头闸改建工程指挥部和胜利乡的负责人马上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并组织抢险。县委书记、县长立即带领水利部门的负责人和水利技术人员快速赶到现场,成立抢险指挥部。一方面在极短的时间内调集了1500人的抗洪抢险队进行抢险,命令县直单位人员和各乡镇抢险队迅速赶赴现场抢险,沿山8乡镇每个管理区运送3车石头;另一方面迅速向市委、市政府、市防汛指挥部做了汇报,并向附近驻军求援。8月22日,驻临沂、新沂部队官兵、公安干警、武警官兵、县直各单位抢险人员及干部群众1万多人展开了全面的抗洪抢险战斗。
8月22日凌晨,临沂市副市长李延华,临沂军分区、临沂市水利局领导带领水利技术人员赶到,同县领导一起指挥抗洪抢险。因水势太大,70余公斤重的块石及沙袋抛下去转瞬即逝。几十亩的滩地成为汪洋。洪水直逼沂河右岸大堤,在洪水距离河堤最窄处仅10余米的情况下,抢险人员在抛块石、沙袋护滩的同时,砍掉河滩上的树木,用粗铁丝捆住树根,将树头置于滩下,减缓浪涛的冲击,同时加快投置块石、沙袋速度。9时左右,由于树木块石阻挡,险情有所缓解。8月22日上午10时,解放军部队的几名官兵对滚水坝第一次爆破,炸开几个药室。下午1时左右,该部队又有12名工兵赶到增援。下午4时,第二次爆破成功,将滚水坝炸开了一个50多米缺口,洪水对河滩地的冲击减轻,河滩地不再坍塌。为控制险情,抗洪抢险指挥部决定在缺口处抢筑一条拦水大坝,并迅即组织马头闸建设指挥部人员购买防震床、铁笼子装块石堵水。8月23日,为补充石料,抗洪抢险指挥部命令全县864个行政村,每村向抢险工地运送3方石头。下午,由各乡镇负责人带队的千余辆运石车,相继将石块运到抢险工地。在用人力抛块石、沙袋加固河滩的同时,又调用3辆铲车,自缺口南北两岸同时向缺口处铲抛块石。到8月24日,截流10余米后,由于水深流急,装满块石的防震床和铁笼子入水即逝,有的被水冲走10多米。8月24日下午,抢险指挥部采取用钢丝绳把铁笼子和防震床相连,用装满块石的铁笼子在缺口上游固定,再抛防震床,加快了截流进度。8月25日,抢险指挥部决定,对拦河坝中段实施爆破,以减缓坝北缺口处水的流速。8月26日凌晨1时多,炸开拦河坝20多处挡水板。同日6时,又将拦河坝中段炸开20多米的缺口。下午5时,就在缺口截流剩下10多米的时候,县水利局把突击焊成的10余米的铁船载满块石沉入缺口,有效地减缓了水速。紧接着又向缺口处运去十几棵大树,卡在缺口上,随后,抛掷防震床和铁笼子。晚上,县水利局组织20多名干部职工在缺口南岸把成捆的草袋捆在长9米的钢管上,利用水的冲力,自上游堵住缺口,与缺口北岸的抛掷块石相结合,8月27日凌晨4时30分,缺口完全被草袋堵住。早晨7时,1条长50多米的挡水坝筑成,缺口全部截流。经过七天六夜的奋战,抢险截流完成。
抢险期间,共出动劳力2.7万人次,有300余名解放军官兵参加抢险,动用机动车9000辆次,土石方1.2万方,其中石方9000方,编织袋12万条,铁丝12吨,钢材12吨,木棒6000棵,防震床15个,铁笼子46个,投入抢险费用150多万元。洪水冲刷滩地最宽处153米,最窄处60米,长达千米,冲毁粮田150多亩,加之炸掉新滚水坝造成水毁直接经济损失291万元。
第七章 水土保持
第一节 水土流失状况
据1980年土壤普查统计,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430.8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的32.98%。其中初步治理的轻度流失为206.68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的47.97%;未治理的中度流失 207.73平方公里,占48.21%;极强度流失为16平方公里,占3.71%;另有0.47平方公里为剧烈流失。按侵蚀类型划分,363.28平方公里为面蚀,67.60平方公里为沟蚀。县内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是马陵山等丘陵区。全县土壤流失量为123.40万吨,其中平原区65.51万吨,山丘区57.89万吨。侵蚀模数为每平方公里944.45万吨,其中平原区每平方公里583.06吨,山丘区每平方公里3162.75万吨,山丘区为平原区的5.42倍。年平均侵蚀厚度0.7毫米,其中平原区0.43毫米,山丘区为2.34毫米,山丘区为平原区的5.44倍。
第二节 治理情况
建国初,主要以植树造林作为水土保持的重要措施,在马陵山等山丘地区进行封山造林。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县政府提出了“靠山吃山,吃山养山”的口号,成立了县治山造林水土保持指挥部,大搞荒山绿化。1959年11月,全县2万余劳力开赴马陵山大干40天,建成清泉寺、马陵山、九道弯多处林场,垒地埝整修梯田4万亩,挖鱼鳞坑 2.8万个,开挖截水沟232公里及围山河 30.4公里,植树68万棵,并建成第一座小型水库——黑龙潭水库。通过治山造林,荒山开始绿化,水土流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不久国民经济进入困难时期,治山造林工作处于停顿状态。1963年后,山丘区造林工作开始有计划地开展,水土流失逐步得到控制。但“文化大革命”中,毁林之风日盛,山区塘坝失修,水土流失随之加剧。1978年后,随着国民经济好转和党的政策的贯彻落实,水土保持工作列入了县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1980~1982年,在完成全县综合农业区划的同时,又完成了对全县土壤、植被、林业等多项详查,水土保持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1984年2月,县政府抽调农、林、水各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综合调查组,对跑马岭、锁龙、赃围河三个小流域进行调查,年底完成了《郯城县水土保持普查区划规划报告》。1985年投资2万元,对跑马岭小流域实施水土保持治理。1984年10月,成立郯城县水土保持委员会,由一名副县长任主任委员,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由水利局副局长兼办公室主任。其后即具体制定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治理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期实施,其主要措施有:保护天然植被;植树种草,增加植被;整修梯田、地埝;兴建水库、塘坝、闸山沟;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进入90年代后,郯城县水土保持工作进入法制化轨道。一是先后制定了《郯城县〈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郯城县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暂行规定》、《郯城县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收取标准和使用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应的配套法规,完善了管理制度,并于1998年3月,成立了郯城县水土保持监督执法领导小组。二是通过普查规划,制定水土保持方案。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尚有182.98平方公里,其中人为水土流失面积为50.86平方公里。根据人为水土流失的原因、规模、形式、程度,分为重点保持区、重点监察区、重点治理区,区分不同情况进行经常化地保护、监察和治理,有效地控制和防止人为水土流失的产生和发展。自1987年9月~1999年3月,先后完成了九道湾小流域、后段宅小流域、归义乡菊花片、清泉寺小流域、大旺小流域、团山小流域、黑龙潭小流域的规划治理方案,并逐步加以实施。其中归义乡菊花片小流域综合治理,完成工程量1.55万立方米,完成投资53万元,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