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欢迎访问郯城县政府网站!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郯城 >> 认识郯城 >> 正文
农业
发布日期:2021-01-05   作者:   来源:郯城县人民政府网站    阅读:

第一章 机构

1940年1月,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由建设科管理农林牧各业。1945年秋建设科改称实业科,1950年3月复称建设科。1953年11月,农业科从建设科分出,1956年10月改称农业局。1958年12月设农林局,1960年3月改为农业局。1959年11月,设水产局、畜牧局,两局分别于1961年1月、1962年5月并入农业局。1962年5月,农业局改为农林局,同年10月又改为农业局。“文化大革命”初期,农业局陷于瘫痪。1970年12月成立农林局革委会,1971年6月改为农林局。1975年8月复设农业局。1976年7月复设水产局。1984年5月,设立农牧渔业局,水产局并入。1990年4月,撤销农牧渔业局,设立农业局。1988年6月,设立畜牧局,1993年12月,改为畜牧开发服务公司,1994年2月,更名为畜牧开发服务中心,1997年5月复设畜牧局。

第一节 农业局

1940年1月,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由建设科管理农林牧各业。1945年秋建设科改称实业科,1950年3月复称建设科。1953年11月,农业科从建设科分出,1956年10月改称农业局。1958年12月设农林局,1960年3月改为农业局。1959年11月设水产局,1961年1月并入农业局。1962年5月,农业局改为农林局,同年10月又改为农业局。“文化大革命”初期,农业局陷于瘫痪。1970年12月成立农林局革委会,1971年6月改为农林局。1975年8月复设农业局。1976年7月复设水产局。1984年5月,设立农牧渔业局,水产局并入。1990年4月,撤销农牧渔业局,设立农业局。1999年,农业局下设单位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种子公司、农业广播学校、经营管理站、渔政站、能源办公室,行政科室有:办公室、人事股、财务股。

第二节 农机局

1952年县成立生产资料经营部,负责新式农具、农药机械的推广工作。1957年成立县农具改革办公室,负责农具的改良和新式农具的推广。1959年11月成立县农业机械管理科,1960年5月改为农业机械管理局。1961年7月成立县拖拉机总站,9月改称县拖拉机站,负责全县拖拉机的管理工作,同时撤销县农业机械管理局。1972年恢复农业机械管理局,下设政工、财务、机务3个组。1976年2月成立18处公社农机管理站,属事业单位,行政由公社领导,业务上归农业机械管理局领导,业务人员由县局调配。1976年10月农机局下设农机公司,负责全县农机和配件供应,1977年农机管理局设农机安全监理股,负责全县农机的安全监理。1984年5月农机管理局改为农业机械服务公司。8月,其下属单位农机安全监理股,改为农机安全监理站,农机公司改为农机供应公司,县拖拉机站改为农机修配站。1984年增设新村、小马头、大尚庄 、司家4处农机站。同年12月,乡镇拖拉机站和农机管理站合并为农机管理服务站,负责管理各乡镇农机、油料,同时开展农机修理、配件供应等项综合服务工作。1988年12月,县农业机械服务公司复改为农业机械管理局。1993年12月农业机械管理局改为农机管理服务公司。1994年2月农机管理服务公司改为农机管理服务中心。1997年5月恢复农业机械管理局。

第三节 畜牧局

1953年,设立郯城县畜牧兽医站,隶属郯城县人民政府农业科,属国营事业单位。1956年建立12处乡镇畜牧兽医站,隶属县畜牧兽医站,属集体事业单位。1958年,县畜牧兽医站隶属于县农业局。乡镇畜牧兽医站1972年发展到18处,1988年发展到22处。

1988年6月,设立郯城县畜牧局,1993年12月,改称郯城县畜牧开发服务公司,1994年2月,更名为郯城县畜牧开发服务中心,1997年5月,恢复郯城县畜牧局。县畜牧局下设郯城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副科级单位)、郯城县畜牧站、郯城县兽医站、郯城县改良站。畜牧局设立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兽药监察所、饲料推广站。县兽医站配有化验室,能对部分传染病进行确诊;兽药制剂室,能生产常用针剂、片剂、酊剂和添加剂。全县设22处乡镇畜牧兽医站,1989年下放到乡镇管理,属国营事业单位。全县共有专业畜牧兽医人员239名,其中高级职称5名,中级职称41名,初级职称141名,工人52名。

畜牧局下属单位还有郯城养蜂场,该场系1958年由马站供销合作社出资建成,当时有蜂60余箱。1965年迁到县城,由县农委管理,属国营事业单位。1984年归县农牧渔业局管理。1988年由县畜牧局管理,共有职工18人,技术人员7名,是临沂市第一家国营养蜂场。1999年,全县共有蜜蜂300箱,年产蜂蜜150吨。

第二章 农业生产关系变革

1948年郯城解放前,受封建土地所有制束缚,广大贫苦农民长期处于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农村经济凋弊,农业生产水平很低。1949年粮食平均亩产88公斤,总产9816.5万公斤,农业总产值1975万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生产关系的变革,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通过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改革种植制度,推广农业新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实现了从落后的小农经济到面向市场经济的现代农业的重大转变。1999年粮食平均亩产达810公斤,总产55779.8万公斤,农业总产值21.0亿元。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

本县耕地面积,1933年(民国22年),有1058400亩,时全县总人口433959人,总户数83726户,普通农户82752户,其中自耕农36235户,占43.8%;半自耕农25462户,占30.7%;佃农8624户,占10.4%;雇农12431户,占15.1%,绝大多数农民少地或无地,靠做雇工或租种地主土地生活。大量土地集中在地主、富农手中,他们通过租佃、雇工等方式对贫雇农进行剥削。当时的租佃制度有永佃制、包租制、分租制等形式,郯城县以分租为主,租约方式主要是口头约,租佃期平均一年,无有转佃,纳现法是按租率五成交粮,每年交一次或两次。当时的借贷方式为私人借贷,月息2分,年息高达4分,借贷者不能按期交还,则要受“驴打滚”、“利滚利”等高利贷的盘剥。农民借贷无法还债,有地者卖地作价,无地者则不得不逃荒要饭、卖儿卖女。封建剥削制度使贫苦农民长期陷于贫困,也使少地的农民走向破产,农村中的两极分化日趋发展。抗日战争胜利前,县内土地已高度集中在地主手中,占全县户数3%的地主占有全县30%的土地。马头孙寿椿家有地2000多亩,兼营工商业、雇员上千人。前高峰头共有万亩土地,大地主侯佃祥一家就占有3000多亩。

第二节 土地改革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点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要求将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7月,本县新、老解放区在掀起土地改革高潮。共斗争地主、富农1163户,推平土地12.9万亩,分配房屋33351间,钱、物折款19万元,粮食32万斤,树14484棵。分到土地、房屋和其它物资的2万余户,其中赤贫3349户,贫农24543户。1947—1948年冬,国民党军队占领郯城,地主还乡团实行倒算,农民所分土地被地主重新夺走。1948年11月郯城全县解放,因支前救荒任务繁重,土改未能全面展开。1949年春开始,在全县范围内临时性分区处理地权,使被倒土地基本上回归农民。1950年7月,郯城县组成394人的土改工作队分赴农村指导土改。9月,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选举成立了县土改委员会,10月底全县开始大规模土改。在土改过程中,严格执行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政策,1951年12月,土改结束。全县共划地主2037户,占总户数的4.65%;富农772户,占1.73%。土改时,全县共11个区133乡760个村,总人口39.47万,土地135.23万亩,人均3.43亩,分给缺地户人均 1.63亩,贫农人均3.3亩,中农1.89亩,富农人均亩地2.63亩,地主1.64亩。土改最后阶段,进行确权发证,对各家各户分得的土改进行丈量登记,由县人民政府发给土地使用证。

第三节 互助合作

1951年2月28日,县委在从春季施政工作建议中提出:“要整理变工互助,认真贯彻组织起来的政策。”通过宣传教育和积极引导,县内出现了第一批互助组。郯城镇袁庄村贫农李荣山,带领4户农民首先办起互助组,解决了缺少农具牲畜的困难,当年粮食亩产就超出单干户19公斤。互助组的出现,显示了组织起来的优越性。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新式农具的推广,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一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很快为广大群众所接受。1953年3月,县政府召开了全县互助合作代表会议,总结经验,加强领导,积极稳妥地发展互助合作组织。到年底,全县互助组织已发展到11716个,其中季节性互助组8352个,常年互助组3364个,并试办了农业生产合作社1处。全县入组农户58000多户,占总户数的62%以上。

1954年6月,农业合作社已发展到53处,入社农户919户,互助组10190个。次年5月,农业合作社增至329个,社员4206户。10月,毛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发表后,本县即召开党的积极分子大会,批判“右倾思想”,同时又训练骨干,层层发动,加快合作化步伐。到月底仅仅20多天时间内,全县农业合作社即由385个迅速发展到1187个,年底已达1220处,有农户36631户,占总农户的44.6%。县委并确定龙门区湖里、重坊区高庄、港上区丁沟、墨河区丁庄、白河区陈庄、红花区固疃和泉源区泉源头7个乡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7年1月,全县入社农户有120885户,占总户数93.34%,其中高级社876处,初级社222处。由于发展过快,缺乏办社经验,不少社管理混乱,引起群众不满而引发多起闹社事件。县委、县政府通过调查,正确处理两类矛盾,认真贯彻“民主办社,勤俭办社”方针,妥善解决了闹社风波,保证了农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第四节 人民公社

1958年春,为贯彻中共中央南宁会议精神,全县掀起了以“全民大炼钢铁”和“粮食卫星上天”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县委提出“苦干五年实现粮食亩产双千斤”的奋斗目标。在毛泽东主席提出“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后,本县掀起大办人民公社的热潮。9月7日,全县以原19个乡的809处农业合作社合并为19处人民公社,取消乡建制,实行政社合一。一般以一个自然村为一个生产大队(小村也有几个村为一个生产大队的,大村也有一个村分为几个大队的),大队辖若干个生产队。入社户数由原来的122696户扩大为130010户,其中新入社的单干户7314个。公社建立的同时全县实现了公共食堂化。人民公社成立后,实行统一种植,统一基本建设,统一扣留比例,采取供给制加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1959年春,县委组织270人的整社队伍,集中进行整社工作。并对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作出新的规定:1、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原则上以原高级社为基础。2、对产量指标、征购任务、生产费用、公共积累和口粮标准进行包定。3、分配原则为“产值定工,以工定资”,坚持吃饭不要钱的制度。4、工业实行分级管理,三级所有。5、劳动力保证80%投入农业,20%投入工交服务业。人民公社初期,浮夸风、一平二调的共产风、瞎指挥风比较严重,挫伤了群众积极性。1961年,县委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落实“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政策,坚决退赔1958年后各级平调的土地、劳力、钱物。全县平调总数价值1156.36万元,其中县以上平调335.85万元,占29%;县级平调180.05万元,占15.5%,公社平调290.47万元,占25.2%;生产队平调350万元,占30.3%,都按政策分批作了退赔。1961年5月,改公社为区,原公社下辖的管理区改为公社,全县设12个区103个公社。1971年,区复改为公社,原区辖公社又称管理区。1984年4月,实行改社建乡,改队建村,人民公社体制结束。

第五节 生产责任制

郯城县农村实行责任制,经历了四个阶段。1979—1980年,主要形式是“包工到组,联产计酬”,即“五定一奖”。1979年,高峰头公社一些大队实行“包工到组,联产计酬”,取得明显效益,如解庄大队实行包工到组后粮食总产比1978年增长51.9%。1980年,县革委以(80)6号文转发了县农业局《关于高峰头公社几个大队实行“五定一奖”情况的调查报告》,要求各公社在劳动计酬上普遍实行“五定一奖”。至1980年底,全县4140个核算单位,实行专业承包的446个,占11.04%;联产到户648个,占16.04%,大包干的225个,占5.57%;小段包工定额的2712个,占67.11%。1981—1987年,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大包干,均田制”为主要形式。生产队将土地按人口平均分包到户,承包者除按人口、地亩缴税金、公粮、提留等,剩余部分全部归己,这种形式最受群众欢迎。到1983年底,全县859个大队全部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7年底,全县859个村共签订农业承包合同16.75万份,户、村、乡镇各存一份,生产责任制逐步完善。1988—1997年,以“两田制”为主要形式。在原土地承包基础上,划分“口粮田”和“责任田”,口粮田按人平均到户,只负担农业税,责任田按人口或招标承包,上交承包税、公粮、提留等各项费用。1989年全县耕地98万亩,其中口粮田30万亩,责任田68万亩,共上交承包费1975万元。1997—1999年,实行第二轮土地承包,取消“两田制”,普遍签订土地延包合同并颁发土地经营权证书,1999年底,全面完成土地延包。在实行土地承包的生产责任制过程中,农村中对林业、牧业、渔业、农机、村级企业等也采取了各自不同的承包方式。

第三章 作物

第一节 粮食作物

粮食作物布局与产量演变概况 民国时期,农业属小农经济。由于地多人少,土地肥力、水利等条件均差,农民大多种植耐旱耐瘠的低产作物谷子、高梁等。1919年(民国8年),本县有耕作地115.84万亩,有毛作地65.51万亩;种高梁17.16万亩,平均单产60公斤;小麦60.28万亩,平均单产66公斤;大麦5.23万亩,平均单产108公斤;谷子10.0万亩,单产112.5公斤;稻米7.23万亩,单产90公斤;绿豆0.23万亩,单产70. 5公斤;大豆60.28万亩,单产70.5公斤。另据《山东省实业志》载: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本县小麦种植面积52.00万亩,小麦总产2496万公斤,常年总产量在2080万公斤;高梁17.85万亩,常年总产999.5万公斤,该年总产1249.5万公斤;谷子9.20万亩,常年总产322.5万公斤,该年总产403万公斤;地瓜10.00万亩,常年总产6000万公斤,该年总产4000万公斤;大豆43.00万亩,常年总产2042.5万公斤,该年总产2150万公斤,绿豆12.00万亩,常年总产590万公斤,该年总产600万公斤;黍稷5.60万亩,常年总产263万公斤,该年总产156.5万公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本县以小麦、水稻、玉米、地瓜为主要粮食作物。1949年粮田面积111.86万亩,粮食耕亩单产88公斤,粮食总产9816.5万公斤。1989年粮田面积减至80.13万亩,耕亩单产545公斤,总产达到43735.3万公斤。1999年粮田面积锐减为68.81万亩,耕亩单产达810公斤,总产55779.8万公斤。

(一)小麦

小麦播种面积1949年66.42万亩,占粮田面积59.37%,单产52.5公斤,总产3480万公斤;1979年62.22万亩,单产167公斤,总产10385.5万公斤;1989年73.06万亩,单产251公斤,总产18488 .7万公斤。1989年—1993年小麦面积基本稳定在74万亩左右,1994—1997年因扩大种植经济作物和发展林果业,小麦面积调减,基本稳定在70万亩左右,1998—1999年小麦面积继续下调,保持在66 .5万亩左右。小麦产量高峰出现在1997年,该年面积70.0万亩,单产401公斤,总产达到历年最高水平,为28077.3万公斤。1990年后,小麦产量基本是平稳上升的,但在1998年出现了一次很大的降落,其主要原因是该年气候条件对小麦生产极为不利,小麦全生育期日照时数比历年减少232.7小时 ,全生育期降水比历年同期多389.3mm, 是历年的两倍多,全生育期降水日数多达60天,这样的气候条件是小麦生产史上十分罕见的。该年单产仅为224公斤,总产为15037.4万公斤,比上年减产幅度高达40%以上。1999年产量大幅回升,该年面积66.16万亩,单产370.7公斤,总产24520.2万公斤。

(二)玉米

1949年玉米播种面积6.37万亩,单产87.5公斤,总产557.5万公斤。1975年面积8.46万亩,单产207公斤,总产1753. 5万公斤。1976年面积扩大到15.72万亩,单产202公斤,总产3218.5万公斤。1979年18.88万亩,单产229公斤,总产4326.5万公斤。1989年面积猛增到45.32万亩,以后面积逐年下降,产量渐次呈起伏式增长,单产由1989年的356公斤提高到1999年的397公斤。

(三)水稻

1963年前仅3万余亩,亩产不足100公斤。1964年推行稻改,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猛增到19.76万亩,单产达到158.5公斤,总产3124万公斤。以后面积继续扩大,至1971出现第一次高峰,面积33.05万亩。1974年以后,下降到15万亩以下 ,1978年下降到一个低谷,面积仅8.82万亩。以后面积又逐渐扩大,由1989年的12.3万亩,增加到1999年的34.3万亩。1989—1992年,产量持续增长,单产由381公斤提高到428公斤。在此期间,已完成百分之八十的低产田改造,实现了低产变中产,并使一部分中产田向高产田跨越。1993—1996,年产量徘徊式增长,单产由468公斤提高到479公斤。但由于面积不断扩大,总产由1993年的9407.0万公斤,增加到1996年的12278. 0万公斤。1997年水稻平均单产过千斤大关(526公斤),从而实现了大面积的中产变高产,并且出现一些超高产田块。1998—1999年水稻平均单产又进一步跃升,突破了550公斤。稻谷总产1999年达到18971.4万公斤,是历年最高产量水平。

(四)地瓜

1949年面积12.82万亩,单产110. 5公斤,总产1414.5万公斤。1957年前均在19万亩以下,单产56.5—112公斤,总 产在1025—1901万公斤。1958年猛增到32.48万亩,单产129. 5公斤,总产4209万公斤。1960年最高为49.75万亩,是当年粮田面积的43.5%;总产6367.5万公斤,占粮食总产的44. 4%。1964年稻改后,面积下降到30.24万亩,单产172.5公斤。1979年减至26.48万亩,单产203.5公斤。1989年减至18万亩,单产335公斤。之后,面积继续调减,而单产不断增加,至1999年面积仅有3.82万亩,单产为487公斤。

(五)大豆

1964年前全县种植面积在30万亩以上,1975年为45.5万亩,单产在50公斤左右,1976年始达到81.5公斤。1955年、1956年总产超过2500万公斤,人均50公斤以上。1962年后,除1964年、1965年总产在1500万公斤以上外,其余各年均在1500万公斤以下,1979年仅815万公斤,全县人均不足11公斤。1956年交售公粮1321.5万公斤,1970年后降至50万公斤以下。1989年全县播种8.85万亩,单产116公斤,总产10304万公斤。1990年后,面积呈快速调减的态势,单产呈起伏式增长,1999年面积4.78万亩,单产155.5公斤,总产7437万公斤。

(六)高梁

1949年23.31万亩,后逐渐减少。1981年3.26万亩,单产91公斤,总产296.5万公斤,分别为1949年的13.9%、178.4%和24.9%;1989年0.32万亩,单产118公斤,总产38.0万公斤,分别为1949年的4.6%、245.1%和11.4%,1999年全县不足100亩,单产300公斤,总产仅1.8万公斤。

主要粮食作物的品种更新与栽培技术演进

(一)小麦品种更新与栽培技术演进

1、小麦品种更新 1950年之前主要种植农家品种;1952年引进推广“徐州438 ”,1956年开始引进并推广“碧玛1号”、“碧玛4号”;1961年开始引进推广“石家庄407”、“北京8号”、“跃进8号”;1971年开始引进推广“济南2号”、“济南9号”、“徐州8号”等;1976年推广“泰山1号”、“泰山5号”;1979年开始引进推广“济南13号”、“冀麦10号”、“白泉40”、“山农辐63”、“高38”、“昌乐5号”等;1983年开始引进推广“鲁麦1号”、“鲁麦3号”、“鲁麦5号”;1991年后相继引进推广“鲁麦14”、“鲁麦15”、“鲁麦18”、“鲁麦21”、“鲁麦22”、“济南16”以及高蛋白优质小麦“PH89—201”、“PH85—16”、“济南17”等。

2、小麦栽培技术演进 ①由粗放型栽培管理向精播半精播栽培技术演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完全的粗放型栽培管理,整地时使用古代老式木犁,耕深3寸左右,只施用土杂肥,亩用量不过千斤,并多为铺施,播期、播量也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由于田间管理粗放,小麦产量极低,单产仅50多公斤。后这种粗放式栽培渐次为精播半精播栽培技术所取代。1954年推广施用氮肥化肥与有机肥配合;1955年推广应用种肥;1957年推广返青期追施铵态氮肥和硝态氮肥;70年代初推广整地机械化;1979年小麦合理密植理论得以应用;1980年旱田小麦推广机播,80年代初期推广施用磷钾肥;1986年推广稻茬麦苫播技术;1987年开始推广小麦精播半精播技术。1989年精播半精播栽培技术推广度仅占适宜推广面积的10%左右,1999年该项技术推广度已达到适宜推广面积的60%以上。在施肥技术方面,80年代末主要采用粗线条的氮、磷、钾配合施用,全县氮、磷配合施用面积占小麦播种面积的50%左右,氮、磷、钾配合施用面积仅占20%左右。到了90年代末,全县氮、磷、配合施用面积占小麦播种面积的90%左右,氮、磷、钾配合施用面积占到60%以上。在施肥方法上,已由传统的重苗肥、轻穗肥逐渐过渡到前肥后移,苗穗肥并重。在品种选用方面,摆脱了过去忽视土壤肥力、灌溉条件等因素所带来的品种空间布局的盲目性,逐渐过渡到选用对路良种,并且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在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方面,80年代出现的情况是:药物不对路;重治虫轻防病;化学除草剂品种单一,高效对路除草药剂缺乏。到了90年代末,实现了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并且在大面积范围内推广了利用机防队进行统一植保服务。在小麦增产新制剂应用方面,各种各样的激素、微肥等新型制剂不断得到推广应用。

②稻茬麦栽培技术不断提高。1986年推广苫播技术以后,因播种质量差,管理粗放,稻茬麦产量低而不稳。1990年开始推广稻茬麦机械条播,这一耕作方式的重大变革,提高了稻茬麦播种质量。在90年代初期,在稻茬麦生产上一直存在着品种不对路、纹枯病发生重以及防治措施不力、优势杂草孳长蔓延危害程度加重等诸多制约稻茬麦产量的技术问题。90年代中期以后,农技人员打响了主攻稻茬麦单产的攻坚战,克服了制约稻茬麦产量的几大限制因素:一是经过引进示范后筛选出耐渍涝的适宜稻茬种植的小麦新品种,如PH89—201、PH85—16、鲁麦18等;二是在防治纹枯病技术上,使用高效新农药立克锈拌种,辅之以大田喷药,大大提高了防治效果;三是针对稻茬麦杂草优势种看麦娘等危害程度重,采用进口新药骠马进行适期防治,防效达90%以上,解决了稻茬麦田化学除草效果差的技术难题。总之,通过各单项技术的试验与组装应用,使稻茬麦栽培技术整体上了新水平,大面积的稻茬麦亩产达到400公斤以上,实现了低产向中产的跨越。稻麦耕亩单产过吨的高产田块。90年代中后期,麦稻轮作耕亩单产过吨的田块开始出现,面积渐次扩大,到1999年面积已达20万亩以上。

(二)玉米品种更新与栽培技术演进

1、玉米品种的更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建国初期主要种植“小粒红”、“大粒红”等农家品种;1965年引进推广“双跃3号”、“双跃150”、“罗马尼亚双交种”等;1973年玉米良种推广由双交种向三交种和单交种演变,先后引进“烟36号”、“群单105”、“泰单75”;1975年引进“丹玉6号”、“鲁原单4号”、“聊玉5号”;1983年引进推广“烟单14”、“掖单2号”、“丹玉13”、“掖单4号”;90年代中期引进推广“掖单13号”。随着玉米育种科技的发展,大批高产品种不断涌现,玉米品种更新换代的周期明显缩短。1997年开始引进推广“鲁单50”、“登海一号”、“掖单22”、“农大108”。目前这些品种已渐成为本县玉米主栽品种。

2、玉米栽培技术演进 玉米有春夏之分。春种秋收为春玉米,生育期115~120天;夏种秋收为夏玉米,生育期为95~105天。

1955年前,县内玉米面积很少,且皆为春玉米。一般为冬耕、春耙、木犁开沟,施农家肥1000公斤左右做基肥,点播或人工穴播。

1955年,为提高复种指数,始种夏玉米3808亩,后面积逐年扩大,至20世纪80年代末,春玉米已基本不再种植。

夏玉米播种方法有二:一是麦收前套种;二是麦收后抢墒灭茬或不灭茬直接穴播。一般不施基肥,生长前期中耕2—3次,追肥1—2次。

玉米栽培技术,随良种推广变动较大。20世纪50年代主要种植农家品种,播种期亦由清明左右改为谷雨前后,并推广合理密植,密度由每亩1500株以下增至3000株左右,生长前期改任其生长为增施土杂肥并中耕2—3遍。此间,6%六六六灌耳防治玉米螟和人工辅助授粉等新技术亦开始应用。

60年代,主要推广夏玉米营养钵育苗和玉米—大豆、玉米—地瓜等间作套种。施肥以基肥、土杂肥为主,搞“三结合”,即铺施与集中施相结合,底肥与追肥相结合,土肥与化肥相结合。

70年代引进杂交种后,栽培技术取麦前套种、麦后抢种等措施,配以科学追肥、合理密植、防治病虫害,套种面积逐年扩大,至1980年前后,已基本取代传统玉米栽培技术。杂交玉米密度一般2000株/亩,在小麦收获前20天左右,在畦埂上套1—2行玉米,麦收后再种4—6行大豆,可增产玉米40公斤左右,又可早腾茬口。生长期间追肥2次,亩施碳酸氢铵30~40公斤或尿素10—20公斤,亦可追施复合肥或其它化肥。取穴追覆土。

1982年后,随土地承包责任制实行和“掖单2号”等高产杂交种推广,夏直播又逐渐取代套种,且施肥量,特别是化肥施用量猛增,追肥一般亩用碳酸氢铵达75公斤左右,中耕次数亦增加为3—4次。其它管理措施日趋精细。进入90年代后,玉米配方施肥和分期追肥技术进一步发展。1999年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一次土壤养分化验普查,对各种不同产量水平的玉米田块制定了“增施氮肥、重施磷钾肥、补施锌肥,实行三攻(攻杆、攻穗、攻粒)”的总体施肥方案,并拟制了配方施肥处方单400多份。另外,化学除草技术也于90年代初开始推广应用。

(三)水稻品种更新与栽培技术演进

1、水稻品种更新 1949年前后多种植旱稻和“水红芒”、“脱壳白”等农家品种;1958年推广“银坊”、“桂花球”、“黄壳早”、“青森5号”等;1964年引进推广“中农4号”、“农垦39”、“农垦40”、“农垦57”及籼稻品种“矮脚南特”;1970年引进推广“桂花黄”、“东方红”、“南粳15”;1972年引进推广“船桂4号”、“红旗16号”;1981年引进“京引119”、“京引153”;1991年引进推广“临稻4号”、“临稻5号”;1995年后开始引进推广“镇稻88”、“豫粳6号”、“早丰9号”。

2、稻作技术演进 郯城县稻作历史悠久,但水稻种植取代旱稻却始自1958年后,当时为春播,育秧方式为“泥育秧”,秧田播量大,亩用种量100~150公斤,插秧密度亦较大,亩植3.5~4万穴,每穴7~9株,1959年试种双季稻,总计亩产557公斤,其中早稻315公斤,晚稻242公斤,因生产水平限制,未及推开。

1964年后大面积推广夏水稻,春稻面积逐年减少,至1980年已很少种植。夏初育秧时间推迟到4月20日前后,并以“通气育秧”法替代“泥育秧”,同时注意稀落谷,培育壮苗。为防秧田稗草滋 生危害,1964年始本县推广敌稗化学除草,在稗草长至一、二片叶时将田水排干,选晴天待露水干后亩用20%敌稗乳油1公斤兑水25公斤均匀喷雾,2~3天后再灌深水淹没,效果良好。

夏稻插秧密度仍很大,一般亩植4万穴,每穴6~8株。

1980年后,水稻育秧重点推广旱育秧技术,并示范塑料大棚两段育秧。田间管理侧重施好“三肥”即返青肥、分蘖肥和穗肥。

进入90年代后旱育秧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普及,推广度已达到水稻种植面积的50%以上。

1995年,本县稻作工作者引进示范的水稻“三高一稳”栽培法,在各稻区得到推广应用。这项技术成果曾于1995年获临沂市星火计划一等奖,1996年获山东省星火计划三等奖。

在水稻简化、省工和高效级农艺栽培方面,1992年引进并推广了水稻抛秧栽培法,该项技术主要采用软盘旱育抛秧,不用人工弯腰插秧,可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效。1999年水稻抛秧技术在归昌乡仍有较大推广面积。

在水稻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方面,稻作科技工作者还试验示范了叶龄指标促控技术,群体质量优化控制技术等国内新技术新成果,并逐步在全县应用推广。

(四)地瓜品种更新与栽培技术演进

1、地瓜品种更新 1953年引进“胜利百号”取代农家品种,从此进入了“胜利百号”期,延续时间长达二十余年。1976年引进“莒薯1号”、“莒薯2号”,开始进入莒薯时期。1980年引进“徐薯18”,进入了徐薯时期,1995年开始进入地瓜脱毒苗应用阶段。

2、地瓜栽培技术演进 建国初,本县地瓜多为春地瓜,品种及栽培技术亦多沿旧制。20世纪50年代,先取室内火炕育苗,又取室外火炕育苗。其炕有悬炉水炕、回龙火炕和畜粪温床等,以回龙火炕为好。春地瓜亩施土肥1500—2500斤,多为集中撒施。栽种春地瓜为育苗扦插,夏地瓜则多截取春地瓜蔓头以便扦插,并改过去下雨即栽的习惯为浇水压苗移栽。

60年代推广室外冷床育苗,取稀排种、平放瓜方法,在中温、恒温条件下育秧。其栽培,岭地为小垄密植,垄距1.9尺,墩距5寸,亩植6000墩左右;湖地取高垄双墩,垄距2.5尺,墩距4寸,亩栽亦6000墩左右。春地瓜谷雨至立夏为栽种期,夏地瓜则小满之后愈早愈好。

70年代推广合理密植,春地瓜行距2—2.5尺,亩栽3000株左右;夏地瓜行距1.8—2尺,亩栽3500—4000株。80年代,本县地瓜栽培技术基本如旧。到了90年代末,地瓜面积大幅度调减,栽培技术方面除有增施钾肥和采用化学除草之外,其余多沿袭旧制。

(五)大豆品种更新与栽培技术演进

1、大豆品种更新 1949~1957年,以地方品种“兰花糙”、“平顶黄”、“红花糙”、“爬蔓青”为主,黑豆所占比重较大;1965年引进“齐黄一号”、“粉青豆”;1972年引进“南阳春”、“向阳一号”;1980年引进“文丰7号”、“鲁豆2号”;1990年引进“鲁豆4号”。

2、大豆栽培技术演进 本县大豆有春播 夏播两种。春播大豆待耕地后耩播,夏播大豆一般麦收后不待耕地即行点播或条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多为春播纯作且只有中耕除草简单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夏播面积逐年增加并行套播、除草等技术管理。

1954年,始行带水种豆,即遇干旱,先开浅沟,再顺沟溜水,溜种覆土。该年试种780亩,增产大豆15000多公斤。同年,始用六六六粉防治蚜虫、豆虫等。

1960年后推广间作套种,其方法为2行玉米间作2—4行大豆,管理上侧重于中耕除草和防治早虫害。至70年代,大豆栽培曾一度改不耕地为耕地,不施肥为施肥,不打心为打心,具有一定增产作用。1987年开始推广大豆化学除草,应用激素控制旺长的化控技术在90年代也得到大面积推广。

第二节 经济作物

从建国初期到1972年,县内经济作物面积较少,仅在4—10万亩之间。1973年达12.52万亩,占当时耕地面积的11.75%。1980年以后经逐渐调整加大,比重曾增到20%左右。上升趋势维持时间很短便又回落,到1989年种植面积仅11万亩。进入90年代,随着本县农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重视了蔬菜产业化的发展,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逐年上升。1995年达到26.21万亩,占当年耕地面积的25%,1998年近27万亩。

经济作物中就其面积、产量和产值而言,1980年以前以棉花为主,1980年到1989年以花生为主,1990年以后逐渐以蔬菜替代以上两种。蔬菜面积占当年经济作物面积比重,1990年为45.9%,1996年为53.6%,1997年为55.7%,1998年超过60%。

蔬菜 县境内平川沃野,水源、光照充足,最适宜种植蔬菜。1990年以前,蔬菜品种单一且种植分散,多属自给,少量兼顾调节市场。经营方式多为农村自留地或粮菜间作,纯商品蔬菜基地少。1981年全县蔬菜3.22万亩,其中商品菜基地1300余亩;1987年4.69万亩,商品菜基地近2000亩;1989年蔬菜种植虽突破5万亩,但商品菜基地也不足3000亩。进入90年代,县委、县政府为发展创汇蔬菜、特色蔬菜,建设商品蔬菜基地,认真调整了种植业结构。1990年全县蔬菜7.28万亩,商品菜基地达5000亩;1995年10.48万亩,商品菜基地达2万亩;1996年12.21万亩,商品菜基地超过3.5万亩,1997年14.65万亩,商品蔬菜基地超过5万亩。到1999年,基本稳定在1997年的水平上。

蔬菜品种的结构布局,1990年以前县内蔬菜以大白菜、萝卜产量最大,以生姜、大蒜、辣椒、大葱“四大 辣”最具特点。生姜本县种植历史悠久,面积在5000亩左右,主要集中在马头、十里等乡镇。大蒜主要分布于褚墩、杨集、归昌等乡镇,1981年种植面积1.5万亩。辣椒主要分布在杨集、花园等乡镇,1981年种植面积0.6万亩,产干椒200万公斤,大葱商品基地主要在重坊、高峰头等乡镇,年种植万亩左右。

1990年以后,原有品种的种植面积逐年缩小,或基本维持在原有水平上。冬暖式温室大棚栽培技术的引进,大小弓棚保护地栽培的推广应用,以及从国外引入创汇蔬菜品种,蔬菜种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与此同时,反季节蔬菜品种试验示范推广,给蔬菜生产带来勃勃生机。大棚保护地栽培主要集中在红花、李庄、褚墩、胜利等乡镇,主要品种有黄瓜、西红柿、辣椒等。1993年全县保护地栽培面积已超过万亩,产量35000多吨,商品率95%。1997年达2万亩。其中黄瓜6000亩,集中于褚墩、胜利等乡镇,产量2万吨;西红柿集中在红花、店子等乡镇,面积1万多亩,总产3万吨。

创汇蔬菜品种以近年来从日本引进的千理想大根(长白萝卜)、牛蒡为主。千理想大根主要集中在港上、十里、胜利、马头等乡镇,1996年面积2.25万亩,总产7.32万吨。牛蒡集中种植在胜利、港上等乡镇,1999年面积1.52万亩,总产4.47万亩,商品率95%。

反季节蔬菜品种以夏阳白和秋莴苣为主。夏阳白主要集中在红花、店子、港上等乡镇,1996年面积5000亩,总产1万多吨。秋莴苣集中在重坊、港上等乡镇,1998年面积7000亩,总产2万多吨。

商品蔬菜基地的建设,使蔬菜种植更具专业化,产品更加商品化,比1990年以前有着长足的发展。

瓜类 本县瓜类生产主要以西瓜、甜瓜为主,建国初期至80年代末,面积一直在万亩左右。主要是零星种植,属自给生产。1989年面积0.93万亩,总产3万吨。1990年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新技术的引进,瓜类种植面积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且由自给生产向调节市场方向转变。1995年全县瓜类种植面积1.83万亩,总产达4.7万吨。品种上引进国外优良品种,西瓜主要以金钟冠龙、新红宝为主,分布于李庄、庙山、红花、大尚庄等乡镇;甜瓜以进口洋香瓜(厚皮甜瓜)替代当地品种,分布于港上、十里等乡镇。商品率达83%。

花生 主要分布在沿山丘陵地和沂沭河两岸沙土地。1949年全县6.1万亩,占当年经济作物面积65%,亩产102公斤,总产6250吨。1957年面积9.95万亩,亩产61公斤。自此以后,种植面积逐年下降。

1995年花生面积有所回升,达10.12万亩,单产302公斤,总产3.05万吨。后由于蔬菜面积的扩大,沂沭河两岸沙土地逐渐被蔬菜基地占用,花生面积又有回落。1996年6.44万亩,单产295公斤,总产1. 9万吨。1995年花生的面积、单产和总产为本县最高水平。

花生的栽培管理,建国初期沿用旧制,1954年开始整地施肥,选种密植。时平原地植7500墩左右,每墩3—5粒;岭地则加密到8000墩以上,并推广划锄、追肥浇水和培土保墒等新技术。1960年后推广起垄种植模式,亩留苗减至5000—6000墩,并以“六六六”防治虫害。70年代推广浸种催芽。80年代推广“海花1号”等高产新品种,同时引进地膜覆盖技术。90年代地膜覆盖花生的面积已占到春播面积的100%,推广“鲁花9号”、“鲁花11号”等高产新品种。起双垄种植,垄距60厘米,双行行距20厘米,亩植7000—8000墩,并以辛硫磷、辛拌磷等低残留农药代替“六六六”防治地下害虫。以乙草胺防除杂草,生育后期采用化控技术,用B9多效唑控制增长。与此同时,化学肥料的合理配方施用已全部推广开来,由原来的氮、磷肥转变为以磷、钾为主,氮肥次之并辅以微肥的施肥模式,收效甚为显著。

棉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棉花的种植面积有一个很明显的上升继而回落的趋势,其转折点是1977年。1949年1.5万亩,1966年2.15万亩,1973年5.87万亩,1977年10.19万亩,1979年5.5万亩,1989年4. 07万亩,1993年3. 09万亩,1998年不足3万亩。

1949年单产皮棉17公斤。1963年仅为1. 5公斤。1980年调整布局,集中在郯北种植,并推广“鲁棉一号”良种和改进栽培模式,产量有所提高,单产皮棉37公斤。1990年以后,随着农业新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采用地膜覆盖技术,推广“苏棉五号”及“抗早棉”等新品种,产量大幅度提高。1991年单产51公斤,1995年、1996年单产60公斤。

就栽培方式而言,五十年代,重点推广密植和早播。平原地由每亩千株增为4000—5000株,山岭地由1200株左右增至6000株以上,播期由4月下旬至5月上旬提前到4月上旬,同时改过去不整枝为打顶心,剪空枝等。60年代,改穴播干种为开沟、浇水、点种、施农药、覆土起背“五合一”播种法,做到播种全苗。同时注重氮磷钾配方施肥,获得早发、稳长的良好效果。70年代到80年代,推广营养钵加盖塑料薄膜育苗技术,提早播期利于麦棉套种。并推广化控技术使用助壮素,抑制棉苗陡长。90年代,更加完善配方施肥技术,并推广瓜套棉、菜套棉等新技术,产值增加,效益显著。

黄草、油菜 黄草为本县特产。主要用制作工艺品,供外贸出口。主要分布于马头、重坊、港上等乡镇。1981年种植3486亩,总产62.5万公斤,为最好丰产之年。后种植面积逐渐缩小,现已很少种植。

油菜属本县新引作物,与小麦套作。实行计划经济时为增加经济收入,促进粮食生产,开辟食油来源,曾大力推广。1976年面积600亩,1978年2万亩,产油菜籽67万公斤,1981年0.44万亩,单产75公斤。之后,种植面积下降。1987年仅200亩。1989年不足100亩。

第四章 耕作制度

第一节 耕作熟制

一、耕作制度调整

第一次调整自1957年开始,地瓜等夏粮面积增加,大豆、高梁等粮食作物及花生、棉花等经济作物减少。这次调整使小麦—夏地瓜为主的一年两熟增加,二年三熟面积减少。小麦—地瓜一年两熟,地瓜生育期长,热量不足,产量不高;而晚播小麦,又造成小麦积温不够,难能持续增长。调整后除个别年份外,小麦单产均低于1956年水平,全年粮食单产亦呈逐年下降趋势。

第二次调整自1964年始,以涝洼地区发展水稻为内容。调整后水稻面积出现两次高峰,即1966年的30.67万亩和1971年的33.05万亩,与此同时,地瓜面积下降至30万亩左右,大豆面积减至不足20万亩。夏粮面积亦由65万亩以上降至60万亩左右,经济作物面积略有增加。这次调整主要成效是改变涝洼地区低产面貌,对促进本县粮食增产起到重大作用。

第三次调整自1976年始,以发展夏玉米和经济作物为内容,调整后夏玉米面积逐年增加,由1975年的8.46万亩增至1989年的45.32万亩,同时,水稻、地瓜、大豆面积下降;夏粮面积增加,稳定在占耕地60%以上;经济作物亦增加到占耕地20%左右。与此,相应的耕作熟制改革,一是粮田复种指数提高;二是为适应夏玉米生产,间套面积大幅度增加,秋播时小麦与绿肥或油菜间作。夏播时玉米与大豆或绿豆等间作,形成小麦、玉米、大豆——绿肥(油菜)间套的“三粮肥(油)”种植制度,本次调整,重点在平原水浇地区,扩大夏玉米,发展小麦—玉米两熟制。同时北部、东部贫水区发展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调整后,作物生态环境获得改善,产量持续增长。

第四次调整从1989年开始。这次调整的内容如下:

第一,逐步调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比重;经济作物(含菜瓜类)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比重逐步提高,其中菜瓜类经济作物面积所占比重提高幅度较大。(见附表一)

第二,粮食作物内部结构调整,总的趋势是细粮作物比重增加,粗杂粮作物比重减少,在粮田面积锐减的情况下,稳定小麦面积,调减玉米、大豆及地瓜面积,增加水稻面积。(见附表二)

二、复种指数的变动

从1957年开始,由于耕制改革,扩大小麦—夏地瓜为主的一年两熟制,压缩二年三熟制,复种指数,从1957年的161%增加到1960年的170%。但由于小麦—夏地瓜一年两熟,积温不足,不利于小麦创高产,从1964年开始在涝洼区推广稻麦两熟制,地瓜面积减少,复种指数随之下降至1966年的155%左右。进入第三次耕制调整期,因经济作物面积增加,粮田面积减少,为保证粮食播种面积,粮田复种指数提高,至1989年已达189.3%,比农作物总播(耕地)复种指数高17.2个百分点。进入90年代后,耕地复种指数一直在170%上下波动,基本保持稳定。粮田复种指数呈稳中有升的态势,但上升幅度微弱,且在上升过程中有波动现象。粮田复种指数平均比耕地复种指数高出20个百分点左右。

(见附表农业志一)

第二节 间作 轮作 套作

20世纪50年代本县种植制度主要是二年三熟制,主要的轮作方式有:春花生—小麦—夏地瓜(或夏大豆)、春高梁—小麦—夏大豆、谷子—小麦—夏地瓜(或大豆)、春地瓜—小麦—夏大豆、春玉米—小麦—夏大豆等。60年代,小麦—夏地瓜年内轮作一年两熟,面积扩大,玉米—大豆、玉米—地瓜间作套种模式大面积推广。60年代后期开始实行稻麦轮作。70年代开始实行小麦玉米套种,秋播时小麦与绿肥或油菜间作。进入80年代后,开始采用棉花与西瓜、小麦与西瓜、小麦与棉花、小麦与花生等以二熟制为主的间作套种技术,以求在稳定粮食面积的条件下发展经济作物。但模式还较为单一,且在粮经多元复合型多熟模式、高收益型多熟模式的应用方面,还比较滞后,不能适应“三高”农业发展要求。进入90年代以来,对原有的间套轮作模式加以调整改进,随着新技术、新品种的广泛应用,间套复种模式在多元化、高效化方面,发展较快,体现了现代型多熟制的特色与发展趋势。这些新型的间套复种模式,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保证了粮食供给;另一方面,由于粮食产量稳中有升,缓和了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争地的矛盾,利于进行作物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多种经营与加工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与就业率。

90年代推广应用的部分间套复种模式如下:

1、水稻—西瓜,轮作

麦稻轮作是本县稻区的主要复种模式,能够实现麦稻双高产,但纯收益较低。采用稻瓜轮作,纯收益可比麦稻轮作增加一倍以上。

2、小麦、姜、西瓜、黄瓜,四种两收

这种模式能够保证在小麦不减产的条件下,实现麦姜瓜丰产丰收,可比单种小麦亩增纯收入1000元以上。

3、小麦、西瓜、棉花,三种三收

该模式是本县棉区高效模式,与纯作棉花相比,能够保持在棉花不减产的情况下,亩增纯收入500元左右。但要注意禁用剧毒农药,以免污染西瓜造成公害。

4、西瓜、花生、秋菜、越冬菜 ,四种四收

该模式以西瓜为主体作物,间种花生,套种蔬菜,可充分利用土地和光热等气候资源,经济效益比较可观,可比单作西瓜或花生亩增纯收入800元以上。

5、毛豆、白萝卜、菠菜,三种三收

该种立体模式生产的毛豆、白萝卜,可用于出口创汇,是重要的高效种植模式之一,亩纯收入可达2000元左右。

6、小麦、菠菜、西瓜、夏玉米、大白菜,五种五收

这是一种在精种条件下应用的粮瓜菜多种多收高效模式,可比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增加收益1000元左右。

上述的部分模式能够保证在稳定粮食产量的情况下,通过间作套种,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复种指数,提高经济效益。

第五章 种子

第一节 传统品种与引进推广品种

小麦 解放前后,生产上使用的农家品种有“大白麦”、“鱼鳞糙”、“金包银”等。“大白麦”又称“气死雾”,白壳、抗锈、生育期200天左右,株高95—105厘米,千粒重27克左右,半硬质,但茎秆较软不抗倒伏。“鱼鳞糙”又称“红麦”、“火麦”、“红气死雾”、“柴秆鱼鳞糙”,茎秆紫色,颖壳红色,无茸毛,株高100—110厘米,千粒重25克左右,生育期205—210天,一般亩产60公斤左右。

1950年,本县开始引进抗倒伏品种“徐州438”。到1952年,全县播种徐州438有8万亩,1954年达37万亩,占当年小麦播种面积65%以上,地方品种大白麦等渐被淘汰。

1956年,从陕西引进“碧玛1号”、“碧玛4号”两品种。1958年碧玛1号推广种植面积35万亩,比徐州438增产27%,比当地产红麦增产28.4%,成为本县小麦当家品种,普及全县,为本县小麦第一次更新的品种。

1961年,引进“石家庄407”、“北京8号”、“跃进8号”等品种,到1964年,以上品种播种面积达全县小麦面积80%左右,此为本县小麦第二次更新的品种。

1971年,引进“济南2号”、“济南9号”、“徐州8号”等品种。北京8号因退化不抗黑粉病而淘汰。济南2号品种亦因混杂严重,失去抗锈病、抗倒伏能力,渐为新引之“泰山1号”、“泰山5号”所取代,到1976年,泰山号播种面积达25万亩。1978年达40万亩,该年小麦单产123公斤,比1971年增产56.33%,此为本县小麦品种第三次更新。

1979年,由于生产水平提高,适宜高肥水的“济南13号”、“冀麦10号”、“百泉40”,适合中肥水的“山农辐63”、“高38”以及耐瘠抗旱品种“昌乐5号”、“寨选1号”、“山农587”、“莒农4号”等得到大面积推广,基本做到了因地制宜,合理搭配。到1982年,上述品种已取代旧有品种,全县小麦单产达188公斤,比1978年增产51.82%,本县小麦品种完成第四次更新。

1983年后,开始推广“鲁麦1号”、“鲁麦3号”、“鲁麦5号”,到1987年,“鲁麦1号”等品种县内已基本普及,实现了本县小麦品种的第五次更新。该年全县小麦单产289公斤,比1982年增产54.13%。

1991年后,“鲁麦14号”、“鲁麦15号”、“鲁麦18号”、“鲁麦21号”、“鲁麦22号”“济南16号”等品种相继推广应用,并很快取代了“鲁麦1号”上升为当家品种,“鲁麦15号”是其中的佼佼者。至1995年,鲁麦15号播种面积达32.5万亩,占全县总播面积的46.4%,1997年达到高峰,鲁麦15号播种面积占总播面积的57.41%,该年全县小麦单产首次突破400公斤,达401公斤,比1987年增产38.75%以上。

此后,根据市场需要,粮食进行结构性调查,“济南17号”、“PH89—201”、“PH85—16”等一批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高产优质专用小麦品种逐渐成为新一轮品种更新、更换的主角。

玉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建国初,县内种植皆为农家品种,有“小粒红”、“大粒红”、“白玉米”等。小粒红棵矮杆细,粒小穗短,成熟早,品质好,但产量低。白玉米籽粒半糯性,质地良好,但产量亦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本县玉米播种面积很小,1949年仅6.3万亩。1952年,在县苗圃、农场等处繁育“金皇后”玉米686亩,增产效果显著,后逐步推广。至1956年,“金皇后”播种面积已有6万余亩,占玉米总播面积的50%以上,成为本县1960年前后玉米主要品种。

1965年前后,本县引进“双跃3号”、“双跃150”、“罗马尼亚双交种”等。因稳产高产作用明显,很快为农民接受,到1970年前后,已取代“金皇后”等品种成为县内当家品种。

1973年后,玉米良种推广由双交种向三交种和单交种演变。本县先后引进的有“烟36号”、“群单105”、“泰单75”等。1975年后又引进适应性强、抗叶斑病,增产潜力大的“丹玉6号”和高产早熟的“鲁原单4号”、“聊玉5号”等。基本上做到多品种因地制宜,合理搭配。1978年全县种植玉米14.44万亩,单产238公斤,比1965年增长94.9%,比1973年增长21.43%。

随着玉米单产提高,本县玉米播种面积不断扩大,并由1973年前的春播为主改为夏播为主。到1983年,玉米总播面积已达到36.63万亩,比1973年增长5.95倍,单产317公斤,比1973年增长61.73%。同时,引进的抗病力强,增产潜力大的“烟单14”、“掖单2号”、“丹玉13”等品种迅速推开,到1986年已为本县主要玉米品种。至1989年,全县种植玉米45.32万亩,为1949年的7.11倍,单产356公斤,为4.07倍;总产16141万公斤,为28.95倍。

90年代中期,玉米品种仍以“掖单2号”、“掖单4号”、“掖单13号”、“丹玉13号”、“烟单14号”等生育期较短,适于小麦、玉米两作的品种为主,面积始终保持在40万亩左右,单产在350公斤左右。

1997年以后,由于 水稻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玉米面积逐年下降,1997年为37.63万亩,1998年为29.37万亩,1999年仅为24万亩。在品种更换方面,“鲁单50号”、“登海1号”、“掖单22号”、“农大108”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品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渐有取代掖单2号之势。1999年全县玉米单产达到397公斤,比1989年单产增长11.52%,面积减少21.32万亩,减少47%以上。

水稻 本县种植稻谷历史悠久,据《乾隆·郯城县志》载,清朝初年即有种植,但多系旱稻,且种植面积不大。直至建国初,基本情况未变。

1949年统计,本县有稻谷3. 01万亩,仍多系旱稻。农家品种有“脱壳白”、“水红芒”、“糯稻”等,品种少,且产量低。

1958年,本县开始进行稻改,试图扩大水稻面积,同时引进一批高产优质新品种如“银坊”、“桂花球”、“黄壳早”“青森5号”、“水源300粒”等,但因水利工程等生产条件不配套,效果不理想。至1963年,全县稻谷面积仅3.58万亩,比1949年仅增长18.94%;单产92公斤,比1949年增长11.52%。

自1964年始,本县进行第二次作物布局调整,重在涝洼地区发展水稻。当年,水稻面积猛增到19.76万亩,同时引进“中农4号”、“农垦39”、“农垦40”以及籼稻品种“矮脚南特”等。通过种植筛选,籼稻品种全部淘汰,而适应性强,米质优良的粳稻“农垦39”、“农垦40”、“农垦57”等被推开。到1966年,水稻面积全县已达到30.67万亩,占当年耕地面积的27.38%;品种已全部为第二次引进所更新,单产达155公斤,比1963年增长67.93%;总产4749.5万公斤,同比增长13.46倍。

1970年后,除继续种植“农垦号”品种外,根据生产水平又引进晚熟高产品种“桂花黄”、“东方红”、“南粳15”等。同时又引种杂交水稻品种,但因米质较差等原因未推开。

1977年,引进抗逆性强的高产品种“南粳15”、“船桂4号”、“红旗16”等,其中“南粳15”因显著增产,次年即成为县内主要品种。

1981年,根据本县稻麦两熟增加的特点,又引进“京引119”、“京引153”等京引号系列品种,并很快成为县内主要品种。到1988年,本县第四次引进更新完成。当年,全县水稻单产394公斤,比1979年增长72.43%,比1949年增长3.78倍。

1991年后,引进的“临稻四号”、“临稻五号”等品种因其增产潜力大,米质较优而迅速成为“京引119”的取代品种。1996年,“临稻四号”种植面积达到20.7万亩,占总播面积的80. 79%,该年全县水稻单产突破500公斤,达505公斤,比1988年增长28.17%。

此后,“镇稻88”、“豫粳6号”、“早丰9号”等中晚熟,高产,抗倒品种引入,面积迅速扩大,至1999年,以上三品种播种面积合计达20万亩,占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的58.31%,比临稻四号高出19个百分点,基本完成水稻品种的第六次更新。1999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达34.3万亩,单产达553公斤,比1996年增加8.68万亩,增长33.88%,单产比1996年增长9.5%。

地瓜 据《乾隆·郯城县志》载,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前,本县已有种植。但直至建国,不仅面积小,且品种单调,只有一农家品种“白洋站”传之于后。

1953年,引种“胜利百号”,当年种植约5万亩。1953年至1985年,本县地瓜品种更新可划分“胜利百号”、“莒薯”、“徐薯”三个时期。

1953—1975年为“胜利百号”推广并取代农家品种时期。此间,虽曾引进推广过“华北553”、“华北117”等几个品种,并且在60年代中期还曾达到过相当大的面积,但因适应性及瓜干质量均不及胜利百号,故未居主导。

1976—1980年为莒薯时期。此间,胜利百号在推行20多年后,产量显著下降,黑斑病害严重。1970年后引进的“莒薯2号”、“徐州18”、“济薯2号”、“莒薯1号”等遂占居主导。特别是莒薯号品种增产显著,遂为当家品种。

1981—1985年为徐薯时期。1980年后,地瓜烂根病,线虫病蔓延全县,严重威胁地瓜生产,而1979年引进的徐州号大显身手,尤以“徐州18”抗病性能最佳,1981年后大力推广后,有效控制了地瓜病害。该年度“徐州18”栽培8万亩,占当年全县地瓜面积46.16%,次年即达50%以上,并配以部分抗病莒薯号品种,完成了本县第二次地瓜换代。1985年,全县地瓜单产362公斤,比1980年增长80. 55%,比1949年增长2.28倍。

此后,地瓜种植面积逐步萎缩,品种仍以“徐薯18”为主。至1995年,引进高产抗病的脱毒种薯,单产有了大幅度提高。1999年,徐薯18号脱毒种薯已占有较大比例,全县地瓜种值面积为3.8万亩,是1981年种植面积的21.9%,全县地瓜单产达487公斤,比1981年单产增长142.9%。

大豆 为本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历史悠久,品种类别繁多。1949—1957年间,全县大豆总播面积均在40万亩以上,为仅次于小麦的第二位粮食作物。当时主要品种均为地方品种,有“兰花糙”、“平顶黄”、“红花糙”、“爬蔓青”、“大青豆”、“小黄粒”等几十种之多,其中以墨豆面积最大,在苏鲁豫皖诸省享有盛名。

1958年后,随着耕作制度的变革,大豆种植逐年下降,品种演变上,1965年后先后引进推广了齐黄一号、粉青豆等。1972年推广了南阳春、向阳1号等品种,但几十年来,亩产始终徘徊在50公斤左右。1980年后,随着“文丰7号”、“鲁豆2号”、“鲁豆4号”的推广,大豆单产有所提高,至1989年,单产达到116公斤,比1979年增长129.7%。但种植面积急剧下降,1989年全县大豆播种面积仅存8.85万亩,仅占1949年大豆播种面积的22.1%左右。

1990年以后,春播大豆和纯作大豆种植面积逐渐萎缩,夏作大豆和间作、套作面积扩大,鲁豆4号成为当家品种。全县大豆种植面积始终徘徊在5万亩左右,单产在100—150公斤左右,面积、单产一直未有大的突破。

高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为本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1949年,全县播种面积23.31万亩,面积次于小麦、大豆,排第三位,品种均为地方品种,有“大红袍”、“黄柳子”、“紫柳子”、“竹竿青”、“黄罗伞”等。

1960年,始引进“多穗高粱”、“北京2004”;1964年推广“大萼黄”;1966—1968年推广杂交高粱“遗杂5号”、“遗杂7号”等,同时推广部分矮高粱、多穗高粱品种,但均因成熟晚、粮质差、用途少而未推开。1980年后复种植地方品种,杂交高粱基本绝迹。至今,地方品种仍居主位,但面积仅有0.1—0.2万亩。

谷子 1949年全县播种7.9万亩,单产89公斤。主要品种均为农家品种,有“紫苗子”、“齐头葱”、“二伏糙”、“齐白头”、“猪尾糙”、“靠山黄”等。齐头黄,杆细小、穗紧凑、米黄味香,质地优良,亩产200—250公斤,在县内广有种植;齐白头、穗型松散,株型较高,米质次于“齐黄头”,产量相仿,种植面积亦较大。

谷子品种虽多,更新换代却甚为缓慢,一直未形成理想当家品种。1965年以前种植品种皆为地方品种,1966年开始推广“平阳谷”,1978年又引进“鲁谷3号”(即“7025”),最多时推广万亩左右。80年代后,全县谷子播种面积锐减,现已基本绝迹。

棉花 本县棉花种植历史悠久,品种更换频繁,面积、产量不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主要品种有“脱力司”(“脱字棉”)、“金字棉”、“斯字棉”、“德字棉”等,谓之“洋棉”。亦有不少地方品种“土棉”、“本地棉”,但不及“洋棉”盛行。

建国初种植“斯字五爱”(5A)、“斯字二比”

(2B)、“岱字棉15”等。1960年后推广“高密933”、“徐州209”、70年代末又引进“鲁棉1号”、“中棉10号”。1981年推广“中棉10号”、“鲁棉1号”品种10万亩,1982年达12.08万亩,为本县植棉最高纪录,同时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全面品种换代。该年棉花单产40公斤,比1949年增长105.13%;总产483万公斤,增长达17.58倍;面积增加为7.05倍。

1984年后,棉田面积骤减。至1986年,全县仅植棉1.6万亩。此间,虽亦曾推广过“鲁棉2号”、“鲁棉6号”等品种,并且于1989年将棉田面积增加到4.07万亩,1995年达5.61万亩,但终因产量、价格、效益等原因,面积终未达到1982年水平。

品种演变上,1995年以后,“苏棉2号”、“苏棉5号”、“苏棉8号”、“泗棉3号”逐渐取代鲁棉6号而成为当家品种,其中苏棉5号占有主导地位。1998年,苏棉五号播种面积达到1.52万亩,占全县棉花播种面积的40%以上,该年全县棉花单产51公斤,比1982年单产增长27.5%,面积仅占1982年的32.28%。

花生 为本县传统和主要农作物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广为种植。建国初面积在6—10万亩之间,其主要品种为农家种“半站秧”,俗称“小果子”。该品种颗粒皆小,为多粒型,连续开花习性,荚果串珠形,种皮紫红色,生育期120天左右,属早熟种,抗旱耐涝性一般,高感叶斑病,一般亩产100公斤左右,易种较稳产。

1960年后始推广“伏花生”;1970年后推广“临花1号”、“临花17”等高肥水大花生,同时推广早熟优质抗旱耐瘠品种“白沙1016”,至70年代末替代“伏花生”和“半站秧”而完成县内首次品种更新。

1980年后,引进推广“徐州1号”、“反修1号”、“徐州68”、“徐花37”等。1982年后推广“海花1号”等品种,向早熟、抗病、高产、夏播四个方向发展。至1989年,全县总播花生4.72万亩,比1949年减少22.62%;单产113公斤,增加10.24%。

1990年后,随着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79266”、“鲁花9号”、“鲁花11号”、“鲁花14号”等一批中早熟、抗病、矮杆、适于密植的高产品种引入本县,逐渐取代海花1号而成为当家品种。由于产量增加,效益提高,种植面积逐渐回升。仍以春播为主,夏播为辅,至1995年全县花生播种面积恢复到10.11万亩,当家品种鲁花9号、鲁花11号播种面积达到5.7万亩。该年花生单产达302公斤,比1989年增长167.26%,为本县花生品种的第三次更新。

杂粮及小油料 此类作物种类繁多,为县内优势和特点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曾广有种植,以农家品种为主,虽产量不高,但对调剂粮色、改善营养结构颇有作用。

建国初,县内杂粮主要有黍子、稷子、绿豆、红豆、红小豆、荠麦、大麦、大豌豆、小豌豆等。种植面积在10万亩左右。1958年后,由于只重产量而强调发展地瓜、玉米等高产作物,致使杂粮面积逐年减少。到1979年,全县杂粮面积仅0.85万亩,单产62公斤,还不及1949年单产水平。1980年后,杂粮面积有所回升。1989年为1.37万亩,单产159公斤。此后,杂粮面积回落,至1998年,杂粮面积仅存0.3万亩,单产达197公斤。

芝麻、蓖麻、葵花子等为县内传统小油料作物,栽培面积不大且零散种植,场前屋后,路边渠旁皆有常见。建国初面积万亩左右,品种皆为农家品种,其后发展犹如杂粮。

另有麻类之红、黄麻以及烤烟等,良种推广如杂粮类似,在县内经济作物中为辅助类作物。

第二节 良种繁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本县良种繁育如同农业生产,由自给性的小农经济,经历半自给的计划经济,逐步走向商品性市场经济,生产水平和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革。

解放前,农民“家家种田,户户留种”,农业生产水平极低。新中国成立不久,党和政府即把推广良种作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建立机构,配置人员,积极发动群众选换良种,充分发掘农家种,指导农户串换调剂。

1958年,国家农业部提出种子工作实行以生产合作社自繁、自选、自留、自用为主,国家调剂为辅的方针,本县开始社社建立良种场,队队建立种子田,并配备种子员,使良种选换、繁育、推广工作不断发展,从而减缓了农家品种的混杂退化速度。

1965年后,随着杂交玉米、杂交水稻、杂交高梁的推广,本县积极贯彻“省提、地繁、县制”(即由省级种子部门提供亲本保纯,地市负责亲本繁殖、县级组织配制杂交种)的良种繁育工作方针,由县政府下达指令性任务,县种子站组织在黄山、胜利、褚墩、泉源等乡镇配制杂交种。同时,在常规作物繁育上,建立了以县良种场为骨干,公社良种场为桥梁,生产队种子田为基础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

1978年后,随着“四化一供”(即种子生产专业化、品种布局区域化,种子质量标准化,种子加工机械化,以县为单位组织统一供种)的开展,我县种子机构逐步健全,种子生产和供种方式逐渐由个体、生产队、大队、公社生产、供种向全县集中成片,统一供种方向转变。

1988年前,由于长期以来种子管理无法可依,管理手段落后,乱生产、滥经营的混乱局面没有得到很好遏制。据1987年统计,全县经营种子的单位和个人达到103家,该年发生大面积假劣种子案件,使全县数万亩玉米不同程度的减产,“四化一供”建设受到冲击。

1988年后,本县依法加大种子管理力度,由县种子公司统揽全县良种生产、调运、供应、管理大权。此后,“四化一供”工作逐步纳入正轨。

1991年,为提高良繁体系建设的水平,解决县种子公司良种自繁基地问题,县良种场由县种子公司接管,改生产商品粮为繁育稻麦原种,正式建立起稳固的株(穗)行圃、原种田。

随着种子供应量的增加,本县种子生产面积不断扩大,基地更为集中。到1993年,本县玉米杂交种生产逐渐由自繁转向外地代繁,小麦、水稻两大作物种子生产按照“1、2、5”工程(指按全县播种面积的万分之一建立株行圃、原种田,千分之二建立一级种子田,百分之五建立二级种子田,全县县乡联合统一供种)的要求,建立起以良种场为龙头,国营农场为骨干,种子专业村和种粮大户为补充的良种繁育体系,开始迈入了种子专业化,商品化生产的道路。

1986年,郯城县被列入“七五”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和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县,对县种子公司进行了大量投资,使仓库、晒场、种子加工机械和办公条件等有了较大的改善。仓容能力达到350万斤,水泥晒场2000平方米,精选机4部,楼房达900平方米,固定资产90万元。1990年以后,又有进一步发展。特别是1991年县良种场交由种子公司接管后,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至1999年,县种子公司有原种生产基地400余亩,水泥晒场4000平方米,仓容700多万斤,精选加工机械12台(套),固定资产达590万元。

在搞好良繁体系建设的同时,还积极建立健全种子质量保证体系,提高种子质量和市场占有率。一是1988年成立种子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二是实行合同定购,预约生产,落实质量目标管理责任制,严防混杂。三是开展种子精选加工、小袋包装,1992年,注册“阳光”商标。1996年,对蔬菜种子加贴激光防伪标签。

良种体系的建设和种子质量的提高,推动了统一供种工作的开展,加快了良种推广应用步伐。据统计,县种子公司1995—1999年良种销售量为5088万斤,是1969—1979年10年销售量的2.3倍,是1980—1990年10年销售量1.71倍(见附2)。1999年,全县良种覆盖率达98.3%以上,良种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份额由1989年前的30%左右提高到40%以上,品种多、乱、杂问题得到很好解决,大田用种纯度由1989年的90%左右,提高到98%以上,有效地杜绝了假劣种子事件的发生。

良繁供种体系建设的突出成绩,得到了省、市、县业务部门的充分肯定(见附三)。

现对良种繁育种子情况分作物简述如下:

1、玉米 杂交种的繁育始于1965年,当时品种系双交种双跃3号。生产方式上采取地区提供亲本,县内计划制种,满足自给。制种基地主要集中于房庄、黄山、泉源等公社,全县面积1000亩左右,单产300斤以上。国家对制种基地实行优惠,由县政府以化肥补欠收,基地村每交售一斤玉米杂交种顶3斤粮食指标。

1968年后,随着全县玉米大田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玉米制种面积逐渐增加,基地扩展到黄山、泉源、房庄、重坊、港上、归义等十多个乡镇,每个乡镇300—500亩单产100—150公斤。杂交组合随本县玉米品种更新而不断变更。

1988年后,为适应耕作制度的变革,玉米杂交制种改过去 春制种为夏制种,基地集中在归义、司家两个乡,全县制种面积常年保持在1500亩左右,单产200—250公斤,杂交组合主要为掖单2号、掖单4号。

1990年后,由于制种产量和隔离区的原因,加之国家取消有关优惠政策,导致地产杂交种种价偏离,县内基地逐步萎缩。到1992年,本县玉米制种基地取消,外地代繁成为主要形式。

2、水稻 1970年后,本县尝试开展籼稻杂交,面积100亩左右,分布在杨集、归昌等公社,但由于籼稻米质较差,价格偏低等原因未及推开。

1978年后,在归昌、高峰头、城关等公社利用“三系”(恢复系、保持系、不育系) 配套重新组织水稻杂交制种,组合主要为汕优6号、南优系列,制种面积200—500亩,单产50—100公斤,所产种子80%以上供应外地。

1983年后,杂交稻制种让位于常规稻繁育。归昌乡陈庄、高峰头镇蒲汪三村,归昌小农场等地成为我县重要的水稻种子生产基地,面积常年保持在1000—1500亩,年产种子40—50万公斤左右,所产种子主要供应本县。

1990年后,为提高种子质量,满足农业生产需要,水稻种子生产基地逐渐向国营农场集中。同时,开始按照“穗行圃——原种田——一级种子田——二级种子田”的技术要求建设系统的“一圃三田”。1992年,系统配套规范标准的“一圃三田”基本建成。县良种场、黄墩农场、赵庄农场等近2000亩耕地相继成为本县稳固的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年产种子75—100万公斤。由于基地面积集中,良繁体系配套,保纯措施得力,避免了品种的混杂退化,提高了种子质量,促进了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

3、小麦 小麦种子生产基地建设类似于水稻常规种子生产。

1985年前,本县小麦种子经营量不大,生产基地点散面少,多数年份依赖于外调。

1986年,为满足农户对小麦种子的需求,减少外调数量,县种子公司在小埠乡西南村建立当家品种鲁麦1号一级种子繁育基地850亩,同时开展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推广,使该村成为高产示范基地和种子生产基地。

1989年后,根据省政府提出的小麦“1、2、5、”工程的要求,本县相继建立株(穗)行圃——原种田——一级种子田——二级种子田,1991年完成体系配套,从此,本县小麦种子生产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1992年后,为避免农户场间机械混杂,种子生产基地由种子专业村逐步移向国营农场,株行圃、原种田全部由县种子公司下属良种场掌握。同时,积极扩大原种田和一级种子田面积,努力压缩二级种子田比例。1995年至1999年,全县以良种场为龙头,国营农场为骨干,种子专业村和种粮大户为补充常年建立“一圃两田”1.10万亩,年产种子400多万公斤,收贮质量达一级以上标准种子375万公斤,从而保证了全县统一供种的需求和小麦用种优良化。

4、其他作物 1968年后,全县推广杂交高梁,同期全县杂交高梁制种面积达100——200亩。1980年后,随杂交高梁种植面积的减少,杂交制种取消。1967年至1978年,鲁南苏北大量发展苕子,作水稻压青和小麦套种,粮肥间、混作改良土壤。全县最大播种面积20余万亩。同期,全县积极搞好苕子品种的保纯去杂,保持苕子品种的良好种性,生产的苕子种除满足本县需要外,还向江苏、四川、湖南、湖北、甘肃等省市提供了大量种子,受到省政府表彰。1990年后,蔬菜作物面积扩大,本县蔬菜制种和提纯复壮工作有所开展。大白菜、日本干理想大根杂交制种常年保持一定的面积,1995年后,县种子公司先后对辣椒、豆角、芸豆、萝卜、大葱等作物的主要品种进行了提纯,并安排自繁基地20—30亩,部分品种实现了自给自足。

郯城县种子公司1999年主要作物良种繁育情况

年度 销售量(公斤)

1969年 1838006

1970年 103090

1971年 837489

1972年 5821295

1973年 810770

1974年 969346

1975年 707894

1976年 1338724

1977年 176806

1978年 580097

1979年 2789051

1980年 763403

1981年 958938

1982年 739503

1983年 1283892

1984年 1848500

1985年 1304350

1986年 476150

1987年 306250

1988年 2910000

1989年 1495000

1990年 3482237

1991年 2269920

1992年 3513447

1993年 3379771

1994年 3108746

1995年 6062711

1996年 3865521

1997年 6265134

1998年 4066342

1999年 5183165

合计 64064778

第六章 田间管理

第一节 施肥

肥料的种类 肥料,按来源分为农家肥和化肥。农家肥为有机肥料,包括人粪尿、畜禽肥、草木灰、沟塘泥、堆沤肥、饼肥、绿肥等。郯城县1990年进行了有机肥资源的调查与研究工作,基本查清了全县有机肥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化学肥料的应用始于1952年。化肥品种的更迭经历了单元素肥、复肥肥、复合肥乃至微肥的过程。化学肥料的品种包括单元素的氮磷钾肥、二元复合肥、三元复合肥、复混肥、全元素肥和微肥等。

1、有机肥类

①人粪尿:一个成年人一年中所排泄的粪尿相当于44斤硫酸铵,13.6斤过磷酸钙,7斤硫酸钾的养分含量。人粪尿养分含量高,是农家肥中的速效肥。郯城县人粪尿资源总量1990年为454508吨。

②畜肥。以猪圈肥为主,占农家肥总量的90%以上。1990年,猪粪尿总量578880吨,用作堆肥的占到10%。牛粪尿127600吨,堆肥用38280吨,沤肥25520吨,圈栏粪38280吨;羊粪尿19710吨,用作堆肥5913吨,沤肥9855吨,其余3942吨,马、驴、骡三种大家畜粪尿151500吨,其中用作堆肥106050吨,用作沤肥30300吨。禽类肥、鸡、鸭、鹅、鸽粪104100吨,用作堆肥62460吨,用于栏圈粪的为31230吨。兔粪19789吨,用作堆肥15831吨。1990年,郯城县粪尿类资源总量1456095吨,每亩耕地平均1.48吨。

③草木灰。群众称作“青灰”,一般作基肥或菜地施用。

④汪塘沟淤泥。郯城县境内河沟纵横,每年结合水利设施的修建,挖出大量沟塘泥,直接施于土壤的占50%,另外部分一般作堆沤肥或护坡等用。这种方式在1978年以前被广泛采用,其后已十分少见。

⑤饼肥。饼肥种类有豆饼、棉籽饼等,总量1. 5万吨左右。除少量的直接施于土壤,大部分作为饲料过腹还田。糟渣类来源以酒厂和啤酒厂为主,总量20000吨,大部分出售给养殖户饲养畜禽。粉渣类以地瓜粉渣为主,总量5000吨,其中一部分用作饲料,大部分出售。

⑥绿肥。1978年以前,郯城县曾大面积种植绿肥,夏绿肥以田菁、绿豆为主。苕子的种植从1963年开始,至盛花期进行压青肥田,1965年面积达到17万亩,1967年达到20万亩。1976年秋全县推行小麦与苕子或油菜间作,面积达到32万亩。水生绿肥中,以“三水一萍”为主。县内沟渠汪塘均有分布,资源总量达2000吨。旱生绿肥以青绿杂草为主,其中豆科野生绿豆、野豇豆、草决明等分布广泛。总量20万吨。1980年以前,堆沤肥多采用,1980年以后利用方式以割青饲喂畜禽为主。

2、化学肥料

①种类。郯城县内施用的化学肥料品种繁多,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菌肥、微肥和稀土微肥等均被广泛采用。

②施肥历史演变。郯城县最早施用化肥是在1952年春天,主要是硫酸铵,群众称为“洋粪”或“肥田粉”。50年代中后期,以施氮素肥为主,如氯化铵、硫酸铵、硝酸铵等。1960年施肥总量达到2000吨,亩均3.5斤。60年代开始施用氨水,70年代主要品种有氨水、碳酸氢铵、过磷酸钙、尿素(进口)等,80年代以碳酸氢铵为主,加之少量的尿素,磷肥用量增加,开始施用复合肥、钾肥和微肥。进入90年代,郯城县广泛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和专用混肥的生产。农业生产上所采用的化学肥料品种日趋增多,品类多样化,施肥技术趋于科学合理,群众的用肥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化肥品种及数量上的变化显示,60年代只有少量的氮肥投入,70年代氮磷肥共存,80年代仍以氮肥为主,磷肥量略有下降,90年代以来,钾肥与复合肥用量明显增多,而氮肥施用量时有起伏,磷肥仍然投入不足,复合肥用量上升较快。施用化肥以来,郯城县耕亩投入的纯养分量逐年上升。1962年每亩仅3.5公斤,至1990年纯养分量33.8公斤,到1997年达到49公斤,而且品种间比例得到较大程度的调整。

③微素肥料的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在郯城县的施用是从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之后开始的。依据1982年土壤普查的化验结果和郯城县1989年进行的微量元素普查,郯城县有半数以上的地块缺锌,硼钼的中下含量水平面积超过总面积的70%,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县内有重点地进行了多种作物的微肥施用试验示范 ,施用微肥面积已达60万亩,品种主要有硫酸锌、硼砂等,年施用量达500吨。

④其他施肥方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郯城县大量引进了国内外的各种叶面肥料,根外施肥也成为群众乐于使用的又一新型方法。至1998年末,在县内施用的主要品种有:爱多收、太得肥、喷施宝、叶面宝、植物动力2003、立晨牌植物营养液等。施用范围遍布全县所种植的各种作物,年施用面积达到70余万亩次。1998年,郯城县被列为山东省植物动力2003“110 示范工程”首批示范县。

第二节 灌 溉

灌溉基础设施的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的排灌结合,以排涝治旱为重点的县内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已初具规模。排灌机械拥有量1989年为4298台,至1997年已增到7275台,装机总容量由1989年的4.08万千瓦,增加到1997年的6.24万千瓦。喷灌机械由1989年的608套增加到1997年的1103套。机电井由1989年的3768眼增加到1997年的5660眼。固定机电排灌站由1989年的109处增加到1997年的176处。在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方面,也有一定的突破,1998年高册乡房后村利用黄淮海开发资金投资120多万元建成本县第一处灌溉面积达千亩的自动喷溉工程,为本县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基地。

由于灌溉基础设施投资不断加大,设施不断配套完善,灌溉面积逐渐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农田)从1989年的49.94万亩,增加到1997年的55.88万亩,旱涝保收面积也从1989年的36.66万亩,增加到1997的40.5万亩;平均每年改善灌溉面积4万亩;喷滴灌溉和低压管道等节水灌溉面积也有所增加。

节水灌溉 节水灌溉技术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利用节水灌溉工程设施,实施节水灌溉;二是利用栽培学原理,根据作物高产栽培需水规律,采取节水型农艺措施。

①选用抗旱作物及品种,以种节水。本县丘陵旱地在80年代主要种植地瓜、搭配种植花生,进入90年代以后,重新配置作物布局,地瓜面积逐年调减,花生面积逐年增加,1989年地瓜面积9.18万亩,花生面积4 .72万亩,到了1999年地瓜面积调减到3.82万亩,花生面积增加到9.38万亩。在选用抗旱品种方面,90年代初引进小麦耐旱品种PH89—201,到了1998年又引进了小麦抗旱耐瘠新品系920691。1999年李庄、归义等乡镇又引进旱稻品种分别进行春、夏直播试验,以期寻找新的抗旱高产作物品种。

②地膜覆盖保墒蓄水。地膜覆盖可以保墒蓄水。农用塑料薄膜用量不断增加,由1990年的285吨,增加到1997的1678吨(其中地膜586吨),1997年地膜覆盖面积达到12.2万亩。棉花、花生覆膜面积已达到总播种面积的90%以上,蔬菜地膜覆盖技术也得到普及推广。

③水稻旱育秧及稻田节水灌溉。20世纪80年代后期本县开始推广旱育秧技术,到了90年代末,旱育秧的栽植已达到水稻面积的50%以上。旱育秧技术比常规湿润育秧可节水50%以上。

在稻田灌溉技术上,80年代淹水灌溉仍占有很大比重。1990年以后,逐渐扩大了以湿润灌溉为主体内容的节水控制灌溉技术,该项技术的推广度已达到稻作面积的70%左右。该项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使灌溉水的平均生产效率提高一倍以上。

第三节 病虫害防治

1956年设病虫测报点两处,并在粮食局设检疫员。1961年成立病虫测报组,1963年建病虫预报站,1978年农业局内设植保站。50年代始实行“以防为主,防治并举,治早治小,一气治了”的方针,对涝洼地重点治理,破坏病虫滋生地。80年代实行综合防治,努力恢复保持农田生态平衡,同时推广生物防治,取得明显效果。1989年至1998年,病虫害发生458.5万亩次至657.2万亩次,每年防治面积316.5万亩次至596.9万亩次,挽回粮食损失77892吨至113561吨。

(一)病害防治

①小麦病害。郯城县先后发生的小麦病害有麦类黑粉病、小麦锈病(条锈、叶锈、杆锈)小麦线虫病、小麦白粉病、小麦纹枯根病等。小麦杆黑粉病、散黑穗病是20世纪50—60年代麦类的主要病害。1953年至1958年每年发生面积有15—20万亩,每年损失粮食为100万公斤左右。1959年至1962年每年发生面积达30万亩到40万亩之多,由此每年损失粮食100—150万公斤。1971年推广济南号抗病系列品种,二病基本绝迹。

线虫病为1964年以前郯城县小麦主要病害之一,年发病20万亩左右,年损失小麦100余万公斤,1953年发病重,损失小麦高达390万公斤,1963年发生面积25.6万亩,损失小麦144.64万公斤,1964年以后,随着“北京8号”等新品种推广,到1966年基本绝迹。

郯城县发生的小麦锈病有杆锈、条锈和叶锈三种,1956年,1958年杆锈曾两次大流行。1958年发生面积50万亩,损失小麦达90万公斤,自60年代以后,杆锈病基本没再发生,现已绝迹。条锈病在1960年、1963年、1964年、1966年四次大流行,每年损失小麦25—50万公斤。70年代至80年代小麦锈病发生频率低,只1973年和1988年二年大流行,其中1973年由于普遍推广“泰山一号”等小麦品种,条、叶锈病并发面积达40万亩,损失小麦400万公斤。

1989至1999年出现三次小麦锈病流行,其中1990年小麦叶锈发生流行面积45万亩,1991年为小麦条、叶锈混合发生流行的年份,病害率达到60%—100%,1998年小麦叶锈发生流行面积50万亩,病害率达80%—100%,县、乡政府部门组织群众防治42万亩次,挽回损失6779.8吨,实际损失小麦仍达到2188.2吨。

小麦白粉病为小麦主要病害之一,1989年以前发生较轻。1990年发生最重,全县发生面积30万亩,当时调查病田率100%,普遍率一般30%—50%,重病田100%,严重度一般15%左右,最高60%以上,重病地块病害已发展到麦芒上,再加上小麦叶锈发生危害小麦叶片提早枯死,小麦减产很大。随后1991年和1998年又出现二次偏重发生,发生面积分别达到30万亩和28万亩。年损失小麦760吨以上。

小麦纹枯病80年代以前不是主要病害,以后随着栽培条件的改善,病害逐年加重,1991年和1998年大发生。1998年,小麦全生育期日照时数比历年少232.7小时,降水比历年平均多389.3mm,是历年降水量的二倍多,降水日数达60多天,导致小麦纹枯病大发生,平均减产幅度40%以上,稻茬麦减产比旱田麦更为严重,纹枯病造成的死株的穗一般为10%—30%,重的50%以上。杨集镇因此而绝产3000余亩,全县损失小麦1000吨以上。

小麦赤霉病为偶发性病害,1985年和1998年两个年份发生,病穗率低的1%,高的20%。

②水稻病害。水稻白叶枯病,1964年开始发现,1965年发病面积18.2万亩,占稻田总面积72%,损失稻谷500余万公斤,1989年至1999年的11年间,有9个年份发生,发病最重的1990年,为大发生,发生面积10万亩,虽经防治仍实际损失稻谷30万公斤。

稻曲病,80年代一般很少发生,1996年以后,因豫粳6号等新品种的引进,1998年发病1万亩,1999年发病2万亩以上,发病地块病穗率5%—13%。

虫害防治

①小麦害虫

一代粘虫是郯城小麦的主要害虫,一般3月上旬至5月上旬发蛾,时间60余天,主要分布在沂沭河两岸小麦重点产区。1960年发生面积40万亩,动用了三架安二型飞机,飞行644架次,喷 施农药35万公斤方消灭虫灾。1961年至1967年,发生面积15—30万亩,扣除防治挽回的损失,实际损失20—125万公斤。70年代至80年代,由于加强预测预报,及时防治,粘虫虽有发生,但小麦减产不大,90年代以来,蛾量迁入郯城境内明显减少,基本不用防治。

1989年以前,麦蚜发生程度相对较轻,自1989年至1999年的11年间,每年发生面积20—50万亩。

小麦红蜘蛛在1989年至1999年发生面积在8—35万亩。麦蚜与红蜘蛛是90年代小麦的两大虫害。

②水稻害虫

郯城县水稻害虫主要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苞虫、稻蝗等,其他害虫虽有发生,但危害不大。

稻飞虱,1968年发现,以后各年度发生轻重不同,1969年发生8万亩,有4万亩减产40%—50%,2万亩绝产。1971年发生面积24.6万亩,占稻田面积的74.4%,损失稻谷150万公斤。1988年发生面积7万亩,虫害密度400—500头/墩,最多的每墩千头以上,十里乡十里铺绝产150亩。1991年郯城县稻飞虱属特大发生的年份,全县发生面积20万亩,花园乡防治稻飞虱,每亩混灭威用量达到6—7.5公斤,其他乡镇“敌敌畏”每亩用到0. 5公斤,甲胺磷每亩用0. 2公斤,超出正常用药量的2—7倍,全县动用泰山18机动喷雾器及手压喷雾器2000多台套次,防治面积达30万亩次,方扑灭虫害。

稻苞虫,1958年至1970年全县发生比较普遍,其中1966年发生30万亩,占总面积97.8%,经过防治全县挽回损失927万公斤,1968年稻苞虫暴发,造成2万亩水稻绝产,4万亩减产达40—50%,自70年代以后稻苞虫危害轻微。

三代粘虫,是偶发生性害虫,1990三代粘虫大发生,高峰头、马头、归义、泉源、庙山等乡镇一般百株有虫600—700头,重的地块百株有3000—4000头,部分地块玉米被吃光叶片,形成光杆。全县发生面积10万亩,发生面积之大,危害程度之重,属历史罕见。有的地块玉米叶被吃光后,稻虫跨过路沟又转移危害,有的谷田谷子被吃成光杆,损失严重。

蝗虫。郯城县发生的蝗虫有飞蝗、中华稻蝗和土蝗。历史上飞蝗成灾。1927年(民国16年)飞蝗蔽日,食尽县内田禾后又掉头南下,于陇海铁路卧轨三尺迫使火车停开。

1949年至1955年,飞蝗发生仍很严重,年发生面积10—30万亩,1952年全县暴发蝗虫16.65万亩,县政府成立治蝗指挥部,组织全民灭蝗,共扑灭蝗虫9200公斤,1952年6月28日大众日报有:“郯城十万人治蝗”的报道。1956年以后推行稻改,消除了蝗虫孳生地,根治了蝗灾,县内虽飞蝗仍见,但已不成灾。

20世纪80年代以后,稻田中华稻蝗时有发生。1989年以归昌乡稻田为重点,平均每平方米12头,最高每平方米37头,全县发生面积4万亩。1994年和1995年,归昌、花园、杨集、高册等乡镇稻蝗发生面积总计12—14万亩,呈中等发生程度,通过及时防治没造成危害。

1990年至1995年,历史上不曾发生危害的土蝗,小面积发生。1992年,新村、泉源、归义等乡镇,以路沟草荒为重点,辐射到玉米地。新村乡发生面积3000亩,有的玉米苗被吃光叶片,动用归昌机防队用40台泰山18型机动喷 雾器防治2天,方扑灭蝗灾。1995年褚墩镇发生土蝗5000亩,郯城县农业局调用高册乡机防队突击防治3天,及时扑灭,没造成大的危害。

第七章 农机

第一节 农机管理

机构 1952年县成立生产资料经营部,负责新式农具、农药机械的推广工作。1957年成立县农具改革办公室,负责农具的改良和新式农具的推广。1959年11月成立县农业机械管理科,1960年5月改为农业机械管理局,负责全县的农业机械管理工作。1961年7月成立县拖拉机总站,9月改称县拖拉机站,负责全县拖拉机的管理工作,同时撤销县农业机械管理局。1972年恢复农业机械管理局,下设政工、财务、机务3个组。1976年2月成立18处公社农机管理站,负责各公社的农机管理工作。公社农机站属事业单位,行政由公社领导,业务上归农业机械管理局领导,业务人员由县局调配。1976年10月农机局下设农机公司,负责全县农机和配件供应,1977年农机管理局设农机安全监理股,负责全县农机的安全监理。1984年5月农机管理局改为农业机械服务公司。8月,其下属单位农机安全监理股,改为农机安全监理站,农机公司改为农机供应公司,县拖拉机站改为农机修配站。1984年增设新村、小马头、大尚庄 、司家4处农机站。同年12月,乡镇拖拉机站和农机管理站合并为农机管理服务站,负责管理各乡镇农机、油料,同时开展农机修理、配件供应等项综合服务工作。1988年12月,县农业机械服务公司复改为农业机械管理局。1993年12月农业机械管理局改为农机管理服务公司。1994年2月农机管理服务公司改为农机管理服务中心。1997年5月恢复农业机械管理局。

经营管理 1978年前,本县农机由县、公社、生产大队三级经营,农机具及维修加工设备等固定资产由国家统一分配。1961年县拖拉机站建立,主要农业机械由县集中管理。1968年,县拖拉机站改为农机修配厂,县站拖拉机下放,各公社建立社营拖拉机站,本县农机经营以集体经营为主,至1976年各公社建立农机管理站,村队经营的农机有了较大发展。至1979年,社队拖拉机已达1235台,总动力29459马力,各种农机具5150台件,总动力83450马力,其数量已大大超过国营。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机经营管理形成发生了新的变化。集体经营的机械逐步以各种形式承包给个体(联户)经营,农民也随着收入的增加和生产的需要争相购买多种农机具。从1980年10月港上公社黄村大队黄彦龙购买泰山—12拖拉机起,至1985年全县个体经营农机的户数已达1674个,有拖拉机1788台,农用汽车30辆,农机经营转入个体为主阶段。至1999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583593千瓦,农用拖拉机24341台,农用汽车885辆,农用机动三辆车8174辆,柴油机13838台,电动机5141台,排灌机械10453台套,场 作业机械8369台套,牧业机械863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3667台,植保机械49544台,机引田间机械49097台,小麦联合收割机424台,机具配套比1:2.1,全县农业机械总值达2.9亿元,平均万亩耕地拥有农机总动力6296千瓦,拖拉机270台。

农机维修 50年代进行农具改革时,区、乡建铁木业联社,负责农具改良和维修。1958年成立县农具修配厂,负责全县农机具维修。后农机修配主要由县拖拉机站承担。1984年,各公社拖拉机站与农机管理站合并,实行农机管理、经营、修配一体化,农机维修门市部普遍建立。70年代后期,随着村队农机的迅速发展,多数村队亦建立农机维修组。农村生产责任制普遍建立后,个体农机修配点亦有很大发展。到1999年底,全县农机修配网点已达到141处。

技术培训 建国初期,农机人员都由省、地有关部门代培。1956年以后,本县农机人员培训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1956年,县农业局举办农具手培训班。

1958年,县农业局和县供销社联合举办农药机械手训练班。

1963年,县水利局举办柴油机和抽水机训练班。

1966年,县拖拉机站举办农机具手短期训练班。

1971年,县水利局、拖拉机站、生产资料公司、红旗机械厂联合举办农机具手训练班。

1972年,县水利局、拖拉机站、生产资料公司、红旗机械厂联合举办农机具手训练班。

1974年,成立郯城县农机训练班,负责全县农机人员培训。

1976年,郯城县农机培训班改为郯城县五·七大学农机分校。

1984年,五·七大学农机分校改为郯城县农业机械化学校。

农机培训的目的是为社营站、农村生产大队、生产队培养各种农机技术人员,招收的学员主要为农村青年。培训范围是拖拉机驾驶员、柴油机手、农具(收割机、播种机等)修理工。为提高农村农机管理水平,也培训村级干部、农机技术人员和财会人员。主要采取办农机培训班的形式,时间一般3—6个月。农忙时搞短期培训,如在“三夏”、“三秋”生产中采用现场教学,对新机具进行实地操作演示,对农机手进行具体指导。另外,还采取以师带徒的形式,使学徒边干边学,待其熟练掌握技术后再独立操作。

安全监理 1961年,县拖拉机站建立时,配备专职安全员,负责农机安全生产。1966年,对拖拉机实行牌证管理。1972年,县农机局开始对农用拖拉机实行年检年审,对拖拉机驾驶员颁发驾驶证。

1977年,农机局增设农机安全监理股,配备专职农机监理人员,各乡镇配有1~2名兼职监理员。

1984年,农机监理股易名郯城县农机安全监理站。

1994年,农机监理站设行财组、业务组、路查事故组,共有人员19名。

1999年农机监理站又更设牌证股、事故股、路查股、财务股。

据1974~1999年统计,全县农机发生重大事故211起,死亡92人,重伤120人,其他9起,直接损失11万元。

第二节 农机具

耕翻机具 旧式耕翻工具主要有大铁犁、人踏大犁、铁镢、铁锨等。旧式大铁犁靠畜力或人力牵引。配合使用的有耙,耙体为长方形木框、四周嵌以耙齿,亦用畜力或人力牵引,作用是碎土、耙平地面。50年代后期,曾引进七寸步犁和双轮双铧犁,耕地较深,工效亦高,但需有较大牵引力。1957年县农具改革办公室成立,并在马头、李庄、城关组建工业联社,进行农具改革。由张永泉设计,马头机械厂制作的59—7型深耕犁,经省农科院现场拉力试验,具有耕度深(比老犁深3寸)、拉力轻、扣垡严、易操作等特点,曾参加省农具展览,并出口坦桑尼亚等国。1959年11月26日《大众日报》曾作专题报道,并在全省推广10余万张。该犁构造简单,坚固耐用,制作时只需在旧式犁上换一犁镜、犁铲即可,一般耕畜日耕3~4亩,耕深约7寸,壮牲畜可耕深9寸。1954年3月,在郯城西南部建立郯南农场,配备德特—54型链轨式拖拉机2台、富农—12型轮式拖拉机1台、自走式康拜因1台、拖拉康拜因1台、L—5—35型深耕5铧犁2部、24行播种机3部、28片圆盘耙6部、镇压器2台、精选机1台、农具联接杆2个、钉齿耙8块、拌种机1部、5马力柴油机1部,实行机械化生产。7月1日在县境西南荒草、涝洼区作垦殖试验,围观者数万人,在群众中产生了深刻影响。1958年5月县计委购进10台捷克斯洛伐克产轮式拖拉机,分给城关、马头、港上、重坊、归昌、杨集、红花、大埠、李庄等区使用。1961年7月县人委将分到各区的拖拉机收回,同时添置4台东方红—54型链轨式拖拉机,成立拖拉机总站,不久又将收回的拖拉机下放各区,拖拉机总站改为拖拉机站。1962年县拖拉机站拥有15台链轨式拖拉机,分4个机耕队,负责全县的机耕作业。1965年,拖拉机站发展到51台机车,其中东方红—54型拖拉机41台,配备5个铧犁和41片圆盘耙,个别车配备∨型和星芒型镇压器。全站拖拉机折合113个标准台,2594马力。

播种机具 县内的播种农具耧,俗称耩子,有独腿双腿之分,常用的为双腿耧。耧由耧把、种子箱、支架、耧杆、耧角构成。耧把用以撑耧控制播种深度及地头转弯,提起耧身。种子箱用以盛种子,装有可调孔调节播种量,箱内装有耧胆,通过来回摆动,使下种均匀。耧腿为两空心木柱,下端装有铁耧角利于入土。耧虽为传统农具,但长期一直沿用。1958年在改良农具时,研制出一种三角耧,该耧有利于实行密植,一般耕畜牵引可每日播15亩,比两腿耧可每亩增产30~50公斤。1954年国营郯南农场建立时,配有24行机引播种机3台,是县内最早使用机播。该播种机播幅3.6米,有外槽轮式排种机和双圆盘开沟器,有牵引架、种子箱、播种管等组成,可播种小麦、玉米、大豆、谷子等,配套在40~60马力拖拉机上。进入70年代,县内采用有配套泰山—12、泰山—25拖拉机的9行和11行的常量播种机。其结构有种子箱、机架、牵引点、播量调整外槽式排种轮输种管、开沟器,主要适用于小麦播种。80年代以来,从诸城购买2BBL—6行小麦精量播种机,该机播种幅度为1.35米,播深2~12厘米,锄铲式开沟器,沟宽度3.5~4厘米,配套8~12马力拖拉机。 同期购进的有沂南产2BJ—2/314型精密播种机,播种同时可施化肥,该机为2行,播幅0.8~1.4米,配套在12马力拖拉机上,每天可播40~60亩。

田间管理机具 传统的田间管理农具主要是锄,大小铁镢等,用以除草、松土。锄的种类较多,有铁杆锄、木杆锄、手锄等,可用于不同的作业项目,由于锄的用途广,且价格低廉,现在除草、松土、间苗时仍普遍使用。

传统的虫害防治方式主要靠人工捕捉。1953年引进手摇喷雾器,1986年引进机动喷雾器,这两种喷雾器先后成为水稻、棉花、园田灭虫的主要工具。

1949年以前,排水灌溉农具主要有辘轳、戽斗。水位较浅的地方用戽斗,水位较深的用辘轳,提水多用于浇灌菜园。1953年4月由马头的于光明、黄广会等人改制了手摇水车,该水车由车头、水嘴、链子、水桶、摇把几部分组成。每天可浇地1亩左右,县内水利条件较差的地方仍在使用。1958年后,水车渐为动力机械所取代,到1999年,全县拥有柴油机13838台,电动机5141台,排灌机械达10453 台套。

收打机具 镰刀是农业生产中的主要收割工具,现在仍继续使用。郯城县广泛使用的有铁镰、裤镰、官湖镰,部分地区用的角镰和钹刀。

郯城县打制镰刀的历史较早,有些制镰户,如城关的张顺兴的葫芦镰,马头的宋家镰,新村的禚家镰都有300多年的历史。

1954年国营郯南农场有自走式康拜因1台,拖拉机康拜因2台,主要用于收割小麦。

1961年县内始有收割机1台,至70年代后期方引进割晒机配泰山—12型和泰山—25型拖拉机,机械收割发展缓慢。

1986年推广小麦割晒机4GL—1.3、4GL—1.7。

1989年南关三引进第一台桂林产背覆式联合收获机。

1996年引进第一台佳联迪尔3060自走式联合收割机。

1999年引进第一台半喂入式水稻联合收获机和4台全喂入自走式覆带水稻联合收获机。

旧式打场工具有碌碡,是一种石制的脱粒农具,分有棱碌碡和无棱碌碡两种,碌碡两头有圆孔,牵引架框上有两个柱装在碌碡两头的园孔中,用牲畜牵引进行场间作业。另外,还有木杈、铁杈、摊耙等场间工具。1960年引进了V型镇压器、星芒型镇压器、脱粒机、打稻机、扬场机、花生脱粒机,均已普遍使用。

运输机具 农业运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以大牛车为主,配以人力木车等,另外还有太平车、四轱头、小红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普及胶轮手推车、地排车、胶轮大车、马车等。随着机械化的发展,这些运输工具逐渐被淘汰,代之而来的是大小拖拉机和机动三轮运输车。拖拉机挂的拖斗分4轮、2轮,其结构有牵引架、车箱、车轴、车轮制动装置。配泰山—12型拖拉机的拖斗大部分为2轮,配上海—50、铁牛—60型拖拉机的拖斗多为4轮。

第八章 畜牧业

第一节 畜禽种类分布

北部牛、羊、鸡、猪、兔养殖区 包括李庄、褚墩、黄山、沙墩、庙山5个乡镇,234个村,占全县总面积的21.87%。

该区水资源较少,作物以小麦、玉米、地瓜、棉花为主,能够提供较多的精饲料和农作物秸秆。该区丘陵多,自然草场面积大,饲草资源丰富,具有发展食草畜禽的有利条件。该区机械化程度低,大牲畜仍为主要农业动力,利于牛、驴等大牲畜发展。青饲料充足,具有发展养兔业的条件,精料(特别是玉米)来路广泛,有利于发展养鸡、养猪。

中西部猪、鸡养殖区 包括郯城、马头、十里、高册、胜利6个乡镇,262个村,占全县总面积的28.13%。

该区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资源丰富,盛产小麦、玉米等,粮食产量高,饲草、饲料来源广,具有发展养猪、养鸡的优势。同时,距县城较近,肉蛋销量大,以发展养猪、养鸡为重点,同时发展养牛、驴、兔等。

南部猪、禽养殖区 包括杨集、归昌、花园、港上、新村、红花6个乡镇,250个村和高峰头镇部分村庄,占全县总面积的20.84%。

该区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作物以水稻和小麦为主,粮食产量较高,稻谷种植比较多,饲草、饲料来源丰富,又是荣本、长荣本杂交猪之发源地。区内水生饲料丰富,有江萍、水浮莲、水花生优良水生饲料,具有产量高、营养丰富等特点。该区以发展猪、鸡、鸭、鹅为重点,是商品瘦肉猪生产重要基地。

东部食草畜禽养殖区 包括东部沿马陵山111个村,面积占全县的19.15%,主要包括泉源、归义、清泉、大尚庄4个乡和高峰头镇的部分村庄。

该区地多人少,丘陵面积大,草坡、荒地较多,饲草潜力较大。同时,花生、地瓜、玉米种植面积大,精粗饲料均充足,群众有喂养食草牲畜的习惯和经验,适于发展养牛、养羊、养猪、养兔,具有建成食草牲畜繁育改良基地的条件。

第二节 畜禽饲养

县内草场狭窄,畜牧业历来以人工饲养为主,但饲养历史悠久,群众有丰富的养殖经验,加之气候适宜,交通方便等诸多有利因素,畜牧业在人民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不仅为农业畜力、肥料、资金等重要来源,也是农民的主要家庭副业。1998年,全县畜牧业总产值达4.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4%。

家畜饲养 1、大牲畜饲养:以牛、驴为主,骡、马的饲养量较少。1949年,全县饲养大牲畜4.95万头,其中牛2.5万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民分得了土地,饲养大牲畜的积极性随之提高。到1955年,全县大牲畜达5.38万头,年递增1.4%。合作化时期,由于限制个人饲养,实行集体喂养,致使养畜头数逐年下降,1964年降至最低点为3.6万头,1981年仅有3.8万头,与1955年相比26年间递减1.3%。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大牲畜饲养量逐年增加,到1989年上升 到 8.85万头,8年间增加1.33倍,年递增16.6%。1997年达到14.12万头。此间大牲畜以耕地、运输为主。随着机械化发展,饲养量又逐渐下降,到1999年,大牲畜饲养量7.98万头,其中牛3.5万头,驴3.5万头,马、骡0.97万匹。用于农业、运输使役的只有4.83万头,仅占60.53%。养牛中除少数奶牛和水牛外,绝大部分为黄牛,其中母牛2.01万头,年产犊牛1.43万头,马、驴母畜3.77万头,年产仔畜1万头。大牲畜全部为个体饲养,年出栏量4.96万头,其中牛2.53万头。

1989年以前,养牛主要用于使役,品种主要有当地黄牛和拉脱维亚杂交牛。随着牛肉市场需求增大,饲养肉牛逐渐发展。当地黄牛役用性能良好,通常二牛一犋,日耕地4~5亩。杂交牛役用性能不如当地牛,但肉用性能好,屠宰率高。养牛方式以家庭个体为主,李庄、泉源、马头等乡镇有少量规模户,户均10头以上,以繁殖、育肥为主。黄牛通过杂交改良为肉用牛已占40%以上。90年代以来,大力推广作物秸秆青贮、氨化、碱化、生物发酵等办法,提高饲草利用率,为养牛提供了有力保证。

水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县内较少,50年代开始引进。1962年从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引进1520头,1979年达到3418头,占当年养牛量的12.3%。以后随机械化程度的提高,饲养量逐渐减少,1989年仅有76头,1999年仅有36头。

奶牛,仅在县畜牧局、郯城镇、归义乡、十里乡、李庄镇等地有少量饲养。1999年,全县存养奶牛200余头,年产奶500吨。

郯城县养驴历史悠久,特别是具有特色的“郯城驴”发展很快。“郯城驴”体型中等偏小,结构细致紧凑,个小力大,颈部较短,躯干平直,腹部丰满而稍大,头较长亦较大,四肢虽短小但很强劲,筋腱明显,胸部深宽,耳大直立,反应灵敏,尾细而短,被毛多为青灰色,体重达140~150公斤。具有耐粗饲,适应性和抗病性强,易管理,繁殖率高,生产性能好等优点,是农户地排车运输常用的畜力。农民出售小驴为一项主要经济收入,过去多销往沂水、沂南、莒南等地,故有“南驴”之称,后逐渐扩大,“郯城驴”行销苏鲁各地。1981年全县养驴16926头,1989年达49792头,最多1997年达到5.56万头。随着人们食用驴肉盛行,1999年存养3.5万头,年出栏1.89万头。

马,60年代初从新疆、内蒙等地引进,1989年存养6149匹,1999年存养0.47万匹。骡多为自繁,以驴骡为主。

2、养猪:是全县畜牧业的重点。建国初期猪饲养量7.31万头,存栏5.05万头,出栏2.26万头,出栏率为44.75%。1954年饲养量达9.26万头。1958年前多为农户饲养,其后农场、公社、大队、生产队开始大办养猪场,集体养猪占养猪量的50%左右。生猪生产随着政策变化而呈波浪式发展。1964年养猪降到 6.15万头,比1954年减少5.7%,1966年又猛增到15.86万头,比1964年增长1.58倍。其后养猪场逐渐撤销,转入农户饲养,养猪业又有较大发展。1981年生猪饲养量达到23.7万 头,1989年达到41.29万头,1997年达到109.8万头。1999年,生猪饲养量66.67万头,年末存栏23.69万头,母猪1.93万头,当年产仔猪19万头,年出栏肥猪30万头,出栏率126.64%。猪肉产量达39784.17吨,占肉类总产量的48.87%。

生猪饲养除1958~1979年有集体养猪场喂养外,多为户养,只有食品、农场、畜牧等部门有少量饲养。农户养猪多采取圈舍饲养。1990年前,在花生、地瓜产区收获时有短期放牧。传统的饲养方式,一般日喂2~3次,精料以玉米、瓜干、饼类、麸皮为主,粗料以地瓜秧、粗稻糠、干草粉和糟渣为主,有时喂青草、菜叶等青绿饲料。饲料比较单一,粗料占比重很大,一般是粗料和精料粉碎混合,调成糊状,有熟食喂养习惯。据调查(农业区划资料),生猪出生到成肥平均298天,体重头均113公斤,平均日增重0.36公斤,每增重1公斤,消耗精料2.72公斤,粗料2.89公斤,青绿料2.7公斤。

自1990年开始,全县广泛推广良种、暖圈、配合饲料、疫病防治、饲养管理、适度规模“六配套”科学养猪法,推动了规模饲养。肥猪出栏率从1991年的113%提高到1999年的126.64%。全县商品瘦肉猪杂交改良覆盖面达到100%。饲养5头以上的养猪户达8000多户。饲养方式的根本转变,缩短了生猪育肥周期,从传统育肥期12个月左右缩短到4个月,料肉比降到3.5:1以下。同时每年推广猪用全价配合饲料(以正大饲料为主)5000吨以上。采用科学养猪法以来,每年增加经济效益2000万元以上,节约精料1000万公斤以上。

3、养羊:以小群放牧为主,间有舍饲。集中在李庄、泉源、归义、高峰头、大尚庄等沿马陵山地区,山羊多于绵羊。建国初期,养羊业发展很快。1962年存栏达到5万只,比1949年存养0.1万只增长50倍,年递增35%以上。后提出“圈羊造林”,次年即减少1.17万只。1964年为0.52万只,两年剧减89.6%。此后发展比较缓慢,到1989年养羊达4.6万只。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市场需求,养羊逐步发展。到1999年,全县养羊年末存栏8.14万只,其中山羊6.49万只,绵羊1.65万只,能繁殖母羊4.46万只,年产羔羊5万只,出栏羊12.52万只。

4、养兔:有长毛兔及肉食兔两种。饲养长毛兔系1958年从江苏引进50只“安哥拉”开始,1970年后又从沂南、莒南、荣阳等地引进西德、日本长毛兔。肉食兔以当地杂交兔为主,有青紫兰、大耳白、比利时、银灰兔等较多品种。肉兔发展比较稳定,1997年达到高峰,饲养量达549. 34万只,出栏415.7万只。

当地兔饲养时间较久,为皮肉兼用品种,被毛短密多为白色,体形小而紧凑,红眼睛、尖嘴巴、短脖颈、小耳朵、背腰平直、厚实,生性活泼爱动,多公母合群饲养,自然交配。母兔体重1公斤左右开始配种,一年可生6~8胎,每胎7~12只。抗病力强,耐粗饲。一般2~4月龄体重1.5~2.5公斤,成年兔4.5公斤左右。自从70年代引进日本大耳白进行杂交改良后,增长速度和体重有了提高,成年兔可达6公斤。

养兔主要为笼养、舍养,饲料有青草、菜叶、树叶、麸皮、豆饼等。

家禽饲养 家禽饲养是县内传统养殖业,是最普通的一项家庭副业,饲养量较大,在畜牧业中占第二位。主要饲养鸡、鸭、鹅,以养鸡为主。1986年开始养肉用鸡。1949年,全县家禽饲养51.2万只,而在1958年“大跃进”中,家禽归公,被大量宰杀,1959年家禽饲养只有19.2万只。“文化大革命”中又把家禽饲养当作“资本主义尾巴”,致使发展缓慢。自农村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后,才有了迅速发展。1981年家禽饲养90.5万只,1989年达到264万只,1997年达到1337.64万只,1999年家禽饲养947.61万只,其中鸡816.05万只,鸭64.37万只,鹅67.13万只,年产蛋25017.27吨,出栏家禽599.81万只。

1、养鸡:建国初期至1982年,鸡品种都以本地鸡为主,群众称“草鸡”,属蛋用型。体小紧凑,灵敏好动,头部清秀,单冠色红,颈较细长,背部平直,羽毛色杂,但以麻色居多。公鸡多为红色和黑红色,颈长跖高,冠髯发达。母鸡生产性能一般。成年母鸡体重1.5~2公斤,公鸡1.5~2.5公斤。母鸡200日龄开始产蛋,平均每只年产蛋110枚,总重4.9公斤,每枚蛋最重55.6克,最轻在30克。本地鸡觅食能力强,抗病耐粗饲,有就巢性,多数以散养为主。1990年后开始圈养、舍养,并采用配合饲料饲喂。

5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国内外优良蛋鸡品种,数量由少到多,基本上采用舍饲、笼养,及配合饲料(少数喂给复合饲料)科学饲养。1986年引进肉食鸡,饲养60日龄,体重达2公斤,日增重33.33克,料肉比2.8:1。1999年全县养鸡816.05万只,其中蛋鸡462.25万只,肉鸡353.8万只,年出栏肉鸡264.12万只。

2、养鸭、养鹅:鸭、鹅多在县南部涝洼地区饲养,鸭多为本地鸭。以散养、放养为主,少数圈养。本地鸭属卵用型,体型小而紧凑,觅食能力强,无就巢性。本地鹅体型中等,头部呈方圆型,颈细长,胸宽而突出,毛色较杂,但以白鹅为主,灰鹅次之。

当地鸭初期生长发育较快,180日龄公鸭1.5~2.5公斤;母鸭1~2公斤,多在330日龄产蛋,年产蛋120~150枚,蛋重约72.5克。当地鹅180日龄体重可达2~3公斤,成年公鹅体重3.5~4.5公斤;母鹅3~4公斤,但个体间差异较大,开产日龄在300天左右,年产蛋约64枚,重8.6公斤,平均蛋重131.5克。

疫病防治 畜禽疫病是畜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严重影响着畜牧业的发展。

据1989年全县畜禽疫病普查,从1949~1989年,境内疫病主要有50种,其中马属动物3种,牛5种,羊3种,猪9种,禽12种,兔5种、犬1种,中毒病6种,代谢病6种。各种畜禽疫病有:

1、马属动物病:鼻疽、锥虫病、马腺疫;

2、牛病:炭疽、流行热、狂犬病、放线菌病;

3、羊病:羊痘、布氏杆菌病、疥癣;

4、猪病:猪瘟、传染性胃肠炎、猪丹毒、猪囊虫、猪肺疫、猪白痢、猪水肿、破伤风;

5、禽病:鸡新城疫、马立克、法氏囊炎、小鹅瘟、禽霍乱、雏白痢、球虫病、传染性支气管炎、鸡痘、组织滴虫、鸡枝原体、绦虫病;

6、兔病:兔瘟、球虫病、螺旋体病、巴氏杆菌病、疥癣病;

7、犬病:狂犬病

8、中毒病:棉子饼中毒、食盐中毒、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地瓜黑斑病中毒、霉玉米中毒;

9、代谢病:VA缺乏症、VB缺乏症、VE缺乏症、VD缺乏症、妊娠毒血症、尿结石。

自1990年以来,随着畜禽品种引进,特别从外地引进种鸡、种蛋后,又流行禽流感、鸡产蛋下降综合症、犬瘟热、病毒性胃肠炎等。

畜禽传染病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与季节、气候、温度及饲养管理有密切的关系。春季易发生猪瘟、胃肠炎、鸡新城疫、霍乱等,夏季易发生猪丹毒、胃肠炎等,秋季易发生禽霍乱、兔瘟等,冬季易发生猪肺疫等。

1949年以前,县内兽医人员很少,且治疗单一化,多采用土单验方和中草药等,治疗效果甚微,造成疫病不断流行,给畜牧业造成很大危害。1953年,建立县畜牧兽医站,负责畜牧业生产和畜禽疫病防治。随着兽医技术队伍的不断壮大,各项防治措施逐步落实,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逐步开展防疫、检疫等综合防治工作,大部分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得到控制和扑灭,一些新病也被发现,逐渐得到控制和消灭。1957年,县兽医站制成猪瘟冻干苗,实行一年春秋两次注射猪瘟、猪丹毒疫苗。1964年后,改用省兽药厂生产的猪瘟、猪丹毒冻干苗、鸡新城疫疫苗。到1984年,全县开展畜禽防疫技术承包和免疫程序改革,大力推行畜禽防疫目标管理责任制,行政部门和业务技术部门相结合,建立起县、乡、村三级防疫、检疫服务网络。通过坚持依法防疫、检疫和采取预收或政府部门代收防疫费用等措施,做到了常年防疫、定期防疫、母猪窝防、集市查防,按照免疫程序及时进行防疫,发现疫情及时上报、及时防治、及时控制和扑灭,防止疫情蔓延。另外建立定期驱虫和消毒制度,从根本上扭转了因疫病造成畜禽大批死亡的局面,保证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建国50年来,禽畜疫病防治取得突出成绩,炭疽、马鼻疽、牛肺疫、猪肺疫、水泡病等烈性传染病已在县内消灭,猪瘟、猪丹毒、鸡新城疫、法氏囊炎、禽霍乱、兔瘟、小鹅瘟等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已控制在零星散发。猪瘟、鸡新城疫分别控制在0.04%以下。马锥虫、牛焦虫、牛肝片吸虫等寄生虫病也得到有效控制和扑灭。随着畜禽防治水平的提高,县兽医站化验室、诊断室已能自行生产兔瘟疫苗,小鹅瘟卵黄抗体、鸡法氏囊卵黄抗体,对本地常见病、多发病能进行诊断和监测,对常见的有害肉类能正确判断。1998年,郯城县被省列为建立“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重点县、示范县,已建成县级化验、培训、服务三个中心,高峰头、归昌、重坊、高册、褚墩、李庄、沙墩、泉源八个重点乡镇也建起了中心化验室。1999年,猪、禽和大牲畜病死率分别控制在5%、13%和1%以下。

第三节 品种改良

畜牧业的发展,良种是内在的增产因素。畜禽生产性能的高低,与品种密切相关。进入80年代后,本县在畜牧业生产中,突出抓了畜禽品种改良工作。县畜牧局科技人员根据本县品种资源的现实情况,对黄牛进行杂交改良,使养牛品种向役肉兼用型和肉用型品种发展,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猪的品种改良,重点是培育生长快的瘦肉型品种,以二元杂交和三元杂交为主。羊品种的改良,向产仔多、生长快、出肉率高的方向发展。鸡着重引进优良蛋鸡品种和肉用型鸡品种,提高生产性能,降低饲养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牛 1989年前,本县养牛中当地黄牛占57.2%,拉脱维亚杂交牛占20.1%,鲁西黄牛占9.3%,另有少数役肉兼用杂交牛和少量水牛、奶牛。

当地黄牛系蒙山牛后裔,历史悠久,其特点是耐粗饲,繁殖力强,性情温驯,役用性能好,体型中等偏小。头大小适中,公牛角短粗而直,母牛角细而短,均稍向前弯曲,颈中等偏大,肩峰不甚明显,前胸深而窄,腰背平直,腹稍大,四肢短粗,蹄质坚实,尾较长,有的垂至飞节以下,毛细密而色杂,但以黄者为多,黑者较少。

拉脱维亚杂交牛,系1962年引进品种,先后两次引进纯种牛4头(公母各2头),所繁殖母牛留作奶牛,公牛选优留作种用。杂交牛全县均有,以李庄、沙墩、泉源、清泉、归义、十里、高峰头、大尚庄、红花等乡镇最多。杂交牛体躯大而健壮,外观有父本的明显特征,母牛头部稍长,公牛头大、较方,双角前罩,多数为龙门角,肩峰不很明显,背腰长而平直,前躯窄而后躯宽,尾部稍长较平,四肢较细长,肌肉丰满,被毛呈深浅略异 棕红色,额部有特征性的旋毛和两耳之间的长毛。该牛体型较大,生长发育较快,适应性好,泌乳能力强。

役肉兼用杂交牛,自1979年引进。先后引进夏洛来、西门塔尔、抗旱王、利木赞等良种肉牛冻精颗粒,采用人工授精技术,与当地黄牛杂交改良而成。1990年后,重点推广“利木赞”杂交牛,以马陵山沿线乡镇为主。县冷配站和9处乡镇冷配站,每年人工冷配黄牛近万头,准胎率高达80%,该牛初生重和成年体重均大于本地牛,骨架大、生长发育快,采食力强,适应性好,被毛呈棕红色。一般杂交牛初生重35公斤左右,平均日增重650克。与当地牛相比显示了很大的优越性,生产性能比当地牛提高20%左右,成年牛体重500公斤以上。

猪 建国初期,主要饲养当地黑猪,50年代后期引进巴克夏、约克夏、新金、苏联白猪等。60年代引进荣昌和长白猪,70年代引进内江和沂蒙黑猪。到80年代初期,引进猪和当地猪以及引进猪之间进行广泛杂交,血缘比较混杂,出现荣本杂交猪、长荣本杂交猪,以及其他杂交猪。1989年,郯城县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建设商品瘦肉猪生产基地县后,引进大批丹麦新长白、杜洛克、大约克等世界著名良种公猪,全面开展人工授精技术推广工作,重点推广二元杂交和三元杂交猪,培育成瘦肉型猪。

荣本杂交猪是70年代和80年代主要猪种。首先由归昌农场于1964年从四川省荣昌县引进纯种63头,与当地母猪进行交配,逐渐形成荣本杂交猪群,分布全县各地,以中南部饲养量最大。荣本猪体型中等,结构匀称,体质健壮,被毛为黑白色,有的黑毛很少,仅眼圈为黑色,头大小适中,额部有毛簇和少许皱褶,耳大小中等、下垂。面部稍凹,嘴短粗,微上翘,颈短,腰稍有下陷,四肢较短,尾粗而长,具有耐粗饲、成熟早、肥育快、产仔多、母性好、性温顺、易管理等优点,在以青粗饲料为主的条件下,其肥育性能和饲料报酬均好于其他猪种,素有“草猪”之称。

长荣本杂交猪。1965年秋,赵庄农场引进英系长白猪8头,后畜牧和食品部门相继引入,与荣本和其他品种进行杂交,形成长荣本杂交猪群。该猪体型较大,身躯细长,被毛白色或有少量黑斑。头小而直,有的面微凹,耳大向前倾罩,头颈结合良好,背腰宽广而略拱,后肢发达,肌肉丰满。四肢较长,腹围小而卷缩,瘦肉率较高,精饲料利用率好。在饲料条件较好的情况下,比荣本猪增重快,尤为养猪专业户欢迎。

荣本猪性成熟早,繁殖性能好,公猪生后60天即有性表现,母猪初配年龄在6~7月龄,每胎平均产仔10头以上,初生重1.5~ 1.8公斤,饲养62.6天,断奶成活率96%,个体平均重29.3公斤,最多产仔28头。荣本育肥猪,从出生至成肥,平均298天,体重头均达226.25公斤,平均日增重0.74斤,每增重1斤消耗精料2.72斤,粗料2.89斤,青料2.7斤。据县食品部门资料,荣本猪的屠宰率平均67%,瘦肉率在36~42%之间。

1989年,在创建商品瘦肉猪生产基地县时,县畜牧局从杭州国家原种猪场引进大批丹麦新长白和少量杜洛克、大约克良种公猪,进行杂交改良。县局建起猪人工授精总站及22处乡镇猪人工授精配种站,全面开展猪人工授精技术推广工作。1990年全县瘦肉猪杂交改良覆盖面达95%。重点推广二元杂交商品猪,瘦肉率达55%以上。随着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又开始推行三元杂交猪,瘦肉率提高到60%以上。

羊 品种有绵羊和山羊。绵羊在1949年前以当地绵羊和马羊为主。当地绵羊耐粗饲,抗病力强、体型中等,尾较大,腿短而细,有颈长、身长、尾长之“三长”特征,被毛白色而粗短,头脖、四肢卷毛稀少。每只羊产毛5~7斤,春秋各剪一次。该羊发育较快,5~7月性成熟。母羊初配时间为8月龄左右,孕期143~153天,胎均2.56只,成活率90.7%。

马羊属小尾寒羊系列,系毛、皮、肉兼用品种,因体格较大,腿长似马状而得名。因产毛量低,50年代引进考利代新疆细毛羊进行杂交改良,产毛量显著提高,比马羊提高近3倍。改良羊性情温顺,不善奔跑,适于舍养和平原小群放牧。初配年龄8~10月龄,一年一胎,每胎产羔1~3只,成活率达93.9%。山羊则以奶山羊为主,青山羊次之,60年代从临沂等地引进,主要分布在李庄、沙墩、泉源等乡镇。据调查,泌乳期235天,产奶量达792斤,成年体重70~100斤之间。

1996年开始从梁山、蒙阴等地引进纯种小尾寒羊进行繁殖推广,现有纯种小尾寒羊300余只。1998的引进世界著名山羊——波尔山羊冷冻精液细管,花园乡购进纯种波尔山羊一组进行纯繁。通过开展人工授精技术,杂交改良山羊100余只。杂交一代羔羊出生体重公羔3.5公斤左右,母羔3.2公斤左右,被毛多数为白色,少数头颈部有棕色,个别羔羊背有棕色背线或斑点。在外型上多趋向父本,头大额宽,耳扁宽大而下垂,背腰直长,四肢粗壮,前后躯丰满。6月龄体重可达40公斤,比当地羊提高70%左右,成年体重100公斤以上。

鸡 1982年前县内饲养鸡品种以当地草鸡为主,只有少数国内优良品种,如来克航、九斤黄等。1982年春,郯城镇西关养鸡场、李庄镇分别从外地引进星杂288白羽蛋鸡。该鸡体重较小(72周龄1.68~1.82kg),产蛋量高(72周龄产285枚),饲料报酬高(料蛋比2.5:1),产白壳蛋,蛋重平均58克。由于当地群众偏爱褐壳蛋,推广三年后被罗斯鸡取代。1985年引进的罗斯鸡,其特点是红羽,体型较大,成年约2.2kg左右,产褐壳蛋,72周龄产蛋280个左右,料蛋比2.35:1。该鸡饲料报酬较低。1987年,开始引入伊沙鸡,该鸡体型较罗斯鸡小,产蛋量高(72周龄产蛋292枚),72周体重2kg左右。料蛋比2.4~2.5:1。同期引进的品种还有海赛克斯、星杂579等,但数量较少。1991年开始引入罗曼鸡,该约商品代雌鸡表现红羽,雄鸡表现白羽,体重2.2~2.4 kg,72周产蛋(入舍)285~295枚,平均蛋重64克,料蛋比2.3~2.4:1,产褐壳蛋。该蛋鸡目前饲养量仍占据重位置。海兰蛋鸡于1996年引入,商品代公鸡白羽,母鸡红羽,72周龄体重2.2kg,80周龄产蛋299~318个,料蛋比2.5:1。在肉用鸡品种引进方面,引进的母种主要有爱拔益加和艾维菌。爱拔益加于1987年开始引进,该鸡体型较大,当时由于饲养水平较低,7周龄体重2.29 kg,料肉比2.3:1。随着饲养技术水平的提高,7周龄体重可达2.8kg,料肉比1.9:1。艾维菌肉鸡1992年引入,生产性能与爱拔益加相似,其区别在于艾维菌前期生长速度较爱拔益加稍快些,但56天体重不如爱拔益加肉鸡。

郯城县1949~1999年畜牧业生产情况表

附:该表见表格文件夹-表农业志横

第九章 水产业

第一节 水域资源

郯城县地处沂蒙山南麓,为冲积湖沼平原。全县共有大小河流45条,水库、池塘星罗棋布,共有天然水面64958亩,其中可利用养鱼水面21955亩,1999年已利用20000亩。全县共有小型水库4座,水面2000亩,具有光照充足、水质较肥、水层温差小的特点。全县有池塘4853个,面积18382亩,均具有保水保肥性能。本县属暖温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3.1~13.7℃,大于或等于10℃的天数280天,年太阳总辐射量平均118.4千卡/cm2,总日照时数平均2425小时。年鱼类生长期近8个月,全年降雨量主要集中在鱼类生长季节,为淡水养殖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境内村庄、农田林网密布,土质肥沃,降雨后大量有机质和无机盐流入水体,有利于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池塘、水库、河道水体呈微碱性,PH值在7.7~8.2之间,溶氧充足,营养盐含量高。据抽样定性定量分析,全县浮游植物共6门33属,池塘浮游植物总数287万个/升~13662万个/升,浮游动物总数62个/升~553.9个/升,浮游生物总量23.6毫克/升~797毫克/升。由于工业废水的排放,给渔业水域带来一定程度的污染,虽经治理,但对鱼类和水生生物的生存繁殖仍有一定威胁。

第二节 水产养殖

县内水产以鱼类为主。据1981年普查,共有鱼类48种,分属5目12科,但由于水域污染和过度捕捞等原因,有一部分鱼类已绝迹。主要经济鱼类有鲢鱼、鳙鱼、草鱼、鲤鱼、鲫鱼等20多个品种,其中以鲢鱼产量最大,占全年产量的50%,草鱼、鳙鱼次之,占15%,鲤鱼、鲫鱼亦占一定位置。90年代以来,草鱼、鲤鱼、鲂鱼等优质鱼产量逐年递增,一些优质新品种如非洲鲫鱼、日本白鲫、兴国红鲤、革胡子鲶鱼、建鲤F6、短盖巨脂鲤、异鱼银鲫等也先后引进县内。本地一些稀有水产品发展较快,如本地甲鱼(俗名鳖)、鳝鱼、泥鳅、鳜鱼、中华绒螯蟹、乌鳢等。1995年,褚墩镇引进牛蛙,养殖获得成功。

主要水生植物资源有:芦苇、藕、蒲等,养殖面积达3862亩。芦苇主要种植于归昌、花园、庙山3乡镇,藕、蒲主要分布在十里、郯城、归昌、杨集等乡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水产养殖业十分落后。水产品主要为群众从河沟、汪塘中自发捕捞获得。1949年统计,全县年捕量仅30吨。

1958年,始建县内第一个国营专业渔场“郯城县渔种场”,同年冬,李庄、杨集等地相继开挖鱼塘,建立了社办渔场。同年11月,又邀请江苏省宝应县渔场人员来郯城支援渔场建设。

1959年5月开始到长江采购鱼苗,鱼苗种类主要有青鱼、草鱼、链鱼、鳙鱼等,共800万尾,当年培育出1.5~3寸鱼种300万尾,在县内部分鱼塘投放。第二年全县成鱼产量达到135吨,比建国初期的年捕捞产量30吨提高了3. 5倍。随着“四大家鱼”的引进,郯城县的渔业生产跃上了新的阶梯。渔业生产以渔场为主干,逐步向全县展开,涌现出一批养鱼村队,如房庄公社的南新汪村70亩水面,当年产鱼5000公斤,平均亩产72公斤。马头公社的大圩沟村60亩水面,产鱼3750公斤,平均亩产63公斤。港上公社的徐圩子村,50亩水面,产鱼3500公斤,平均亩产70公斤。停庙、丁沟、田小埠等村,养鱼也取得突出成绩。

1964年3月,郯城县渔种场改名为“郯城县国营淡水养殖试验场”,该场技术人员首次进行自繁长江鱼苗试验,催产获得成功。但在鱼苗孵化过程中,由于鱼卵成熟度差,受精率低,孵化环境条件不完备,未孵出鱼苗,试验失败。

1965年,在总结改进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人工催产孵化试验,取得了成功,共孵化出各类长江鱼苗800万尾,当年培育鱼种300万尾。1965年,全县的养鱼水面发展到2500亩,产量达到300吨。

1966年后,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淡水养殖业停滞不前,产量多年徘徊在250吨左右,1969年,产量仅为210吨。到1970年后,县淡水养殖试验场恢复了正常的鱼苗、鱼种生产,鱼种供应得到满足,全县的养鱼水面又不断得到扩展,1973年全县养鱼水面扩大到4000亩,产量达到350吨,平均亩产鱼87.5公斤。

1974年8月,连续降雨15天,降雨量371. 9毫米,最大日降雨量144.9毫米,致使河水猛涨,汪塘水位剧增,全县1500余亩鱼塘水漫鱼逃,渔业直接经济损失20万元。

1976年,县水产局从18处公社招收了18名人员,经过在渔场一个月的技术培训,考试合格,招聘为不脱产农民水产技术员,负责管理各公社的渔业生产。这一措施,增强了渔业技术推广活力,推动了全县的渔业生产。当年全县养鱼村队发展到604个,水面扩大到5500亩,产量达到486吨。

1978年4月,省水产局拨款10万元开发白马河养鱼基地,同年6月成立“国社联营白马河渔场”,在白马河滩挖鱼塘50亩,并围网拦河进行养鱼。

1981年4月,县水产局设立“渔业技术推广站”。同年,全县养鱼水面已达9800亩,产量1100吨。并建孵化设备2处,年孵化量2000~3000万尾,可满足县内放养之需。当年,郯城县有67个单位2200亩精养鱼塘被列为第一批山东省淡水商品鱼基地。

1982年4月,郯城县148个单位,3052亩精养鱼塘,被列为国家淡水商品鱼基地。10月,县“国营淡水养殖试验场”征得国家水产总局、省水产局、郯城县人民政府同意,签订了三方联营合同书,成为国家水产良种基地,并改名为“山东省郯城水产良种场”。同年国家水产总局拨给基本建设款59.5万元,进行基本建设配套。

1983年4月,郯城县又有105个单位2197亩精养鱼塘被列为国家淡水商品鱼基地。至此,全县淡水商品鱼基地面积达到7449亩,每年每亩向国家交售商品鱼40公斤,共交10年。国家按平价购买,每亩给予补助资金200元,并按每斤鱼向大队返销一斤平价饲料。全县的鱼塘经过深挖改造,形成了以商品鱼基地为中心的一批高产鱼塘,养鱼面积达到11000亩,产量达到1600吨。1984年,水产局并入农牧渔业局,有一名副局长分管水产工作。同年实行水产技术人员到各村队进行有偿技术承包服务,当年承包鱼池1500亩,年底平均亩产超过200公斤,高的达到350公斤,有力的推动了全县鱼塘的精养高产步伐。同年县渔技站和水产良种场试养罗非鱼成功。

1985年3月,地区水产工作会议对郯城县有偿技术承包给予肯定,并在全地区推广。4月,地区淡水所徐庆生、朱仕祥在白马河渔场进行颗粒配合饲料养鱼示范,年底亩均生产商品鱼669公斤,亩净产为439公斤,随后即在全县推广,并同时推广投放大规格鱼种。郯城县水产业开始向精养高产发展,池塘养鱼亩均突破150公斤大关,产量逐年提高。1985年养鱼面积扩大到13500亩,总产2250吨。

1986年,全县有偿技术承包鱼塘达到2000多亩,扶持了一批养鱼大户。如马头,杜从新承包的56亩鱼塘,高册小马头村宋宝法承包的50亩鱼塘,杨集渔场丁孝强承包的60亩鱼塘,杨集大滩村刘景德承包的50亩鱼塘,面积均超过50亩。

1989年,全县养殖面积发展到18500亩,其中鱼种池面积1000亩。全年养鱼总产3750吨,比1969年增长17倍,比1949年增长124倍。全年生产鱼苗1.3亿尾,鱼种3000万尾,渔业总产值583万元。

1992年,县渔业技术站在杨集十三甲进行稻田养鱼试验,当年亩产鱼种40公斤。至1993年,试验面积扩大到254亩,亩产鱼种64.5公斤。1994年,渔政监督管理站和渔业技术推广站合并为渔政渔技站。1995年,郯城县引进“革胡子鲶”在杨集十三甲村进行稻田养殖,当年亩产150公斤,亩效益一千多元,从此稻田养鱼迅速在全县普及。

1996年,全县稻田养鱼发展到1500余亩。县渔政渔技站开始在归昌乡农场10亩稻田进行稻田养蟹试验,经市农业局组织专家验收,亩产商品蟹37.5公斤,亩获纯利近3000元,从此稻田养蟹在郯城县展开。同年引进淡水白鲳在渔技站承包的基地养殖,当年亩产成鱼400公斤,亩纯利达到2000元以上。

1996年,渔技渔政站科技干部下乡搞承包,进行技术示范的同时为单位增加创收。该站进行的中华绒螯蟹稻田养殖技术开发试验获得县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7年,稻田养鱼、养蟹在全县展开,面积达到2000亩,其中花园乡发展稻田养蟹100余亩。同年10月,渔政渔技站在小马头乡王店子村进行的20亩稻田养蟹试验,经市农业局组织有关专家验收,亩产商品蟹47.5公斤,稻子平均增产10%,获得市丰收计划二等奖。同年,全县的水产品养殖向着名、特、优质水产品转移,出现了一些甲鱼、泥鳅养殖专业村,如清泉乡卸甲营村等。同年,为了适应养鱼户诊治鱼病的要求,成立了鱼病防治医院,并挂牌对外服务,当年接待养鱼户600余人次。

1998年,花园乡稻田养鱼近1000亩,在渔政渔技站的推荐下放养了革胡子鲶,当年获得大丰收,稻田平均亩产鱼400公斤以上。俩墩村冯英华稻田养殖的革胡子鲶达到亩产1000公斤,当年亩纯收入2000余元。1998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万亩,产量达到2520吨,产值3615万元。特种水产品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养殖面积达到570亩,产量107吨,产值428万元。随着水产品产量的提高,市场供求饱和,水产品价格一降再降,到1998年底降到每公斤鲤鱼6元钱以下,水产养殖业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1999年1月,全县稻田养鱼面积发展到3500亩,重点分布在花园乡、杨集镇、归昌乡等乡镇,主要养殖品种有毛蟹、罗氏沼虾、银鲫、泥鳅、黄鳝、美国大口胭脂鱼、草鱼等。县渔政渔技站在杨集镇承包了130亩土地进行稻田养蟹、养鱼试验,均获得成功,平均亩收稻谷550公斤,养鱼平均亩产55公斤,养蟹亩产40公斤。水产养殖业进一步向名、特、优质养殖品种转移,面积达到1000亩,产量200吨,产值500万元。全县水产养殖面积仍保持在2万亩,产量达到6000吨,产值4000万元。

第三节 渔政管理

1959年,成立县水产局,为渔业行政管理机构,下辖县渔种场。1961年,水产局撤销,县农业局设水产组。1976年,恢复水产局,辖淡水养殖试验场。1981年4月,水产局下设渔业技术推广站。1984年,水产局与农业局合并,称农牧渔业局,下设渔业技术推广站。1988年1月,始建县渔政监督管理站,隶属农牧渔业局,工作重点是宣传贯彻渔业法律法规,加强渔业生产秩序管理,取缔非法渔具,如电子捕鱼器等。

1989年5月,在褚墩镇进行《水面养殖使用证》发放试点工作,按池塘面积,落实合同,确权发证。同年办理《捕捞许可证》30余份。此后,《捕捞许可证》的发放及年审工作在全县展开。

1992年,查处渔业违法案件8起,办理《捕捞许可证》300余份,协助养鱼户处理污染案件一起,并追回养 鱼户经济损失33600元,罚没收入1300元,维护了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

1993年,根据《渔业法》在全县发放《水面养殖使用证》386份,征收渔业资源保护费3万余元。水面养殖使用证的发放,稳定了承包合同,促使承包户充分开发利用池塘潜力,提高了全县水产品产量。

1995年,依据《渔业法》,对郯城县的鱼苗鱼种生产加强了管理,开始实行《苗种生产许可证》制度。从1995年起,“三证”的办理及年审工作进入正轨。每年春季加强《苗种生产许可证》的办理及年审工作,秋季年审《池塘养殖使用证》;对合法的捕捞渔具常年办理年审,发放《捕捞许可证》,对不合法捕鱼器无条件取缔。

1996年,县渔政监督管理站组织力量,调配两部车辆,加大对无证捕捞的打击力度,清理了所有的捕捞渔具。并根据季节重点清理了鳝笼、小网子等小型渔具,杜绝了无序、无度、无偿捕捞,渔业生产跨入了以法管理的轨道。

1999年,处理郯化集团与北马庄村关于水污染死鱼事件一宗。郯化集团排污水倒流入北马庄村池塘内污染死鱼,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万元,经渔政站同环保局、郯化集团共同协商达成协议,由郯化集团赔偿北马庄村被污染池塘养鱼户2万元,维护了养鱼户的合法利益。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