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欢迎访问郯城县政府网站!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重点领域 >> 医疗卫生 >> 健康科普 >> 重点区域 >> 正文
健康科普丨冬病夏治——三伏灸
[ 索  引  号 ] tanchengwjj1/2025-0000203 [ 文       号 ] [ 发布机构 ] 郯城县卫生健康局
[ 成文日期 ] 2025-07-15 [ 公开日期 ] 2025-07-15 [ 有  效  性 ] 有效中

夏日炎炎,正是“冬病夏治”的黄金时机!三伏灸,结合了“天人相应”理念和艾灸疗法,夏季三伏天的是人体阳气最盛之时,此时毛孔张开,人体自动进入清洁模式,通过艾灸或中药敷贴刺激特定穴位,以达到温阳散寒、防治疾病的目的。

一、什么是三伏灸?


三伏灸是在夏季三伏天(初伏驱寒、中伏化湿、末伏固本),将特制的中药敷贴或通过艾灸作用于特定穴位,借助自然界的阳气和药物、艾灸的温热之力,温通经络、调和气血,增强人体抵抗力,不管是秋冬反复感冒、咳嗽哮喘,还是老寒腿、肩颈痛,或是总怕冷、易疲劳的虚寒体质,都能在三伏灸的温热呵护中慢慢调理。三伏灸,是在三伏天进行艾灸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通过在人体背部“阳脉之海”督脉上施以中药粉并配合生姜、艾灸,借助督脉统摄全身阳气的特性,激发人体自身的阳气,让温热经经络逐步传遍周身,从而实现扶正祛邪,平衡阴阳的功效。

二、三伏灸的原理?

顺应时令: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期,人体阳气也随之升发,此时艾灸能更好地激发体内阳气,驱散寒邪。穴位作用: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如肺俞、大椎、神阙、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调节脏腑功能,增强免疫力。药物辅助:部分三伏灸会配合温阳散寒的中药(如附子、白芥子、肉桂、黄芪、细辛、延胡索、生姜、艾叶等)加强疗效。

三、哪些人群适合三伏灸?

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反复感冒等。消化系统疾病:如脾胃虚寒引起的胃痛、腹泻、消化不良等。关节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颈肩腰腿痛等因寒湿导致的疼痛。体质虚弱者:如平素怕冷、易疲劳、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四、三伏灸注意事项

艾灸后避免立即吹空调、吃冷饮,以免寒气入侵。皮肤敏感者需提前告知医师,避免出现过敏反应。孕妇、发热患者、急性病发作期人群不宜进行三伏灸。需在正规医疗机构由专业医师操作,根据个人体质选择穴位和方法。三伏灸注重“冬病夏治”,需坚持按疗程进行(通常连续3年),才能更好地发挥调理效果。

五、三伏灸的种类

督灸:专攻人体“阳脉之海”——督脉。通过在脊柱沿线铺姜、撒药粉后施灸,借助艾草与药物的温热之力,温通督脉、补阳散寒。适合阳虚体质(如怕冷、易疲劳)、颈肩腰背痛、免疫力差等人群,如同给身体“暖阳充电”,从根源唤醒阳气。葫芦灸:以天然葫芦为器,将艾绒置于葫芦内燃烧,利用葫芦的弧度贴合身体曲线(如背部、腹部、关节处),使热力与药力更集中渗透。既有艾灸的温通作用,又因葫芦的“收纳”特性,能温和包裹病灶,适合局部寒湿积聚(如关节冷痛、腹部寒凉),兼具趣味与针对性。脐灸:聚焦“神阙穴”(肚脐),此处连接脏腑,是元气汇聚之地。通过在肚脐上隔药(如姜、盐、中药饼)施灸,直接温养脾胃、调和气血。对脾胃虚弱(如消化不良、腹泻)、女性宫寒、小腹坠胀等效果显著,如同给脏腑“敷暖贴”,温和滋养,老少皆宜。

药物贴敷灸(三伏贴):将中药(如白芥子、细辛、甘遂等具有温经散寒、化痰平喘作用的药物)研成细末,用姜汁等调成糊状,贴敷在特定穴位上,通过药物刺激和穴位作用达到调理目的,无需艾灸,操作简便,适合多数虚寒体质人群及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三伏灸就像夏天给身体的一份“养生小礼物”,不用追求立竿见影,坚持几年就会发现,冬天没那么怕冷了,小毛病也少了。这个夏天,让我们用三伏灸唤醒身体能量,告别秋冬烦恼,把健康“灸”出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