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欢迎访问郯城县政府网站!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及乡镇财政预决算 >> 2016年 >> 财政预算 >> 县政府 >> 正文
关于郯城县2005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 索  引  号 ] 0000-06-2007-000007 [ 文       号 ] [ 发布机构 ] 郯城县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日期 ] 2005-01-11 [ 公开日期 ] 2005-01-11 [ 有  效  性 ]

  关于郯城县2005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2006年2月10日在郯城县第十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郯城县财政局局长    王幼红

  各位代表:
  我受县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郯城县2005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5年预算执行情况
  2005年,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求真务实,干事创业,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财税部门抢抓机遇,努力工作,全县和县级财政预算任务圆满完成,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2005年,全县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1570万元,完成预算的103%,比上年增长26%。全县财政支出52143万元,完成预算的100%,增长26%。当年收入,加上上级税收返还和各项补助及上年结转收入等22532万元,收入共计54102万元;当年支出,加上上解支出和结转下年支出等1957万元,支出共计54100万元。全县收支相抵,当年净结余2万元。
  2005年县本级地方财政收入24847万元,完成预算的101%,比上年增长40%;县本级财政支出32524万元,完成预算的100%,增长31.3%。当年县本级收入,加上上级税收返还和各项补助及上年结转收入等9636万元,收入共计34483万元;当年县本级支出,加上上解支出和结转下年支出等1957万元,支出共计34481万元。县本级收支相抵,当年净结余2万元。
  2005年,全县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2295万元,基金补助收入115万元,基金收入总计2410万元,比上年增长6.1%;全县政府性基金支出2410万元,增长6%。全县预算外资金收入完成14900万元,比上年增长9%;全县预算外资金支出13252万元,增长4%。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在财政减收增支因素较多的情况下,全县圆满完成了预算任务,这是各级党委坚强领导、人大依法监督、政协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各行各业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结果。一年来,各级财税部门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围绕发展大局,积极培植财源,努力增收节支,切实加强管理,各项财税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一)严格依法治税管费,财政收入跃上新台阶。财税部门以组织收入为核心,完善征管机制,严格治税管费,加强调度考核,实现了财政税收的快速增长,地方财政收入突破3亿元。国税系统组织收入24419万元,增长23.3%,其中地方收入6225万元,增长21.7%;地税系统组织收入16678万元,增长19.8%,其中地方收入12401万元,增长20.3%;财政等部门组织收入12944万元,增长27.2%。在抓好组织收入的同时,财政系统研究政策,抢抓机遇,积极争取上级转移支付和其他各类财政资金26339万元,增长17.3%,有力地支持了全县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管好用好奖补资金,全力保障重点支出。通过积极努力,2005年我县被省列为财政困难县重点扶持,争取省级奖补资金1531万元,全部用于兑现乡镇增资政策,保障基层政权运转,支持乡村教育、卫生、社保等重点事业发展,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难点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在代发乡镇教师和公务员工资的基础上,从下半年起县财政代发了乡镇其他全额财政拨款人员工资,乡镇编制内人员工资标准超过国定标准。从四季度起对县直全额财政拨款人员和全县离退休人员兑现了增资政策,使广大干部职工实实在在地分享到了经济发展的成果。全县社保支出5372万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167万元、困难企业下岗职工生活救济支出126万元、困难企业军转干部解困支出90万元,较好地解决了社会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农业、教育、科技等法定支出增长比例均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在保工资、保稳定、保法定支出的同时,积极筹措资金6275万元,支持了城市建设、平安创建和"一会一节"的举办,促进了城市面貌的明显改善。
  (三)突出支持财源建设,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积极争取国债资金2440万元,支持了恒通化工动力结构调整、城区自来水管网改造等建设项目。恒通化工集团全年实现税收15155万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27.8%,进入地方财政盘子5208万元。争取省、市工业产品结构调整资金450万元,支持了服装、食品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培植了特色产业群体。根据国家有关财税政策,为各类企业减免税费4652万元,企业发展后劲增强,招商引资的环境进一步优化。
  (四)切实加大"三农"投入,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全年支持"三农"资金达9992万元,比上年增长17.7%。农业税税率降低2个百分点,减轻农民负担2478万元。落实粮食、良种、农机"三补贴"政策,共补贴农民资金1154万元。支持百万农户致富工程,财政贴息374万元,发放贴息贷款1.5亿元,促进了农民增收。继续实施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全年完成投入526万元,解决了29个村3.3万人的饮水困难。投入资金850万元,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1.38万平方米 。落实"两免一补"资金209万元,资助学生8552人。投入资金548万元,支持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建设。及时拨付资金69万元,支持了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工作。争取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个,到位资金729万元,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五)注重体制机制创新,财政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深入开展了"制度建设年"活动,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促进了财政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推行了部门预算试点工作,对规范财政资金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加强财政供养人员管理,逐步建立起了机构编制、人员与财政预算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强化政府采购监管,全年完成政府采购额2012万元,节支率为18.7%。组织开展了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清理征收工作,严格实行"先税后证"制度,规范了征收秩序,增加了财政收入。组织开展了部门预算执行情况检查、"收支两条线"检查和虚报冒领工资补贴清理工作,维护了良好的财经秩序。
  各位代表,随着2005年预算任务的完成,"十五"时期的财政发展目标也顺利实现,财政工作连年迈上新台阶,五年实现新跨越。一是收支规模迅速扩大,财政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规模不断壮大,累计完成12.16亿元,是"九五"时期的1.5倍,年均增长16.8%;财政支出完成19.63亿元,是"九五"时期的1.8倍,年均增长18.1%,有力支持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二是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大,公共财政逐步覆盖农村。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千方百计加大"三农"投入。通过实施农村税费改革,累计减轻农民负担11600万元;落实粮食、良种、农机购置"三补贴"政策,累计补贴农民资金2608万元,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实现重大转变。同时,随着农村路、水、电、医、学等公益事业发展步伐的加快,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深度、广度不断扩大,过去五年成为农民得到实惠最多、增加收入最多的时期之一。三是财税改革步伐加快,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实施企业所得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分享等改革,财政分配关系逐步理顺。税费改革、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等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县财政管理跃上一个新台阶。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县财税工作还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受经济总量和结构性矛盾制约,财政规模偏小,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和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偏低;财政刚性增支因素多,收支矛盾突出;县乡财政债务负担沉重,乡镇财政更加困难;偷逃税款、会计信息失真、挤占挪用财政资金等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财经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广泛听取人民代表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6年财政预算安排意见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统筹安排好财政预算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今年的财政经济形势,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同时存在,增收节支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根据省、市、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今年全县财政工作和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依法组织收入,提高"两个比重",壮大财政规模;优化支出结构,科学运筹资金,集中财力保障重点支出;深化财政改革,强化财政监管,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落实奖补政策,加大扶持力度,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努力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全县主要经济预期指标,充分考虑各种收支增减因素,2006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预算安排38200万元,比上年增长21%。其中,国税部门组织收入7780万元,增长25%;地税部门组织收入15000万元,增长21%;财政等部门组织收入15420万元,增长19%。当年收入,加上中央、省税收返还和各项补助及上年结转收入等21608万元,收入共计59808万元。全县财政支出预算安排56027万元,比上年增长7.4%,加上上解支出等3781万元,支出共计59808万元。全县收支相抵,预算是平衡的。
  县本级地方财政收入安排32296万元,比上年增长29.9%。其中,国税部门组织收入6876万元,增长30.6%;地税部门组织收入10400万元,增长26.6%;财政等部门组织收入15020万元,增长36.4%。当年收入,加上中央、省税收返还和各项补助及上年结转收入等7743万元,收入共计40039万元。县本级支出安排36258万元,比上年增长11.4%,加上上解支出等3781万元,支出共计40039万元。县本级收支相抵,预算也是平衡的。
  按照公共财政建设的要求和县委工作部署,2006年县本级支出预算的安排,重点做到"三保四突出",即:保工资,保稳定,保法定支出;新增财力突出支持"三农",突出支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突出支持社会保障,突出支持教育、卫生等重点事业发展。
  三、明确任务,狠抓落实,努力开创财税工作新局面
  今后五年,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特别是随着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战略举措的实施,对财政保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财税工作的任务非常艰巨。我们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郯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紧紧抓住支持经济发展壮大财政总量这个中心,优化收入、支出两个结构,推进税费制度、预算管理、财政体制三项改革,完善收入稳定增长、利益分配调节、事业发展保障、财政管理监督四个机制,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在新的起点实现新的跨越。到2010年,力争全县地方财政收入达到8亿元,年均增长20%,为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力保障。具体到2006年,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支持经济发展,培植壮大财源。要灵活运用财税扶持政策,大力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培植壮大优势骨干财源。用足用好工业产品结构调整资金和相关政策,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优先支持节能、环保项目和循环经济项目,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加快园区经济建设,增强财政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强化收支管理,提高保障能力。坚持依法治税,完善税源监控体系,深入开展社会综合治税,严厉打击偷逃骗税行为,确保各项税收应收尽收。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重点挖掘资源性收入潜力,拓宽财政增收渠道。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收入考核,优化收入结构。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坚持勤俭节约,严格控制一般性开支,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保工资、保重点。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基金,努力提高社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增强财政保障能力。继续深化部门预算编制,积极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健全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和绩效考评办法,加强财政支出的事前评审、事中监控和事后评价工作,确保财政资金合理分配、安全运行、高效使用。
  (三)扶持"三农"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继续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落实"三补贴"、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取消农业税,深入开展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四)落实奖补政策,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积极争取上级转移支付和各类专项资金支持,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对乡镇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进一步理顺县乡财政体制,充分调动乡镇发展经济、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增强自我发展、自我保障能力。在"四权不变"和"六个统管"的基础上,全面试行"乡财乡用县管"改革,深入推进"村财村用乡管"改革,严格控制新增债务,逐步化解历史债务,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促进县乡财政健康发展。
  (五)加强队伍建设,依法科学理财。财政系统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廉洁依法行政。树立科学的理财观,努力做到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用财有效,不断增强科学理财的本领。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人民政协和社会各界的民主监督,增强财政工作的透明度,为人民当好家、理好财。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财税工作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我们决心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落实本次大会决议,振奋精神,锐意进取,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