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 ] | 0110-08-2014-000002 | [ 文 号 ] | [ 发布机构 ] | 郯城县政府办公室 | |
---|---|---|---|---|---|
[ 成文日期 ] | 2010-01-25 | [ 公开日期 ] | 2010-01-25 | [ 有 效 性 ] |
关于郯城县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和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2010年1月15日在郯城县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县财政局局长 马学准
各位代表:
我受县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郯城县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金融危机,进一步解放思想,攻坚克难,干事创业,保持了经济较快增长、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全县财政预算任务圆满完成,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一般预算完成情况
全县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8507万元,增长12%,完成预算的100%。其中,国税部门完成7055万元,增长6.4%;地税部门完成22848万元,增长16.2%;财政部门完成18604万元,增长9.4%。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加上上级转移支付及补助57635万元、上年结转304万元,收入共计106446万元。全县财政支出103935万元,增长19.1%,完成预算的112.7%。当年财政支出,加上上解支出2037万元、结转下年支出474万元,支出共计106446万元。全县财政收支相抵,预算是平衡的。
县本级地方财政收入30757万元,增长2.8%。当年县本级地方财政收入,加上上级转移支付和补助及上年结转收入38957万元,收入共计69714万元。县本级财政支出67203万元,增长20.1%。当年县本级支出,加上上解支出和结转下年支出2511万元,支出共计69714万元。县本级财政收支相抵,预算是平衡的。
纳入预算管理的地方政府债券资金4540万元,用于县第一人民医院病房楼改扩建、红花乡中学校舍改造等10个中央扩大内需投资项目的配套支出,当年未发生偿还支出。
基金预算完成情况
全县实现基金预算收入15962万元。其中,土地出让金收入15414万元,地方教育费附加收入261万元,残疾人保障金收入82万元,彩票公益金收入205万元。当年基金收入,加上上级基金补助收入净额2571万元、上年结转收入67万元,基金总收入18600万元。
全县基金预算支出18600万元。其中,土地出让金支出17555万元,地方教育费附加支出478万元,残疾人保障金支出82万元,彩票公益金支出346万元,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支出139万元。基金总收入与支出相抵,预算是平衡的。
2009年,在财政减收增支因素较多的情况下,各级财税部门围绕发展大局,依法科学理财,锐意开拓创新,各项财税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坚持依法征管,可用财力实现稳定增长。财税部门以组织收入为核心,大力推行社会综合治税,依法规范非税收入征管,财政收入实现了持续稳定增长。国税部门加大税收评估和稽查力度,全力挖潜促收,共检查评估291户企业,入库税款3209万元。地税部门强化税源监控,狠抓小税种征管,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和资源税四个税种增幅分别达到28.2%、36.5%、121.1%、176.5%。财政部门规范工作程序,实行“一站式”服务,征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1952万元,清收土地出让金欠款7272万元,有效增加了可用财力。从收入结构看,全县税收收入完成35280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2.7%;非税收入完成13227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27.3%,收入质量保持了较好水平。
(二)坚持激励扶持,财源建设成效显著。各级各部门加大激励扶持力度,全力支持经济发展,培植壮大财源,夯实了财政增收基础。设立中小企业过桥资金3000万元,缓解企业资金紧张问题。设立产业集群项目发展基金300万元,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参股2000万元,成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破解企业贷款难题。首次争取亚行贷款345万美元,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兑现企业贡献奖励资金和乡镇财源建设奖励资金1316万元,调动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认真落实上级税费减免政策,严肃查处“三乱”行为,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2009年,虽然恒通化工集团受金融危机影响同比减少税收1.36亿元,但全县其他规模企业税收实现大幅度增长,为完成全年收入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县税收过100万元的企业达到53家,其中过1000万元企业10家。乡镇级财政收入完成17750万元,增长32.8%,高出全县收入增幅20.8个百分点。其中,8个乡镇地方财政收入过500万元,过1000万元的乡镇由2个增加到5个,郯城镇地方财政收入突破8000万元,褚墩镇一跃突破2000万元,黄山镇、李庄镇首次突破1000万元。
(三)坚持主动作为,向上争取获得新突破。一是通过积极争取,我县被省政府列为首批财政省直管县,并继续获得了省级财政困难县扶持,年新增上级转移支付和补助资金6574万元,有效弥补了财力不足。二是财政部门认真分析算账,积极测算汇报,争得了理想的省直管县财力基数,确保了我县既得利益。三是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利时机,提前主动作为,派专人专职加强与上级财政部门的沟通衔接,及时掌握政策信息,积极提报优势项目,全年共争取上级专项资金18733万元,比上年增加6129万元,有力支持了全县重点事业发展。
(四)坚持突出重点,社会事业和谐发展。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坚持有保有压,科学运筹资金,集中财力保民生、办实事、促发展。一是扎实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大幅增加干部职工工资收入。多方筹集资金1900万元,提高乡镇教师工资和津贴补贴发放水平,乡镇教师人均月增资533元,县乡教师实现同工同酬;筹集资金330万元,兑现事业人员薪级工资;筹集资金476万元,对农村干部报酬实行财政统一发放。二是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集中支持解决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兑现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小麦、玉米、水稻良种补贴,家电和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等惠农资金11921万元;投入资金2388万元,支持农业综合开发、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沼气池建设和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三是加大社保投入,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投入资金6840万元,提高新农合补助标准,农民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60元提高到80元;投入资金892万元,将全县3292名关闭破产及困难企业的退休职工纳入医疗保险范围;投入资金255万元,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全县新增就业再就业人数9055人;投入资金333万元,帮助困难企业职工缴纳保险金、发放岗位补贴,稳定了就业岗位;发放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568万元、城乡医疗救助和困难救济资金215万元,较好地解决了困难群众的生活困难问题。四是突出公共财政职能,加快公益事业发展。投入资金865万元,重点用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全力支持全国文化先进县创建工作;投入资金8190万元,重点保障中小学正常经费支出、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资助困难学生和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投入资金4785万元,落实政法经费保障制度,支持“平安郯城”建设,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计划生育、科技等事业也都得到了较好支持。五是多渠道融资,支持重点工程建设和偿还政府性债务。通过政府融资、争取上级重点项目调控资金等方式筹集资金31415万元,重点支持了中央扩大内需工程,县城南北外环道路东延、沭河滨河路、兴郯路等重点工程和10大惠民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形象。偿还各类政府债务3260万元,按期兑付首期“龙信融资通”本息2250万元,维护了政府公信力。
(五)坚持科学理财,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一是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认真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有关规定,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县直预算单位公务接待费支出比去年减少9%,交通费支出比前三年度平均支出减少15%。二是加大财政投资评审力度。全年共审核各类项目109个、预算总额34813万元,审减额6109万元,节支率17.5%。三是政府采购范围和采购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共参与监督货物类、工程类和服务类招标活动62次,采购预算金额23600万元,实际支出20353万元,节约资金3247万元。四是监督检查工作力度逐步加大。组织开展了部门预算执行情况、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小金库、中央专项资金和拉动内需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等监督检查活动,进一步严肃了财经纪律。五是会计管理实现新的突破。实行一次办证承诺制度,手续齐全的办证人员实现当天申请当天领证;全县有2756名会计人员信息数据纳入了全省联网管理,为建立会计人才储备库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六是财政清欠工作成绩显著。通过托清财政周转金、投资公司借款及各类财政借款底子,分解任务目标,强化责任考核等措施,全年清收各类借款1379万元,缓解了财政支出压力。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县财税工作还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我县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巩固,部分重点税源企业财政贡献率明显下降,全县财政收入总量不大的状况仍然存在;财政刚性增支因素不断增多,可用财力与支出需求矛盾突出,预算执行紧张情况短期仍然存在;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等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广泛听取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0年财政预算安排意见
2010年财政工作和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保重点”的目标,继续加快财源建设步伐,依法强化收入征管,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推进财政改革,稳步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努力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全县主要经济预期指标,充分考虑各种收支增减因素,2010年财政预算具体安排如下:
一般预算安排意见
全县地方财政收入预算安排55800万元,增长15%。其中,国税部门8960万元,增长27%;地税部门27220万元,增长20%;财政部门19620万元,增长5.5%。当年收入,加上上级转移支付及补助52006万元、上年结转收入474万元,收入共计108280万元。全县财政支出预算安排105836万元。当年支出,加上上解支出2444万元,支出共计108280万元。全县收支相抵,预算是平衡的。
县本级地方财政收入安排34500万元。当年收入,加上上级转移支付及补助33306万元、上年结转收入474万元,收入共计68280万元。县本级支出安排65836万元。当年支出,加上上解支出2444万元,支出共计68280万元。县本级收支相抵,预算是平衡的。
基金预算安排意见
全县基金预算收入安排43890万元。其中,土地出让总价款43300万元,地方教育费附加收入300万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90万元,彩票公益金收入200万元。
全县基金预算支出安排43890万元。其中,土地出让金支出43300万元(按照上级要求,2010年土地出让金实行全口径预算),支出项目有:土地出让成本支出18600万元,农业开发支出300万元,廉租住房保障支出2200万元,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支出2200万元,重点工程及还贷支出20000万元;地方教育费附加支出300万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支出90万元;彩票公益金支出200万元。全县收支相抵,预算是平衡的。
各位代表,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公共财政的要求,今年的支出预算安排,将坚持有保有压,勤俭办一切事业,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集中财力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保重点,切实把钱用到刀刃上,积极促进全县社会各项事业和谐发展。
(一)保障人员经费和机关运转。安排33578万元用于保证工资按时足额发放,432万元用于兑现事业人员、公务员正常增资,1400万元用于解决县乡干部同工同酬,4652万元用于保证党政机关正常运转,1363万元用于政法经费分类保障机制改革。
(二)保障民生投入持续增长。集中财力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向困难群众倾斜,向重点社会事业发展倾斜。
1、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这方面重点项目支出共安排13206万元。其中,9300万元用于兑现各项惠农补贴,1400万元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和现代农业工程建设,1316万元用于能繁母猪补贴、农业保险补助,790万元用于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400万元用于农村沼气建设补助。
2、支持困难群众生产生活。这方面重点项目支出共安排3005万元。其中,450万元用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849万元用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160万元用于困难企业职工再就业补助和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贴息,546万元用于城镇居民、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险。
3、支持重点社会事业发展。这方面重点项目支出共安排21896万元。
教育方面安排10061万元。其中,5616万元用于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和提高生均公用经费,1390万元用于职业和特殊教育,1134万元用于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704万元用于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760万元用于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义务教育设备购置,457万元用于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
文化体育、计划生育和科技方面安排2159万元。其中,612万元用于文化体育事业发展,1427万元用于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120万元用于科学技术推广。
卫生方面安排9676万元。其中,8500万元用于新农合补助,1176万元用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农村卫生室改造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三)保障政府性债务偿还和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投入。安排政府性基金20000万元。其中,支付以前年度工程款6900万元,投入城市、交通等基础性建设5250万元,偿还政府性支出银行贷款本息等5028万元,兑付第二期“龙信融资通”本息2172万元,支付土地租金650万元。
三、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确保全面完成2010年预算任务
财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政策手段和体制保障。新的一年,我们将紧紧围绕全县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以规范化管理为抓手,以加快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为目标,用发展的思路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用改革的办法更好的服务构建和谐社会,确保全面完成全年预算任务。
(一)规范财政管理体制,增强县乡保障能力。全面把握财政省直管县改革方向,及时了解政策信息,吃透上级精神,积极争取资金项目扶持。按照“预算管理权不变、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财务审批权不变、债权债务关系不变和预算统编、账户统设、资金统缴、支出统核、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原则,全面实施“乡财乡用县管”改革,多渠道增加基层财力,缓解乡镇财政运行困难问题。进一步规范“村财村用乡管”,建立健全农村组织建设、农村干部待遇和培训教育等资金保障机制,稳步解决行政村运转困难问题。完善奖补机制,发展村级公益事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规范财源建设扶持机制,增强发展后劲。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灵活运用各种扶持政策,支持骨干企业膨胀规模、加快发展。用好用足中小企业过桥资金,帮助企业扩大融资渠道,缓解企业资金运转困难问题。继续加大对乡镇财源建设工作的监督考核力度,及时总结和推广加强财源建设的典型经验,推动乡镇财源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充分利用政府融资平台,扩大融资能力,加快基础性设施建设,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足额落实扩大内需项目配套资金,重点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税收贡献率高的大项目、好项目,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
(三)规范收入征管机制,稳步增加可用财力。继续实行财税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沟通协调,着力解决税收征管中的薄弱环节,努力做到应收尽收。突出社会综合治税,重点做好代扣代缴、打包收费、联合执法工作,努力扩大收入征管覆盖面。强化重点税源动态监控,推动企业二三产业分离,充分挖掘增收潜力。完善非税收入征管机制,重点挖掘资源性收入潜力,严禁乱开减免口子,多渠道增加政府收入。
(四)规范支出管理机制,提高科学理财水平。继续规范以部门预算为基础、投资评审为支撑、政府采购为手段、国库集中支付为保障的“四位一体”财政支出管理模式,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科学调度资金,按标准及时兑现各项民生政策,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教育、卫生、社保、就业、住房保障等政策体系,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努力探索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新思路,逐步建立产权清晰、配置科学、使用高效、处置规范、监督公正的资产管理新模式。强化政府债务管理,健全债务风险监测预警机制,防范地方财政风险。加快“金财工程”建设,扎实开展政务公开工作,增强财政资金使用透明度。加强财政监督,规范财务收支行为,完善事前审核、事中跟踪、事后问效工作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维护良好财经秩序。
(五)规范干部队伍管理机制,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健全学习教育机制,提高财税队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依法理财、科学理财的能力。强化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建设,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更加注重转变作风,求真务实,廉洁勤政,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自觉接受县人大的法律监督、县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为人民当好家、理好财。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全县财税工作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决心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本次大会决议,坚定信念,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确保圆满完成全年预算任务,为建设鲁南经济文化强县做出新的贡献。
大会秘书处 2010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