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 ] | tanchenggtj/2024-0000092 | [ 文 号 ] | [ 发布机构 ] | 郯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
---|---|---|---|---|---|
[ 成文日期 ] | 2024-04-18 | [ 公开日期 ] | 2024-04-18 | [ 有 效 性 ] | 有效中 |
3月18日,我县国家级林业有害生物中心测报点技术人员于郯城街道王城后村甜茶树上捕获光肩星天牛越冬代幼虫1头。经过实验室培养,幼虫活动度良好,预计5月进入化蛹期。
4月16日至4月17日,中心测报点开展了光肩星天牛调查工作,于郯城街道沭河公园、庙泉线长埠岭段、泉源镇西侧柳树林网发现光肩星天牛危害。
技术人员在沭河公园抽样调查柳树20株,有虫株数2株,有虫株率10%;在庙泉线长埠岭段设立2个临时标准地,分别抽样调查柳树20株,有虫株数为4株、3株,有虫株率分别为20%、15%;在泉源镇西侧抽样调查柳树20株,有虫株数1株,有虫株率5%。
发生预测:根据调查结果,我县光肩星天牛发生程度较轻,目前以3龄、4龄越冬代幼虫为主,预计5月上旬进入化蛹期,6月开始羽化。
识别特征:光肩星天牛成虫黑色,带有光泽;触角丝状,11节;前胸具侧刺突;鞘翅上各有大小不同的由白色绒毛组成的斑纹20个左右。卵乳白色,长椭圆形,长5.5~7毫米,两端略弯曲。幼虫呈乳白色;老熟幼虫体长40-50毫米,淡黄褐色,头小,后半部缩入前胸内;上颚基部黑褐色,尖端漆黑。蛹为裸蛹,26-42毫米,白色或黄色,羽化前呈褐色。
危害特征:主要危害杨、柳、元宝柳、榆、糖槭树。成虫啃食寄主叶片及嫩枝的皮层,幼虫于枝内蛀食,轻者削弱树势,重者枝条常遭风折或枯死。
生物学特性:我县光肩星天牛1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树皮下或木质部越冬。3月中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取食,5月上旬至6月下旬为化蛹期,蛹期13-24天。成虫6月出现,6月中旬-7月下旬为羽化盛期。羽化成虫3-4天后交尾,又经4-5天后产卵,7、8月为产卵盛期,卵期15天左右。老熟幼虫用木丝堵塞坑道末端作为蛹室。11月气温下降到6℃以下时开始越冬。
防治措施:1、清除虫源。秋末或早春及时对受害严重树木抹头更新,彻底清除死树,将死树及修伐的有虫树干集中烧毁。
2、打孔注药。于幼虫活动期对寄主树种进行打孔注药,药物选择10%吡虫啉微乳剂或10%甲维·吡虫啉原药,每孔注药6-10毫升,注药后用粘性泥土封住孔口。
3、药物喷冠防治。6月底、7月初,光肩星天牛羽化盛期,选用3%高效氟氯氰菊酯微囊悬浮剂400倍液,对被害寄主树木进行树干、树冠喷淋防治,注意树冠喷湿喷透。每隔20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