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 ] | tanchenggtj/2024-0000087 | [ 文 号 ] | [ 发布机构 ] | 郯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
---|---|---|---|---|---|
[ 成文日期 ] | 2024-04-15 | [ 公开日期 ] | 2024-04-15 | [ 有 效 性 ] | 有效中 |
4月14日,我县国家级林业有害生物中心测报点在城区沭河公园绿化带内发现黄杨绢野螟危害。黄杨绢野螟主要危害黄杨科植物,城市内以小叶黄杨、雀舌黄杨、瓜子黄杨等绿化植物受害最多,在我县主要危害小叶黄杨。
一、识别特征
成虫:体长14-19mm,翅展33-45mm;头部暗褐色,头顶触角间的鳞毛白色;触角褐色;胸、腹部浅褐色;翅白色半透明,有紫色闪光,前翅前缘褐色,中室内有两个白点,一个细小,另一个弯曲成新月形,外缘与后缘均有一褐色带,后翅外缘边缘黑色褐色。
幼虫:初孵时乳白色,化蛹前头部黑褐色,身体黄绿色,表面有具光泽的毛瘤及稀疏毛刺,前胸背面具2块三角形较大黑斑;胸足深黄色,腹足淡黄绿色。
二、发生与危害特点
发生特点:以幼虫在苞中结薄茧越冬,次年3-4月份开始活动危害,后化蛹、羽化,5月上旬始见成虫。存在世代重叠现象,10月份以幼虫越冬。
危害特点:黄杨绢野螟的危害呈现逐步加重趋势。初孵幼虫首先在叶背食害叶肉;2-3龄之后即开始吐丝将叶片、嫩枝缀连成临时巢穴,然后于其内大肆取食叶片,呈缺刻状;3龄后食量增加,取食范围扩大,严重时将叶片吃光;4龄后转移危害。
三、发生与预测
目前我县黄杨绢野螟越冬幼虫开始取食危害,发生程度轻度,危害症状较明显。预计4月中下旬持续危害,部分老熟幼虫将会出现;5月上旬出现羽化成虫。
四、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针对幼虫,4月中下旬以前,及时喷施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800倍液、8%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液或25%灭幼脲三号1500倍液进行防治。
物理防治:冬季清除枯枝卷叶,将越冬虫茧集中销毁,可有效减少第二年虫源。5月上旬,可采用诱虫灯诱杀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