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欢迎访问郯城县政府网站!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镇部门信息公开 >> 工作进展 >> 正文
郯城县2025年校园文化节情况汇报
[ 索  引  号 ] tanchengjyj/2025-0000097 [ 文       号 ] [ 发布机构 ] 郯城县教育和体育局
[ 成文日期 ] 2025-08-12 [ 公开日期 ] 2025-08-12 [ 有  效  性 ] 有效中

2025年7月中旬以来,“杏郯芳华”郯城县2025年校园文化节在鲁商广场、郯国古城和“郯水”啤酒节盛大举办。县委教育工委联合县委宣传部、县文旅局、县商务局等单位,组织县第一实验小学、县第二实验小学等9所中小学校,开展学校及教师专场展演共计15场。活动通过文艺表演、艺术作品展览、特色课程展示等形式,呈现舞蹈、歌曲、戏曲等丰富的教育成果,集中展示了我县学校特色办学、学生创新发展成效,既突出了党建引领,又注入了红色元素,在盛夏时节掀起了一股教育文化热潮。

一、校园文化节的积极成效

(一)展现了教育风貌。学生综合素质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现,编排节目融入“核心素养”理念,让参演师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表现力和自信心得以释放,深深感染了观众及家长。此次活动参与教师达680余人,参与学生940余人,不仅展示了教育系统的良好风貌,还融入了郯城本土文化特色和发展成果,让群众能近距离、直观地了解我县教育成果和郯城魅力,进一步提升了对教育的满意度和对家乡的认同感。同时,通过现场展演等形式,生动展现了教育系统和广大师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与奋发有为的使命担当,营造了重视教育、崇尚文化、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激活了消费市场。活动期间,鲁商广场和郯国古城日均人流量较往常增长近50%,其中鲁商广场人流量峰值达3000余人次,郯国古城人流量峰值达9000余人次。18:00至21:00的人流高峰时段与群众休闲时间相契合,为消费市场注入强劲活力。校园文化节初期,郯国古城内小吃等摊位较少,从第二天起,流动摊位累计增加到20余家。据统计,鲁商广场商户销售额较往年同期增长46%,郯国古城商户销售额增长近43%。餐饮消费领域表现突出,鲁商广场的餐饮、娱乐消费以及郯国古城的特色小吃销售额分别增长47.4%、51.2%和33.6%,师生、家长等群众观看完文艺表演后在周边就餐成为常态,家庭式聚餐消费占比较大;零售行业中,文具店、儿童玩具店等销售额增长显著,高达40%。在“郯水”啤酒节的演出时段,餐桌座无虚席,啤酒在极短时间内销售一空。这些数据充分体现了校园文化节对相关行业消费的有效带动,展现出旺盛的消费活力。此外,活动带动了就业,鲁商广场内的米村拌饭等商铺就业岗位数量增加,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众多商户反馈此次活动对其生意促进作用明显,部分商户还推出与校园文化相关的优惠活动,更多商户希望未来能多举办此类活动。

(三)丰富了文化生活。校园文化节累计为1.5万余名群众呈现了166个精彩纷呈的节目,让广大群众在闲暇之余欣赏到精彩的文艺展演,感受校园文化的独特魅力。书记抓基层党建突破项目——“行知业校”依托我县教育系统优质教育资源,联合社区党支部,在书苑府邸、悦澜湾、书香檀悦等3个党群服务中心,累计开展8场共计500余人次的活动,搭建了教育系统与社区之间的沟通桥梁,将优质教育资源延伸到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便利的文化服务。同时,深化院校与地方的合作,邀请潍坊学院机电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社区,带来3D打印等先进技术,为社区群众打开了一扇接触科技前沿的窗口。展演作品与节目涵盖传统与现代、文化与艺术多个领域,部分作品深度融入郯城地方文化元素,如《鲁南五大调》展现沂蒙大地风土人情,《沂蒙火线桥》凸显“党群同心、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我是嘎子》展现“少年强则国强”的精神内核。活动还融入跨界元素,将文化展览与沉浸式歌舞、音乐演出与非遗手作体验相结合,带来新鲜感。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一)宣传力度有待加强。宣传渠道较为单一,主要依赖“郯城教育微资讯”公众号及学校宣传,未能触达全体市民或潜在兴趣人群,导致活动知晓率不高。宣传形式缺乏创意,多为文字通知或简单海报,缺少展演短视频、趣味文案等,难以吸引大众注意力。

(二)活动细节需要完善。展演形式偏传统,多数学校以歌舞为主,互动体验项目如中国结制作占比不足30%,部分展示内容与学校日常教学关联度低,未能突出“校园文化”核心,对现场群众吸引力有限。此外,现场服务设施如休息区、饮水点设置不足,给参与者带来不便,也影响了活动传递正能量和展现良好风貌的效果。

(三)协同联动不够紧密。各参与单位在活动策划、组织实施等环节的沟通协作不够顺畅,资源整合力度不足,未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在活动与县域整体发展规划的衔接上,缺乏系统性考虑,导致活动的辐射效应和长远影响未能充分显现。

三、下一步建议

(一)打造特色品牌,扩大活动影响。县教育和体育局将把“杏郯芳华”校园文化节打造成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品牌,确定每年暑期固定举办,使其成为展现郯城教育风貌的重要窗口。强化品牌内涵,将节目创排纳入艺术课程、红色宣讲融入思政实践、本土文化转化为活教材,鼓励创排具有地域辨识度的原创节目,凸显教育温度与地方特色。强化内容融合,筛选优秀教学案例转化为展演内容,呈现学校社团训练成果,使其成为教学成果展示台和社团舞台。同时,加强与各类媒体的合作,拓展宣传渠道,创新宣传形式,提高活动的知晓度和影响力。

(二)创新发展模式,提升综合效能。在提振消费与文化旅游发展层面,各单位需进一步打破思维定式,以市场需求为核心锚点,深度挖掘本土文化品牌、特色资源,推动“文旅+”业态融合创新。通过短视频推广、直播等线上引流手段,结合线下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主题消费街区等,增强吸引力;优化经营模式,推动“文旅+商贸”“文旅+研学”等跨界联动,完善智慧导览、特色食宿等配套服务,提升消费黏性。以此拓宽辐射半径,激活全域消费潜力,助力文旅产业提质增效、消费市场持续繁荣。

(三)强化协同合作,营造良好生态。倡议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深化协作,多举办类似文化节活动。党政机关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企事业单位主动开放场地、技术等资源,社会组织激活基层参与活力,共同整合文旅、教育、科技等领域要素。常态化开展主题展览、民俗体验、创意市集等多元文化活动,通过线上直播、线下互动等形式扩大影响,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提振消费活力。构建上下贯通、多方协同的社会文化生态,让文化活力持续涌流,为我县高质量发展凝聚精神力量、厚植文化根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